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三卷▪P2

  ..续本文上一页如宝山。阎浮檀此云胜金,须弥山南面有洲,多此檀树,果汁入水,沙石成金,此金一粒,置常金中,悉皆失色。又传此金方寸,置暗室中,照曜如昼。佛身金色如之,赩如宝山:金光赤焰,犹如一座宝山。清净所生:即前云,非是欲爱所生,故有光明。此答第一问。 我实眼观:答第三问。佛问阿难:汝将谁见?正要阿难悟见是心。今者阿难于识虽知是妄,于见仍认属眼,不知眼根乃是色法,为眼识所依,见性所托,能见并不是眼也。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此答第二问。初双举法喻现前竟。

  辰二 双陈法喻令审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世尊见当机,仍然认眼为见,更反劣于前认识为心。略说眼见不及识心有三:一、眼有形,易可破坏,触之即伤,不若识心无形,卒难损坏;二、眼有限,只能明前,不能见后,不若识心,前后左右,皆能遍缘;三眼有碍,但见障内如墙壁为障障内可见之色,不见障外,不若识心,远隔千山,皆能缘到。因此之故,众生皆认识为心,迷却本有真心;今认眼为见,迷却眼中见性。故如来巧示,无眼有见,令知此见非眼,见性常住,全不系属眼根之有无,有眼有见,无眼亦有见。若能悟此见性为真心,则常住妙明,不动周圆,无边妙义,悉皆得显,方能迥超识心,令决取舍,故辨无眼有见。 告阿难言:我今不与汝谈玄说妙,但就现前实事,与汝言之;法若不显,再以喻明之。诸有智者:指中根,要以譬喻而得开悟;若上智之人,一闻便悟,不须譬喻;无智之者,喻亦难明。

  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同也否?

  无手无拳,无眼无见,迷观似同,悟见实异。今佛以见例拳,用手例眼,故问之曰:以汝阿难眼根之见,比例我手之拳,此种事相,与义理均同否?正勘阿难,为迷为悟耳!此中眼根,即眼所成之见,但举能成,略却所成;拳理,即手所成之拳,但标所成,略却能成:须善会之。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所成见。例如来手所成拳,事义相类。

  当机只知顺水行舟,不知看风使舵,遂即应声,答曰:唯然,世尊!唯然是应诺之词。既无我眼,不成我见等语,全同凡情见解,究竟不悟见不属眼之理,乃曰:以我眼根所成见,无眼即无见;例如来手所成拳,无手即无拳,若事相若义理,两者比例,正属相类。类者似也,同也。二双陈法喻令审竟。

  辰三 辨明无眼有见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初三句,总斥引例不齐。告阿难曰:汝言无眼无见,引例无手无拳相类,是义实则不然,汝殊欠审察。何以故下,征辨不相类之义。如无手人,手无则拳相毕竟是灭,以手外无拳故;彼无眼者,眼坏而见性仍然不坏,以眼见各体故。

  彼无眼者:指盲人,非见全无,以仍能见暗故。全无二字按体用作二释:一、约用释:盲人无眼,既能见暗,但阙一分见明之用,非见暗之用而全无也。二、约体释:盲人无眼,但是眼无,并非能见之全体亦无,以见体整个,完全无有亏损,亦非半无也。

  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惟见黑暗,更无他瞩。

  此令其询验。重征所以无眼有见者,何也?汝若不信,试于途中,询问盲人,自可验知;以无眼有见,非盲人无以证也。 汝何所见?是告以询问之词。彼诸盲人,必来对答于汝:我今眼前,惟独也见黑暗,除暗之外,更无他物可瞩。瞩即看也,此则揣其答词。

  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前尘指眼前尘境。依本经眼根所对,有明、暗二尘。以是义观者:以盲人瞩暗之义,观察起来,眼前尘境,自有一分暗尘,盲人既能瞩暗,则能见体性,有何亏损?所以汝言相类,我谓不然者,此也。此佛就无位真人赤肉团上,指出一只金刚正眼,正所谓无明窟里,有个大光明藏也。上无眼有见,显能见之性,不假眼缘,是脱根也;下瞩暗成见,显能见之性,不假明缘,是脱尘也。而能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岂同妄心离尘无体者乎?

  昔相国崔公群,见如会禅师问曰:“师以何得?”会曰:“以见性得。”会方病眼。崔讥曰:“既云见性,其奈眼何?”会曰:“见性非眼,眼病何害?”崔稽首谢之。后法眼禅师别云:“是相公眼,岂以会之所答,犹涉教意乎?”三辨明无眼有见竟。

  辰四 辨明瞩暗成见

  阿难言:诸盲眼前,惟睹见也黑暗,云何成见?

