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緣如如理,現量昭然可比。”
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曰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此結歸指過。通結一切衆生皆然,故曰由諸衆生,遺此本明;本明即元明也。此承上文反緣識精元明緣不到,由緣不到,畢竟不見,非遺似遺,故曰遺此本明,即是迷卻真本也。
雖然終日,承渠功能力用,行即用也;眼見色,耳聞聲,乃至意知法,無非本明照用,而不自覺,即日用不知能見能聞者是誰。既已迷卻真本,自必全用妄本,攀緣六塵,依之起惑造業,隨業受報。
枉入諸趣:即舍生趣生,趣向六道,輪回不息。枉入者,不當入而入,衆生本具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依之修證,成佛有分,今反入諸趣,即是系珠乞丐,豈不枉屈乎。二、發明真妄二本竟。
卯叁 正斥妄識非心 分叁 辰初 如來重征直呵 二 阿難驚索名目 叁 如來指名出過 今初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複問汝。
《正脈》雲:“奢摩他路,問、答意別:阿難以求知心處爲奢摩他路;如來則以了此妄識,無體無處,而別覓真心,爲奢摩他路。” 佛以阿難請示奢摩他路,故爲說二種根本,令知真妄,庶可舍妄求真,圓悟真心,以爲修習佛定,之最初方便。此下更試驗一番,且看阿難如何薦取!先征能見,後斥妄心,以示奢摩他路。故曰: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複問汝:如汝甘受生死,不求奢摩他路,則亦無庸問矣,今既求開奢摩他路,不得不決擇真妄二本,舍妄依真,方免錯亂修習也。
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
即時如來,先以無言說法,舉拳驗見。佛身全體黃金色,故臂亦金色。屈五輪指,佛之指端,有千幅輪相,指屈成拳,舉示阿難,此如來欲以向上一著,接引阿難,阿難果能于金拳舉處,當下回光返照,識得本明,則可謂機教相扣,不負如來矣! 無奈鈍根不契,還要費盡如來苦心,于無言說中,再施言教: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此處是非未定,見塵也是見,見性也是見,未知阿難是見塵耶?是見性耶?
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爲光明拳,耀我心目。
佛以阿難答見,見塵、見性未分,故問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爲光明拳,照耀我之心目,此見塵也。如果見性,自可忘塵,則合真性,今既見塵,自然迷性,正屬妄本。
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衆,同將眼見。
佛已知阿難,但見塵不見性,尚不肯放舍,仍複親切提撕,深錐重劄,正見婆心太切。複問汝將誰見?若能在這裏,回光返照,尚屬未晚,無奈阿難,迷執太深,如來重重顯示,阿難頭頭錯過,仍答言:我與大衆,同將眼見。前見是其眼,早被佛破,至此依然不悟,還答我與大衆,同將眼見;若是,則辜負世尊甚矣!佛舉拳以示,正欲阿難向眼根中,識取真見,以爲奢摩他,出生死入涅槃之正路也。可惜阿難,但知循塵,不知返本,遺卻識精,故認肉眼爲能見;此即上文所雲:“緣所遺者。”
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爲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爲心,當我拳耀?
前來世尊,步步迫拶,當機阿難,寸步不移,故只得再征妄心,而直破之。前文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吻合此處,汝目可見,以何爲心,當我拳耀,祗是兩次征心,有謂楞嚴七處征心,八還辨見。不知前七番,乃破處非征心,複未盡破妄之文,後八還雖辨見爲真心,豈全收顯真之旨?經中實系叁番破識,十番顯見,請試思之。
世尊舉手擎拳,原欲以無言之道,向上一著,接引阿難,令向見色,聞聲處,親見自己本來面目也。奈阿難直指不會,祗得再加曲指,重行審問:汝何所見一審也;汝將誰見二審也。世尊則循循善誘,阿難則處處膠著,不能認見爲心,而反認見屬眼,世尊見其始終不悟,只得落草盤根,更征之曰:汝目可見,以何爲心,當我拳耀?此叁審也。正屬二次征心。
阿難言: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爲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
上來如來叁審,全是宗乘語氣,其如當機,熟處難忘,不知轉身,猶曰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用也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爲心:此認妄本也;能推之心,即攀緣心也。正是阿難塵相未除,依舊認賊爲子,此第二次征心,又自呈妄心也。
