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心·开心 第6章 “心”哲理与“识”的分析▪P3

  ..续本文上一页必须向厚道一边做,厚则载福,薄则无福可得,若再加以刻险奸巧,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泽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五、心识的作用

  众生的心理现象、作用,千万别,各有不同,难以全部道尽,今就其作用明显而有轨迹可寻者,略述为八种,亦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八识心王,在人之一身,如古天子及诸侯能统治一国也。第八阿赖耶识藏一切法之种子,凡一切法之起现行,皆从彼藏中出,如天子之居中御极能发号施也。

  第七末那识,执第八识之见分为我,不涉外缘,如是皇后之正位乎内,隐助天子以行令也。

  意识传令于外,复引缘入内,司内外之机关,如宰相承君行令,达之百官者也。

  前五识各缘一根而起现行,如五方诸侯各依对疆而行其政令也。(注一)

  总而言之,“心法与八识”,在说明心具有万有本体,所有外在的认识皆源于内在自我的想像而产生观念的建立。所以拥有“佛心”的人,在待人处事上,表现人我一体、怨亲平等的态度,不攀缘、不自生的幻觉;能以正确思想产生般若智慧。所以《六祖坛经》云:“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心存私欲,必然招惹不安和烦恼。若能排除狭隘的利己观念,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便能有助于自心的成长。一个能以金钱、时间、思想或智慧来帮助别人的人,自然会生活在丰足与如意的吉祥世界里。诚如星云大师所言:

  人在世间上,最难做到的就是放得下,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爱憎之念,盘占住我们的心房,那能快乐自主?如果对心爱的东西能够割舍,对违逆能够接受,进而做到无爱无憎,正如《心经》所云:“心无罣碍,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的境地。(《星云大师讲演集》)

  人世间的事事物物,从淡泊中滋生法喜,从无求中体验真如,从无我中实践慈悲,以给予代替占有;以服务代替享受。能如此,就能过著如无门和尚所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一切自如如,自度度人的完美、积极、乐观的生活。

  六、内变根身、外变器界之识

  一般研究八识,其次第若依《八识规矩颂》而言,前五识——第六识——和七识——第八识。如依《唯识三十颂》则是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的次第。但太虚大师则别出心裁先讲第六识再讲前五识——第八识——第七识的顺序。

  太虚在师说:何以依此顺序?因为人类平常能觉察到的心识,多半是第六识,如各种思想,各种感情等心理作用,这都是第六识之功用,这不只是佛法能说明,世间学术也都能说到,但说不完全。

  但光讲是第六识并不行,因为只有第六识并不能分别一切境界,如一瞎子,眼根已坏,不能发出眼识,则虽有第六识,亦不能分别青黄亦白;又如一聋子,耳根已坏,不能发出耳识,则虽有第六识,亦不能分别声音之可意不可意。所以其次要说明前五识,必须前五识与第六识,则时生起现行,才能了别五尘境,如眼识与第六识同时现行,才能了别色尘;耳识与第六识同时现象,才能了别声尘,乃至身识与第六识同时现行,才能了别触尘。

  但前五识与第六识所同时了别之五法境,并非凭空而有。唯识学讲“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万法皆在心识之内!然此等境,究交依何识而有?故今进一层,要推到第八识。即前六识所缘之器世间相,既不是前六识单独变起,也不是心外之法,因此唯识家即说是第八识所变,所谓“内变根身,外变器界。”

  从第八识之变现上言,本是交互相徧,同类相似的。如现在我们大家同样拥有人的第八识,于是我们大家同见一种色,同闻一种声。不过,虽同见色,同闻声,但甲所领受之境,未必恰是乙所领受的。换言之:第八识既交互相徧,同类相似,所以没有显然自他、物我之隔别。但在有情众生之心境上,却非如此,即显然有自他、物我之隔别!有了自他,于是就要以自我为中心,要求自我的保存,自我的发展,自我的殊胜,自我要骂乎他之上!人人都如此,于是人我斗争不已!同归于尽,磨人为乐,损人利己,世界动荡不安!为此就要谈到第七识!第七识,又名执我识,它是我执之根本,有此第七识,才有人我自他隔别,有情众生自我的发展,人格的表现,皆可从第七识得到详细的说明。(注二)

  表义五识五:一、俱依色根——五识俱依色法五根。

  二、俱缘色境——五识所缘五境,俱为色法。

  三、俱缘现在——五识皆不能缘过去未来之法,唯缘现在。

  四、俱为现理——五识皆无比量之作用,唯只现量了知所缘。

  五、俱有间断——五识皆待众缘而起,故起时少而有间断。

  注一:唐大圆《百法明门论简义》。

  注二:智果《百法明门论研究》。

  注三:表格录自忏云法师《百法明门论表解》。

  

  

《观心·开心 第6章 “心”哲理与“识”的分析》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