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P7

  ..续本文上一页功亦伟,故宜并列焉。

  乙三 证译人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古本有证译人名一行,今为加入。罗浮乃山名,在广东省,为名山之一;南楼寺迪师所住之处。迪者,进也,其师字以怀迪,取其常怀精进之意。证译者,谓于音字之中,总为参详校正。以师久习经论,备谙梵语,前二师虽兼美华文,以乍来此方,恐未尽善,经师证明,可谓尽美尽善,亦未可泯其功也。

  乙四 润文人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菩萨戒者,大乘戒法,十重、四十八轻,通在家者受之。梵网经云:“欲受国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房相遵之,以菩萨为兄,以佛为父,故称弟子,此法衔也。下乃世职,前者,先也;正议,史称正谏,乃言官之名;大夫者,大正风化,扶树人才,有维持世道,举荐贤能之责。

  同中书门下:同者,兼也。中书门下,二俱内省,左、右相府之名。中书省,多掌王言;门下省,多出政事,融乃权兼两相,故曰同,又僚佐非一,同预其事也。平章事者:平,均也;章,显也;书云:“平章百姓。”即均理政务,显彰法度。事,即政务法度之事。清河地名,房相梓里也。融子房琯,父子俱相;而融事略出琯之传文。

  笔受者:秉笔确定文字,翻字翻音之后,委问华梵相当,然后下笔,亦译场分职专司之名。正胍科为润文人,以宰辅之才,润色斯经,使文义双美,故楞严语句文法,为诸经冠。房相与此经宿有因缘,初请译,次笔受,再润文,后则奏入内庭,虽未得即时颁布,后为神秀入内录出,复得家藏原本,卒致流通,盛行宇内;然融不特有功于此经,实大有功于此土众生。九历明传译竟。

  甲十 别解文义 分三 乙初 序分 二 正宗分 三 流通分

  此三分,始于道安法师,证于亲光菩萨《佛地论》,亦有三分之意:一、起教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信受奉行分;与道安法师全同,故后代法师皆依之。

  乙初分二 丙初 证信序 二 发起序 丙初又二 下初 先明五义 二 广列听众 今初先明五义者:即信、闻、时、主、处五义,加听众则六种成就,证明此法可信,故曰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祗桓精舍。

  如是乃指法之辞,我闻明授受之本;即指此经如是十卷玄文,乃我阿难亲从佛闻,由佛传授而我领受也。又如是者:信顺之辞,即信成就;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当时阿难结集经时,大众请云:如尊者所闻,当如是说!阿难答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皆信顺意。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诸佛因地,皆由信生解,依解立行,因行得证,无上道果,故信为佛道之根源。又信为五根之首,信根既具,一切功德,由信而生,故为功德母;一切善法,亦由信而得增长,故六种成就,以信为第一,是为信成就。我闻;即闻成就。我之一字,有四种不同:一、凡夫妄执之我;二、外道妄计神我;三、菩萨随世假我;四、如来法身真我。今阿难称我,乃随顺世间,假名称我也。闻者,从耳根发耳识,闻佛声教,由耳达心,故能记忆。佛以一切众生,咸认肉耳能闻,故不曰耳闻,而教称我闻者,有深意焉。我闻按本经如是闻性,是心非耳,由根中不生灭之闻性,托根闻法。肉耳实无闻法功能,故曰我闻。如是我闻,有四义:一、断众疑:因阿难结集经藏之时,一升法座,相好同佛,众起三疑:1、疑佛再来?2、疑阿难成佛?3、疑他方佛来?至阿难高唱,如是我闻,三疑顿息。二、秉佛嘱:佛将入涅槃,阿那律陀教阿难,问佛四事:1、佛在世我等依佛而住,佛灭后我等依谁而住?2、佛在世我等依佛为师,佛灭后我等依谁为师?3、佛灭后结集经时一切经首,当安何语?4、恶性比丘,佛灭后如何处之?佛答:1、依四念处住。2、以戒为师。3、当来结集经时,一切经首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某大众俱。4、恶性比丘,默而摈之。三、息诤论:以阿难位居初果,德业不及罗汉,何况上位?若不曰我闻,必滋诤论。今曰如是我闻,以如是之法,乃我从佛所闻,众知阿难多闻第一,由耳达心,永不忘失,故息诤论。四、异外教:外道经首,皆安阿忧二字,阿者无也,忧者有也;以其有无不决,故安此二字。佛嘱安六缘成就,所以异也。以上皆就事解释。

  今更约理解释,如是之法,按本经,如来藏妙真如性为如,如者不动之义,藏性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湛然凝然,如如不动。一切事究竟坚固为是,是者无非之称,将一切事相之法,悉心穷究,究到毕竟之处,即所谓彻法流之源底,全事即理,全相皆性,坚固不坏,无一物不是我心,无一法不是我体。

  我闻:约理即以无我之真我,起不闻之真闻,闻如是之法,法法皆如,法法皆是,唯一如来藏性,为此经之理体,是为闻成就。一时:即时成就。世事会合,尚待昌期,大法弘宣,岂无嘉运?盖必假良时,方成法益,师资道合说听始终,谓之一时:不能定指何时:一、以华夏印度,纪历不同故;二、以楞严一经,通前后际故:是为时成就。

