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P7

  ..續本文上一頁功亦偉,故宜並列焉。

  乙叁 證譯人

  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

  古本有證譯人名一行,今爲加入。羅浮乃山名,在廣東省,爲名山之一;南樓寺迪師所住之處。迪者,進也,其師字以懷迪,取其常懷精進之意。證譯者,謂于音字之中,總爲參詳校正。以師久習經論,備谙梵語,前二師雖兼美華文,以乍來此方,恐未盡善,經師證明,可謂盡美盡善,亦未可泯其功也。

  乙四 潤文人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菩薩戒者,大乘戒法,十重、四十八輕,通在家者受之。梵網經雲:“欲受國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房相遵之,以菩薩爲兄,以佛爲父,故稱弟子,此法銜也。下乃世職,前者,先也;正議,史稱正谏,乃言官之名;大夫者,大正風化,扶樹人才,有維持世道,舉薦賢能之責。

  同中書門下:同者,兼也。中書門下,二俱內省,左、右相府之名。中書省,多掌王言;門下省,多出政事,融乃權兼兩相,故曰同,又僚佐非一,同預其事也。平章事者:平,均也;章,顯也;書雲:“平章百姓。”即均理政務,顯彰法度。事,即政務法度之事。清河地名,房相梓裏也。融子房琯,父子俱相;而融事略出琯之傳文。

  筆受者:秉筆確定文字,翻字翻音之後,委問華梵相當,然後下筆,亦譯場分職專司之名。正胍科爲潤文人,以宰輔之才,潤色斯經,使文義雙美,故楞嚴語句文法,爲諸經冠。房相與此經宿有因緣,初請譯,次筆受,再潤文,後則奏入內庭,雖未得即時頒布,後爲神秀入內錄出,複得家藏原本,卒致流通,盛行宇內;然融不特有功于此經,實大有功于此土衆生。九曆明傳譯竟。

  甲十 別解文義 分叁 乙初 序分 二 正宗分 叁 流通分

  此叁分,始于道安法師,證于親光菩薩《佛地論》,亦有叁分之意:一、起教因緣分;二、聖教所說分;叁、信受奉行分;與道安法師全同,故後代法師皆依之。

  乙初分二 丙初 證信序 二 發起序 丙初又二 下初 先明五義 二 廣列聽衆 今初先明五義者:即信、聞、時、主、處五義,加聽衆則六種成就,證明此法可信,故曰證信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祗桓精舍。

  如是乃指法之辭,我聞明授受之本;即指此經如是十卷玄文,乃我阿難親從佛聞,由佛傳授而我領受也。又如是者:信順之辭,即信成就;信則言如是,不信則言不如是。當時阿難結集經時,大衆請雲:如尊者所聞,當如是說!阿難答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皆信順意。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諸佛因地,皆由信生解,依解立行,因行得證,無上道果,故信爲佛道之根源。又信爲五根之首,信根既具,一切功德,由信而生,故爲功德母;一切善法,亦由信而得增長,故六種成就,以信爲第一,是爲信成就。我聞;即聞成就。我之一字,有四種不同:一、凡夫妄執之我;二、外道妄計神我;叁、菩薩隨世假我;四、如來法身真我。今阿難稱我,乃隨順世間,假名稱我也。聞者,從耳根發耳識,聞佛聲教,由耳達心,故能記憶。佛以一切衆生,鹹認肉耳能聞,故不曰耳聞,而教稱我聞者,有深意焉。我聞按本經如是聞性,是心非耳,由根中不生滅之聞性,托根聞法。肉耳實無聞法功能,故曰我聞。如是我聞,有四義:一、斷衆疑:因阿難結集經藏之時,一升法座,相好同佛,衆起叁疑:1、疑佛再來?2、疑阿難成佛?3、疑他方佛來?至阿難高唱,如是我聞,叁疑頓息。二、秉佛囑:佛將入涅槃,阿那律陀教阿難,問佛四事:1、佛在世我等依佛而住,佛滅後我等依誰而住?2、佛在世我等依佛爲師,佛滅後我等依誰爲師?3、佛滅後結集經時一切經首,當安何語?4、惡性比丘,佛滅後如何處之?佛答:1、依四念處住。2、以戒爲師。3、當來結集經時,一切經首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某大衆俱。4、惡性比丘,默而擯之。叁、息诤論:以阿難位居初果,德業不及羅漢,何況上位?若不曰我聞,必滋诤論。今曰如是我聞,以如是之法,乃我從佛所聞,衆知阿難多聞第一,由耳達心,永不忘失,故息诤論。四、異外教:外道經首,皆安阿憂二字,阿者無也,憂者有也;以其有無不決,故安此二字。佛囑安六緣成就,所以異也。以上皆就事解釋。

  今更約理解釋,如是之法,按本經,如來藏妙真如性爲如,如者不動之義,藏性遍滿虛空,充塞法界,湛然凝然,如如不動。一切事究竟堅固爲是,是者無非之稱,將一切事相之法,悉心窮究,究到畢竟之處,即所謂徹法流之源底,全事即理,全相皆性,堅固不壞,無一物不是我心,無一法不是我體。

  我聞:約理即以無我之真我,起不聞之真聞,聞如是之法,法法皆如,法法皆是,唯一如來藏性,爲此經之理體,是爲聞成就。一時:即時成就。世事會合,尚待昌期,大法弘宣,豈無嘉運?蓋必假良時,方成法益,師資道合說聽始終,謂之一時:不能定指何時:一、以華夏印度,紀曆不同故;二、以楞嚴一經,通前後際故:是爲時成就。