佛言咄!此非汝心!佛到此,見其迷情深固,非大力不能破,故奮起踞地師子之威,直與一喝曰:咄!此非汝心!此一喝正如金剛王寶劍,擒賊斬首,向其命根不斷處,猛下一劍。佛舉手擎拳,要阿難向眼根見處,回光返照,識取真心,無奈阿難,只知合塵,不知合覺。如是如來,換一方針,以阿難慣用耳根遂乃振威一喝,欲令向耳根薦取,能聞聞性,果能于此,妄心死得了,自然可許法身活得來。阿難非特妄心不死,下文反與如來,爭辯不休。初如來重征直呵竟。
辰二 阿難驚索名目
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
阿難被喝驚起,矍然,驚懼不安之貌,故以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能推者,既非我心,應當名爲何等?可見阿難一向唯知此心,今說非心,如人執石爲玉,認爲至寶,今聞說非玉,失其至寶,無怪其驚懼不安,故欲索其名。二阿難驚索名目竟。
辰叁 如來指名出過
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爲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此如來先指妄名,後責錯認。此能推心也是現前塵境,虛妄相上,所起之分別想心,諸塵境界,于妙明心中,虛妄顯現。如空中華,夢中境,虛而不實,妄而不真,故曰虛妄相。從此相上,所起之想,則妄上加妄,當名妄想,乃是塵影,塵有則有,塵無則無,隨塵生滅。但此心功用頗大,而能惑亂汝之真性,由汝無始劫來,至于今生,都認此妄想爲真心,譬如認賊爲子,反棄真子而不尋覓,既經認妄,自必遺真。故雲:“失汝元常。”元者、本也,常者、常住真心。此心迷時,非失說失,完全不知,都是妄想用事,依之起惑造業,依業感報,而受輪回六道,流轉生死之苦。前雲不知常住真心,用諸妄想,故有輪轉是也。二斥妄識非心竟。
醜叁 推妄識無體 分二 寅初 阿難述怖求示 二 如來安慰顯發 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曆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雲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衆,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此因聞非心之斥,乃述怖求示也。曆敘生平,皆用此心。先雲我是佛之寵重愛也弟。心愛佛故者:因見佛之叁十二相,勝妙殊絕,心生愛樂,令我發心出家,是用此心。 我心何獨供養如來:謂我何止爲佛執侍巾瓶,供養于佛,若從此回小向大,乃至遍曆恒沙國土,供養一切諸佛,如普賢行願,勸請諸佛,轉大*輪,久住世間,以爲衆生作大依怙。及諸善知識:善字雙貫知識二字,善知衆生根性,善識方便法門,具正知見,能爲人天眼目者,亦皆一一承事之。
發大勇猛者:豎精進幢,披忍辱铠,破魔兵衆,上求佛道,下度衆生,行諸一切難行法事,悍勞忍苦,不惜身命,皆用此心;上曆敘作善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此設言作惡心;謂縱令謗大乘經,斷學般若,成一闡提,永退善根,亦因此心:此心爲善惡司令,一身之主。
若此發明不是心者:若此能推之心,如佛發明,是虛妄相上,所起一種妄想,不是心者,則我便成無心,豈不同土塑木雕之偶像耶?我今離此覺知,更無所有,阿難豈知即此覺知,何嘗是有,此覺知者,乃是塵影耳,塵有則有,塵無則無。
阿難果能悟得,覺知之心,本無所有,如二祖求初祖安心,初祖伸手雲:“將心來,與汝安。”二祖即時,求覓自心,乃答曰:“覓心了不可得。”初祖曰:“與汝安心竟。”二祖言下大悟。阿難若能如是,即可千了百當,免得許多葛藤。雲何如來,說此非心:雲何怪問意,說此妄覺非心,我聞之下,實生驚疑怖畏。兼此大衆:指小乘一類之機,但知六識叁毒,建立染淨根本,聞此非心,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我等未悟。初阿難述怖求示竟。
寅二 如來安慰顯發 分四 卯初標垂教深意 二 示常說妙心 叁 況真心有體 四 顯妄識無體 今初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衆,欲令心入無生法忍。
此許示真心有體,以慰無心之驚疑,乃先安慰,而後開導。欲令悟見性爲真心,得入無生法忍,若證此忍,于叁界內六凡法界,叁界外四聖法界,不見有少法生,有少法滅,于一一法,當體如如,而忍可于心,惟證相應,懷之于心,亦不能向人吐露,其謂無生法忍。
問:“現有十界諸法,何以不見少法生滅”?答:“都緣眼中有翳,妄見空華之十界,若悟空華,即無少法生滅;翳眼見空華,華實不曾生,生既不生,滅何所滅?衆生雖見十界,實則涅槃生死等空華,那有生滅之相可得?故不見有少法生滅,即一切事究竟堅固,首楞嚴大定也。”觀世音菩薩,生滅既滅,寂現滅前,即入此忍。衆生所以不入者,正妄識障之也。今將破生滅識心,顯發無生法忍,故先標焉。初標垂教深意竟。
卯二 示常說妙心
于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此欲示妙心,先爲安慰。于者在也,師子座,並非以師子爲座,亦非座有師子之像,乃是我佛說法無畏,喻如師子王,故其座稱師子座。佛在座上,舒金色臂,摩阿難頂,一示安慰意,二表將授以最勝頂法。而告之言,在上語下謂之告。
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者:如來說大乘性宗,常說一切諸法,並非別有所生,唯一真心之所現起。如《起信論》所…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