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心·開心 第6章 “心”哲理與“識”的分析▪P3

  ..續本文上一頁必須向厚道一邊做,厚則載福,薄則無福可得,若再加以刻險奸巧,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澤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五、心識的作用

  衆生的心理現象、作用,千萬別,各有不同,難以全部道盡,今就其作用明顯而有軌迹可尋者,略述爲八種,亦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八識心王,在人之一身,如古天子及諸侯能統治一國也。第八阿賴耶識藏一切法之種子,凡一切法之起現行,皆從彼藏中出,如天子之居中禦極能發號施也。

  第七末那識,執第八識之見分爲我,不涉外緣,如是皇後之正位乎內,隱助天子以行令也。

  意識傳令于外,複引緣入內,司內外之機關,如宰相承君行令,達之百官者也。

  前五識各緣一根而起現行,如五方諸侯各依對疆而行其政令也。(注一)

  總而言之,“心法與八識”,在說明心具有萬有本體,所有外在的認識皆源于內在自我的想像而産生觀念的建立。所以擁有“佛心”的人,在待人處事上,表現人我一體、怨親平等的態度,不攀緣、不自生的幻覺;能以正確思想産生般若智慧。所以《六祖壇經》雲:“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爲真性自用。”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心存私欲,必然招惹不安和煩惱。若能排除狹隘的利己觀念,所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便能有助于自心的成長。一個能以金錢、時間、思想或智慧來幫助別人的人,自然會生活在豐足與如意的吉祥世界裏。誠如星雲大師所言:

  人在世間上,最難做到的就是放得下,自己喜愛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愛的也放不下,因此愛憎之念,盤占住我們的心房,那能快樂自主?如果對心愛的東西能夠割舍,對違逆能夠接受,進而做到無愛無憎,正如《心經》所雲:“心無罣礙,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的境地。(《星雲大師講演集》)

  人世間的事事物物,從淡泊中滋生法喜,從無求中體驗真如,從無我中實踐慈悲,以給予代替占有;以服務代替享受。能如此,就能過著如無門和尚所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的一切自如如,自度度人的完美、積極、樂觀的生活。

  六、內變根身、外變器界之識

  一般研究八識,其次第若依《八識規矩頌》而言,前五識——第六識——和七識——第八識。如依《唯識叁十頌》則是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的次第。但太虛大師則別出心裁先講第六識再講前五識——第八識——第七識的順序。

  太虛在師說:何以依此順序?因爲人類平常能覺察到的心識,多半是第六識,如各種思想,各種感情等心理作用,這都是第六識之功用,這不只是佛法能說明,世間學術也都能說到,但說不完全。

  但光講是第六識並不行,因爲只有第六識並不能分別一切境界,如一瞎子,眼根已壞,不能發出眼識,則雖有第六識,亦不能分別青黃亦白;又如一聾子,耳根已壞,不能發出耳識,則雖有第六識,亦不能分別聲音之可意不可意。所以其次要說明前五識,必須前五識與第六識,則時生起現行,才能了別五塵境,如眼識與第六識同時現行,才能了別色塵;耳識與第六識同時現象,才能了別聲塵,乃至身識與第六識同時現行,才能了別觸塵。

  但前五識與第六識所同時了別之五法境,並非憑空而有。唯識學講“萬法唯識”,心外無法,萬法皆在心識之內!然此等境,究交依何識而有?故今進一層,要推到第八識。即前六識所緣之器世間相,既不是前六識單獨變起,也不是心外之法,因此唯識家即說是第八識所變,所謂“內變根身,外變器界。”

  從第八識之變現上言,本是交互相徧,同類相似的。如現在我們大家同樣擁有人的第八識,于是我們大家同見一種色,同聞一種聲。不過,雖同見色,同聞聲,但甲所領受之境,未必恰是乙所領受的。換言之:第八識既交互相徧,同類相似,所以沒有顯然自他、物我之隔別。但在有情衆生之心境上,卻非如此,即顯然有自他、物我之隔別!有了自他,于是就要以自我爲中心,要求自我的保存,自我的發展,自我的殊勝,自我要罵乎他之上!人人都如此,于是人我鬥爭不已!同歸于盡,磨人爲樂,損人利己,世界動蕩不安!爲此就要談到第七識!第七識,又名執我識,它是我執之根本,有此第七識,才有人我自他隔別,有情衆生自我的發展,人格的表現,皆可從第七識得到詳細的說明。(注二)

  表義五識五:一、俱依色根——五識俱依色法五根。

  二、俱緣色境——五識所緣五境,俱爲色法。

  叁、俱緣現在——五識皆不能緣過去未來之法,唯緣現在。

  四、俱爲現理——五識皆無比量之作用,唯只現量了知所緣。

  五、俱有間斷——五識皆待衆緣而起,故起時少而有間斷。

  注一:唐大圓《百法明門論簡義》。

  注二:智果《百法明門論研究》。

  注叁:表格錄自忏雲法師《百法明門論表解》。

  

  

《觀心·開心 第6章 “心”哲理與“識”的分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