  佛者:主成就,佛是說法主故。梵語佛陀,譯爲覺者,乃大覺悟之者。今按本經,終實教意釋之,覺有叁義,作二種解釋:一、本覺、始覺、究竟覺;謂依根中所俱,不生不滅之本覺理體,起始覺智照,回光返照,照到惑盡智滿,始覺智與本覺理合,成究竟覺之極果,名之爲佛。二、自覺、覺他、覺滿;謂自己覺悟,本來是佛,祗因迷故,而爲衆生,猶幸雖迷,而佛性不失,而此生滅身中,自有不生不滅之佛性。既自覺已,以此大乘之理,輾轉化他,覺悟一切有情,智悲雙運,自他兩利,叁覺圓滿,自覺慧滿,覺他福滿,福慧滿足,萬德具備,超九界以獨尊。自覺異凡夫,則超六凡法界;覺他異小乘,則超二乘法界;覺滿異分證,則超菩薩法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名之爲佛。佛是十種通號之一,乃指本土娑婆教主,即中天竺迦毗羅國,淨飯王太子,十九歲出家,叁十歲成佛,號釋迦牟尼,是爲主成就。

  在室羅筏城,只桓精舍:處成就。上句是所化處,下句爲所住處。在者住也。佛有叁身:一、法身佛,無在無所不在,以法身無相,故無所在;以法身遍一切處,故無所不在。經雲:清淨法身,猶若虛空,亦無在無所不在。二、報身佛,有無量相好莊嚴,在蓮華藏世界。叁、應身佛,乃應衆生之機,所示現之身,或在靈鹫山,或在竹林園,今在室羅筏城,祗園精舍,以示迹此處,無論久暫,去來行止,皆名爲住。

  室羅筏城,即僑薩羅國都城,因有二國同名,故以帝都見稱,乃波斯匿王所都也。譯爲豐德,舊雲國豐四德,五欲色、聲、香、味、觸,五塵欲境。財寶、多聞、解脫四皆豐足故。余以財寶五欲,不足稱德,乃將豐德二字,分而釋之。謂地多五欲財寶之豐,人有多聞解脫之德,故名豐德。祗者,具雲祗陀,亦雲逝多,譯爲戰勝,乃匿王太子名。以其生時,適王戰勝他國,奏凱回朝,賜以是名,以志喜也。桓即是林。精舍,乃須達多長者,爲佛建立,以供衆僧,精修梵行之舍。今連祗桓並稱者,以林是太子布施,舍乃長者所建,存其功永留盛事。有他經,稱祗樹給孤獨園。祗樹,即祗陀林中諸樹;給孤獨,乃須達多長者之善名。長者家財大富,生平樂善布施,常以財物,周給孤獨之人,故得是名。園本祗陀太子之花園,長者欲請佛說法,乃與商買。太子戲曰:卿財富無量,能以金磚布滿園地,即算卿買。長者即毅然運金磚以鋪之,太子止之曰:前乃戲言耳。長者曰:今日之殿下,他日之君王,君無戲言,讵可失信?迨金磚布滿,太子曰:我當與卿,共成供養佛僧功德,長者不允。太子曰:園地金磚鋪遍,自當屬卿,而樹根金磚鋪不到,自當屬我。長者只得承允。太子自起門樓,請佛出入,故曰祗樹給孤獨園。《楞嚴》大法得此勝地,可以宏宣,是爲處成就。合上信聞時主處,初先明五義竟。

  丁二 廣列聽衆 分叁 戊初 聲聞衆 二 緣覺衆 叁 菩薩衆 戊初分叁 己初 據迹標數 二 顯本歎德 叁 列上首名 今初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第六衆成就,上先明五義證信,此引衆證信。與者共也,結集者,謂如是之法,非我獨聞,乃共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同聞也;並有無量辟支,恒沙菩薩,亦所共聞,具足六種成就,證明是法可信。大比丘,大具叁義:謂大、多、勝。大者揀非小德,天王大人,所敬仰故;多者揀非寡解,內外典籍,無不博通故;勝者揀非劣器,超出九十六種外道故。

  比丘梵語,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以名含叁義故:一、乞士:外乞食以養色身,內乞法以資慧命;二、破惡:粗破身口七支之非,細破叁界見思界內煩惱也之惡;叁、怖魔:謂比丘登壇受具足戒,得叁師七證作法,白四羯磨竟,名爲得戒,成比丘性,入僧寶數。當時地行羅刹高聲唱言:善哉!善哉!此處有正信男女,如法出家,受具足戒,當使人天增勝,修羅減損,于是空行夜叉,天行夜叉,輾轉贊美,聲傳第六天。魔王聞已,心生恐怖,以彼貪著塵勞,不舍生死,恐出家人衆,則佛界增多,魔界減少。

  衆者:梵語僧伽,此雲和合衆。和合有二:一、理和:謂同證擇滅無爲;二、事和有六:謂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衆乃四人以上之稱,所以一比丘不名僧,二叁比丘,亦不名僧,四比丘同住,方作一切如法僧事。惟除自恣、授具、出罪叁種羯磨,若五比丘同住,即可自恣,亦可邊方授具,若十比丘同住,皆可授具。若二十比丘同住,則一切羯磨可作,至此則舉類皆是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標數也。先度鹿苑陳那等五人,次度叁迦葉兼徒一千人,次度舍利、目連師徒各一百人,次度耶舍等五十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今略去零數。此等皆先修異道,勤苦無獲,遇佛得益,感恩常隨,俱即不離也…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