  当机不达,瞩暗成见之义。反难云:诸盲眼前,一无所见,惟独睹见黑暗之境,云何成见?良以众生迷己为物,认见属眼,但知眼见,不知性明。又世人不但无眼,即谓无见,乃至无明,亦谓无见。故此上科示内不依根,此科示外不循尘,较上随尘生灭之识心,其真妄何难立判也?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惟睹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上科阿难意以见明为见,人所共许,睹暗成见,世间相违。故诤以唯睹黑暗,云何成见?此科佛立例令审,无眼见黑,有眼处暗,约根有异,论境实同,故问有别无别,令其自审。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较量,曾无有异。

  当机则曰:如是世尊,此暗中人,有眼见暗,与彼群盲,无眼见暗,二者所见黑暗,比较筹量,曾无有异。既知所见,二黑无异,当知能见,二见亦同。汝谓无眼见暗,为无见,岂此有眼见暗,亦无见耶?以是义观,无有明相,亦复有见,显彼见性历然,自有离尘之体。全不系尘而为有无,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明暗相倾,见无所碍。正所谓:“青山常不动,白云任去来!”四辨明瞩暗成见竟。

  辰五 辨定眼见是心 分二 巳初 例明眼见之谬 二 结申心见正义 今初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此下辨明,见乃是心,此心离缘独立,不藉根,不托尘。本科先例明眼见之谬。上六句,就阿难意按定;下六句,例破其谬。以无眼得眼而后见,既名眼见者;则无灯得灯而后见,应名灯见也?盖灯不名见,人所共知;眼不名见,人所共迷,故用灯反难,令知眼见之谬。

  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若谓是灯见者,灯是无情,而能有见,自不名为灯,既名为灯,自无能见之功。又则灯纵能观见,自是灯观,何关于汝之事?则灯不名见也明矣。眼不名见,例此可知。初例明眼见之谬竟。

  巳二 结申心见正义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是辗转成谬之故,当知自有正义可申。此正明见性是心非眼,非但不藉明尘,兼亦离彼肉眼,故以灯为能例,眼为所例,有眼得灯,此但借灯以显色,如是见者,是眼而非灯,此事人所共知。以此例明,无眼得眼,亦但借眼以显色,如是见者,是心而非眼,此事人所不觉。如来如是显发,可谓婆心特切,闻者急宜省悟,认取见性为心矣!观佛前呵妄识非心,此显见性是心,前后照应,即所以应阿难真心之求也。

  昔枯木祖元禅师,依大慧于云门庵,夜坐次,见僧剔灯,始彻证。有偈曰:“剔起灯来是火,历劫无明照破,归堂撞见圣僧,几乎当面蹉过!不蹉过,是甚么?十五年前奇特,依旧祗是这个。”慧以偈赠曰:“万仞崖头解放身,起来依旧却惺惺,饥餐渴饮浑无事,那论昔人非昔人。”夫剔灯何与本分事?乃即悟去。如世尊云:“如是见者,是眼非灯;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此科以见性,脱根脱尘,迥然灵光独耀,于四义中,是妙明义。初显见是心竟。

  卯二 显见不动 分四 辰初 叙众望示 二 辨定客尘 三 正显不动 四 普责迷认 今初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希望也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此文乃结前起后,上四句是结前,下四句是起后。是言,即是心非眼之言;默然,乃静默无语,稍有解悟,始觉向日之非。《正脉》云:“一者:一向但知,有眼方为有见,无眼即为无见;今验盲人睹暗,始知无眼亦有见,而此见与眼,殊不相干。二者:一向但知,见明方可成见,见暗不得成见;今例有眼暗中,所见之暗,同于无眼,日中所见之暗无异,始知见暗之时,诚亦是见。三者:一向但知,见惟是眼,不名为心;今观有眼得灯,无眼得眼,但皆显色,始知见乃是心,而此见精,离彼肉眼,别有自体,诚异前心离尘无体矣!”默然之中,反覆研味此意而已。 心未开悟者:不是完全未悟,但未大开悟耳。前已觉缘心不寂不常,非妙非明,故别求寂常妙明之心;今佛示我此见为心,灵光独耀,已具妙明之义,未审此心,亦具寂常义否?此正结前,下乃起后。

  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冀者望也,如来法音,皆从大慈悲心中流出,故曰慈音。宣示即希望宣扬指示,见性是心之心,亦具寂常妙明诸义否?佛则应其所请,下九番显见,以及四科皆显诸义:第二显见不动,是寂、常二义;第三显见不灭;第四显见不失;第五显见无还;皆属常义:第六显见不杂;第七显见无碍;第八显见不分;皆妙明义。第九显见超情;乃属妙义。第十显见离见;乃属常、妙二义。 四科之前,佛示诸法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于此四义,加周圆一义,显见之中,如不失、无还、不杂、无碍、不分诸科,皆含有周圆之义。此心即是如来藏心,岂同缘心生灭、昏扰、动摇、随尘有无耶?初叙众望示竟。

  辰二 辨定客尘 分二 巳初 如来询究原悟 二 陈那详答佛印 今初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