  佛者:主成就,佛是说法主故。梵语佛陀,译为觉者,乃大觉悟之者。今按本经,终实教意释之,觉有三义,作二种解释:一、本觉、始觉、究竟觉;谓依根中所俱,不生不灭之本觉理体,起始觉智照,回光返照,照到惑尽智满,始觉智与本觉理合,成究竟觉之极果,名之为佛。二、自觉、觉他、觉满;谓自己觉悟,本来是佛,祗因迷故,而为众生,犹幸虽迷,而佛性不失,而此生灭身中,自有不生不灭之佛性。既自觉已,以此大乘之理,辗转化他,觉悟一切有情,智悲双运,自他两利,三觉圆满,自觉慧满,觉他福满,福慧满足,万德具备,超九界以独尊。自觉异凡夫,则超六凡法界;觉他异小乘,则超二乘法界;觉满异分证,则超菩萨法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之为佛。佛是十种通号之一,乃指本土娑婆教主,即中天竺迦毗罗国,净饭王太子,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佛,号释迦牟尼,是为主成就。

  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处成就。上句是所化处,下句为所住处。在者住也。佛有三身:一、法身佛,无在无所不在,以法身无相,故无所在;以法身遍一切处,故无所不在。经云:清净法身,犹若虚空,亦无在无所不在。二、报身佛,有无量相好庄严,在莲华藏世界。三、应身佛,乃应众生之机,所示现之身,或在灵鹫山,或在竹林园,今在室罗筏城,祗园精舍,以示迹此处,无论久暂,去来行止,皆名为住。

  室罗筏城,即侨萨罗国都城,因有二国同名,故以帝都见称,乃波斯匿王所都也。译为丰德,旧云国丰四德,五欲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财宝、多闻、解脱四皆丰足故。余以财宝五欲,不足称德,乃将丰德二字,分而释之。谓地多五欲财宝之丰,人有多闻解脱之德,故名丰德。祗者,具云祗陀,亦云逝多,译为战胜,乃匿王太子名。以其生时,适王战胜他国,奏凯回朝,赐以是名,以志喜也。桓即是林。精舍,乃须达多长者,为佛建立,以供众僧,精修梵行之舍。今连祗桓并称者,以林是太子布施,舍乃长者所建,存其功永留盛事。有他经,称祗树给孤独园。祗树,即祗陀林中诸树;给孤独,乃须达多长者之善名。长者家财大富,生平乐善布施,常以财物,周给孤独之人,故得是名。园本祗陀太子之花园,长者欲请佛说法,乃与商买。太子戏曰:卿财富无量,能以金砖布满园地,即算卿买。长者即毅然运金砖以铺之,太子止之曰:前乃戏言耳。长者曰:今日之殿下,他日之君王,君无戏言,讵可失信?迨金砖布满,太子曰:我当与卿,共成供养佛僧功德,长者不允。太子曰:园地金砖铺遍,自当属卿,而树根金砖铺不到,自当属我。长者只得承允。太子自起门楼,请佛出入,故曰祗树给孤独园。《楞严》大法得此胜地,可以宏宣,是为处成就。合上信闻时主处,初先明五义竟。

  丁二 广列听众 分三 戊初 声闻众 二 缘觉众 三 菩萨众 戊初分三 己初 据迹标数 二 显本叹德 三 列上首名 今初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第六众成就,上先明五义证信,此引众证信。与者共也,结集者,谓如是之法,非我独闻,乃共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同闻也;并有无量辟支,恒沙菩萨,亦所共闻,具足六种成就,证明是法可信。大比丘,大具三义:谓大、多、胜。大者拣非小德,天王大人,所敬仰故;多者拣非寡解,内外典籍,无不博通故;胜者拣非劣器,超出九十六种外道故。

  比丘梵语,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以名含三义故:一、乞士: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资慧命;二、破恶:粗破身口七支之非,细破三界见思界内烦恼也之恶;三、怖魔:谓比丘登坛受具足戒,得三师七证作法,白四羯磨竟,名为得戒,成比丘性,入僧宝数。当时地行罗刹高声唱言:善哉!善哉!此处有正信男女,如法出家,受具足戒,当使人天增胜,修罗减损,于是空行夜叉,天行夜叉,辗转赞美,声传第六天。魔王闻已,心生恐怖,以彼贪著尘劳,不舍生死,恐出家人众,则佛界增多,魔界减少。

  众者: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和合有二:一、理和:谓同证择灭无为;二、事和有六:谓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众乃四人以上之称,所以一比丘不名僧,二三比丘,亦不名僧,四比丘同住,方作一切如法僧事。惟除自恣、授具、出罪三种羯磨,若五比丘同住,即可自恣,亦可边方授具,若十比丘同住,皆可授具。若二十比丘同住,则一切羯磨可作,至此则举类皆是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标数也。先度鹿苑陈那等五人,次度三迦叶兼徒一千人,次度舍利、目连师徒各一百人,次度耶舍等五十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今略去零数。此等皆先修异道,勤苦无获,遇佛得益,感恩常随,俱即不离也…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