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卷

  圓瑛大師著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義

  福州鼓山湧泉禅寺圓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己二 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 分二 庚初 初銷倒想說空如來藏 二 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庚初分二 辛初 如來破妄顯真 二 阿難明心生信 辛初又分二 壬初 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 二 顯示所遺真性令見如來藏體 壬初又分叁 癸初 取心定判 二 正與斥破 叁 終歸其判 癸初又分二 子初 問取見相發心 二 普判衆生誤認 今初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同也天倫,當初發心,于我法中,見何勝相,頓舍世間,深重恩愛?

  此科以阿難啓請,最初方便,故如來審問最初發心。要知最初方便,即在最初發心,若明不生不滅之真心,依之爲本修因,此即最初方便。然心有真妄之分,未知阿難,最初發心,是依真心耶?妄心耶?故有此問,一探便知。佛告阿難叁句,先敘世情。阿難乃白飯王之子,四王八子之一,爲佛堂弟。因同祖之氣脈,故曰同氣。世教父子兄弟,名爲天合之倫,故告阿難曰:汝我既同一祖氣脈,其至情即同天倫,猶言無異同胞手足也。當初下問發心,大凡發心出家,必有所見,故問阿難,當初發心出家,于我佛法之中,見何者勝相,而能頓舍世間父母之深恩?妻兒之重愛?若不見佛法殊勝,決不能割恩斷愛,出家爲僧。此處佛雖問所見何相,實欲探能見之心也。

  阿難白佛:我見如來叁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

  此阿難據事直答。仰白佛言,我見如來叁十二相,此相,是佛百福莊嚴相,因中修百福,果上成一相,始從肉髻相,終至足下平滿相,詳如叁藏法數。勝妙殊絕者:輪王不及曰勝,相相明顯曰妙,殊特絕倫,爲勝妙至極之謂也。形貌體質,內外明透,故曰映徹。琉璃此雲青色寶,內映外徹,佛身如之,故以爲喻。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粗濁,腥臊交遘合也。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常自思惟:此思惟,即第六識,思想分別,便是妄心;所謂無始生死根本是也。阿難一向誤認爲真,常用此心,故曰常自思維。此相指佛叁十二相,乃戒、定、慧熏修所成,故曰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下,即征釋非是所以。欲氣粗而且濁,腥臊交遘釋粗義,膿血雜亂釋濁義。所以不能發生,莊嚴佛相。清淨之極曰勝淨,光明無比曰妙明,全體閻浮檀金之色,金光晃耀,聚若金山,故曰紫金光聚。由是心生渴仰,從佛剃落須發,出家學道。此能發之心,即攀緣心也。下所破者,即是此心;不是破發心出家不好,乃破見相發心。如《圓覺經》所雲:“以愛舍愛,還滋愛本”豈能盡善?又認此爲心,不知別有真心,楞嚴大定何自而修?佛已探得阿難病源,故下文征而破之,正欲撤去奢摩他路之障礙耳。初問取見相發心境。

  子二 普判衆生誤

  認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佛言善哉阿難!此贊善有二意:一、喜得病源,可以施教;二、欲加斥破,先示安慰。汝指阿難,等指大衆。當知者:當以智知,不可以識知也。此段真妄雙舉,而判定者,是欲當機,取真舍妄,爲最初方便也。一切去聲衆生,包括凡、外、權、小;從無始無明妄動以來,依惑造業,依業受報;于果報身,再起惑造業,依業受報,生死死生,相續不斷,其故何也?都由迷故,則生死不休。不知者,即迷也。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即所迷之真。豎窮叁際,不生不滅,曰常住;法界一相,無僞無妄,曰真心。性淨者:其性由來清淨無染,不是浣滌而後淨;性明者:其性互古靈明不昧,不假功用而後明。體,即真心本淨本明之體,此心雖迷,體猶不失。

  用諸妄想:諸字助語詞,妄想即所執之意識妄心,亦即上文見相思維之心,下文緣塵分別影事。此想不真二句,下文佛告阿難雲:“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爲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言其本非真心,錯認爲真,被其賺誤,輪回流轉,于生死苦海,浩劫莫出也。此中常住真心,即二種根本中真本,爲菩提涅槃元清淨體;用諸妄想,即二種根本中妄本,爲無始生死根本是也。一切衆生,迷真所以執妄,起妄惑,造妄業,受妄報,所以輪轉不息!初取心定判竟。

  癸二 正與斥破 分二 子初 如來備破叁迷 二 大衆知非無辯 子初又分叁 醜初 破妄識無處 二 斥妄識非心 叁 推妄識無體 醜初又分四 寅初 教以直心應征 二 雙征能見能愛 叁 征诘心目所在 四 所執七處鹹非 今初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此文是佛,欲斥其緣心虛妄,故先勉以直心酬答。研者求也,謂汝今有欲研求,無上菩提之道,必須真實發明,自己本具,不動搖不生滅之根性,則無上菩提,斯可希冀。發即開發,明即悟明,性即六根中性,亦即如來藏性;此性爲楞嚴定體,若真發明,即開圓解;圓解不開,圓行不起,則圓定不證,圓滿菩提之極果,安望其得成哉?此即如來密示定之最初方便也。又真實發明,根中妙性,不動搖,不生滅,具足如來藏。發明,即微密觀照,開解照了。此性爲天然定體,即奢摩他;蹑解起行,一門深入,即叁摩;定慧均等,中中流入,即禅那。叁定不出一心,如果上根利智,觀見如來勝相,不于所見,分別染淨,而于能見,得個消息,不認妄識爲心,則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矣!

  應當直心,酬我所問者:佛以阿難,見相思惟,分染分淨,于依他起性,更起遍計執性,全同凡夫情見,正屬生死根本,故勉以應當直心酬答,欲令舍遍計執,而取圓成實也。

  直心者:不隱諱,無虛假;直心正念真如,又直心是道場。故舉十方如來,皆同一道爲證;一道:即直心之道,故曰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直則言直,言者心之聲也,心言直爲直因,依因感果,因果相符,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以發心爲始,究竟爲終,中間經曆諸位,皆中中流入,不著二邊,故永無委曲相,即是直果。設或因地不真,難免果遭纡曲。初教以直心應征竟。

  寅二 雙征能見能愛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于如來叁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爲愛樂?去聲

  此處雙征,能見能愛,即是如來,要審出阿難,以何者所以能見?是誰能生愛樂?審查既定,方可施破。所見二字,不可作色塵解。良以凡迷取舍,多皆顛倒,佥以肉眼爲能見,愛樂爲真心,觀下阿難答處自知。此中將何者所以能見,是要阿難認真見;誰爲能生愛樂,是要阿難明妄心,可惜阿難,不能領會。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舍生死。

  阿難被佛一審即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此二句心目渾答,下叁句分解。由目觀見如來勝相,此分明認見屬眼;心生愛樂,此分明認識爲心,全同凡迷顛倒,遺真取妄。劾驗取舍已定,下文如來破識顯根,一卷半之文,皆以此叁句爲張本。故我發心,願舍生死者:因見相愛樂,發心出家,願舍生死。其志願可謂不錯,而不知能愛之心,正生死本;即下文二種根本中之妄本,以攀緣心爲自性者。

  又根識難分,凡愚莫辨。目中能見之性,即是菩提真本,亦即奢摩他體,在阿難日用中,放光動地。阿難終日承渠恩力,不知這個就是主人翁,就是真心,而反認見屬目,終取愛樂爲心。此即迷真認妄,執妄爲真矣!二雙征能見能愛竟。

  寅叁 征诘心目所在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于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上科如來審問,都從向上一著提撕,曰:“將何所見?”曰:“誰爲愛樂?”若能向能見處得個消息,則大事畢矣!無奈阿難未離常情,祗知合塵,不知合覺,曰由目觀見,心生愛樂,則心目雙迷,辜負世尊甚矣!此科佛欲施破,先爲按定其說曰:“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于心目。”則應知心目所在。下四句反言,若使不知心目所在,就不能降伏塵勞。塵有染汙義,勞有擾亂義,塵勞即本、末煩惱也。若不識知心目所在,此心即六識,此目即肉眼,肉眼乃無知色法,本來無見,衆生多認見屬眼;識心乃生死妄本,本來非心,衆生多認識爲心。阿難既執此爲心目,佛欲索其處而破之,故下舉喻國王討賊。

  譬如國王,爲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國王喻本覺真性;賊喻六識妄心;目爲賊媒,引識奔走。國賊謀叛,僭號稱王,王被賊侵;妄心擾亂,混淆本真,真被妄覆。國被賊侵,發兵討賊,是兵定要知賊所在,方可搗其巢穴,擒其賊首,國泰民安;若不知賊在之處,則徒費饷需,于事無濟。兵喻始覺妙智,全仗始覺有功,方能降賊。昔有僧問善知識雲:“家賊難防時如何?”答曰:“知之不爲冤!”

  又子湖枞禅師,乃于夜起大叫:“有賊!有賊!”其徒竟起逐之。枞把住一人曰:“拿住了一個!”其徒曰:“不是,是某甲。”枞托開曰:“是則是,只是不肯承當!”若承當得去,賊即是子;不能承當,子反成賊。恁麼說話,卻與國王討賊,另是一審播弄,具眼者別之。

  使汝流轉,心目爲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故直指生死根本,識爲過咎,目亦帶言者,以目爲賊媒,媒賊相依,責須連帶。此曰:使汝流轉諸趣,生死長劫不休者,心目爲咎也。此破意識,緣佛相好之勝善功能也。前雙征見愛,如捉賊追贓,今則見贓,預備擒賊。故特征之曰: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此即第一次征心,下阿難轉計,七處鹹非,並非七處征心,乃是七番破處。此經只有二次征心之文,第二次在斥破妄識非…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