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卷▪P7

  ..续本文上一页缘如如理,现量昭然可比。”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曰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此结归指过。通结一切众生皆然,故曰由诸众生,遗此本明;本明即元明也。此承上文反缘识精元明缘不到,由缘不到,毕竟不见,非遗似遗,故曰遗此本明,即是迷却真本也。

  虽然终日,承渠功能力用,行即用也;眼见色,耳闻声,乃至意知法,无非本明照用,而不自觉,即日用不知能见能闻者是谁。既已迷却真本,自必全用妄本,攀缘六尘,依之起惑造业,随业受报。

  枉入诸趣:即舍生趣生,趣向六道,轮回不息。枉入者,不当入而入,众生本具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依之修证,成佛有分,今反入诸趣,即是系珠乞丐,岂不枉屈乎。二、发明真妄二本竟。

  卯三 正斥妄识非心 分三 辰初 如来重征直呵 二 阿难惊索名目 三 如来指名出过 今初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

  《正脉》云:“奢摩他路,问、答意别:阿难以求知心处为奢摩他路;如来则以了此妄识,无体无处,而别觅真心,为奢摩他路。” 佛以阿难请示奢摩他路,故为说二种根本,令知真妄,庶可舍妄求真,圆悟真心,以为修习佛定,之最初方便。此下更试验一番,且看阿难如何荐取!先征能见,后斥妄心,以示奢摩他路。故曰: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如汝甘受生死,不求奢摩他路,则亦无庸问矣,今既求开奢摩他路,不得不决择真妄二本,舍妄依真,方免错乱修习也。

  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

  即时如来,先以无言说法,举拳验见。佛身全体黄金色,故臂亦金色。屈五轮指,佛之指端,有千幅轮相,指屈成拳,举示阿难,此如来欲以向上一著,接引阿难,阿难果能于金拳举处,当下回光返照,识得本明,则可谓机教相扣,不负如来矣! 无奈钝根不契,还要费尽如来苦心,于无言说中,再施言教: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此处是非未定,见尘也是见,见性也是见,未知阿难是见尘耶?是见性耶?

  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

  佛以阿难答见,见尘、见性未分,故问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照耀我之心目,此见尘也。如果见性,自可忘尘,则合真性,今既见尘,自然迷性,正属妄本。

  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佛已知阿难,但见尘不见性,尚不肯放舍,仍复亲切提撕,深锥重劄,正见婆心太切。复问汝将谁见?若能在这里,回光返照,尚属未晚,无奈阿难,迷执太深,如来重重显示,阿难头头错过,仍答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前见是其眼,早被佛破,至此依然不悟,还答我与大众,同将眼见;若是,则辜负世尊甚矣!佛举拳以示,正欲阿难向眼根中,识取真见,以为奢摩他,出生死入涅槃之正路也。可惜阿难,但知循尘,不知返本,遗却识精,故认肉眼为能见;此即上文所云:“缘所遗者。”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前来世尊,步步迫拶,当机阿难,寸步不移,故只得再征妄心,而直破之。前文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吻合此处,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祗是两次征心,有谓楞严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不知前七番,乃破处非征心,复未尽破妄之文,后八还虽辨见为真心,岂全收显真之旨?经中实系三番破识,十番显见,请试思之。

  世尊举手擎拳,原欲以无言之道,向上一著,接引阿难,令向见色,闻声处,亲见自己本来面目也。奈阿难直指不会,祗得再加曲指,重行审问:汝何所见一审也;汝将谁见二审也。世尊则循循善诱,阿难则处处胶著,不能认见为心,而反认见属眼,世尊见其始终不悟,只得落草盘根,更征之曰: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此三审也。正属二次征心。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上来如来三审,全是宗乘语气,其如当机,熟处难忘,不知转身,犹曰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用也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此认妄本也;能推之心,即攀缘心也。正是阿难尘相未除,依旧认贼为子,此第二次征心,又自呈妄心也。

  佛言咄!此非汝心!佛到此,见其迷情深固,非大力不能破,故奋起踞地师子之威,直与一喝曰:咄!此非汝心!此一喝正如金刚王宝剑,擒贼斩首,向其命根不断处,猛下一剑。佛举手擎拳,要阿难向眼根见处,回光返照,识取真心,无奈阿难,只知合尘,不知合觉。如是如来,换一方针,以阿难惯用耳根遂乃振威一喝,欲令向耳根荐取,能闻闻性,果能于此,妄心死得了,自然可许法身活得来。阿难非特妄心不死,下文反与如来,争辩不休。初如来重征直呵竟。

  辰二 阿难惊索名目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阿难被喝惊起,矍然,惊惧不安之貌,故以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能推者,既非我心,应当名为何等?可见阿难一向唯知此心,今说非心,如人执石为玉,认为至宝,今闻说非玉,失其至宝,无怪其惊惧不安,故欲索其名。二阿难惊索名目竟。

  辰三 如来指名出过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此如来先指妄名,后责错认。此能推心也是现前尘境,虚妄相上,所起之分别想心,诸尘境界,于妙明心中,虚妄显现。如空中华,梦中境,虚而不实,妄而不真,故曰虚妄相。从此相上,所起之想,则妄上加妄,当名妄想,乃是尘影,尘有则有,尘无则无,随尘生灭。但此心功用颇大,而能惑乱汝之真性,由汝无始劫来,至于今生,都认此妄想为真心,譬如认贼为子,反弃真子而不寻觅,既经认妄,自必遗真。故云:“失汝元常。”元者、本也,常者、常住真心。此心迷时,非失说失,完全不知,都是妄想用事,依之起惑造业,依业感报,而受轮回六道,流转生死之苦。前云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故有轮转是也。二斥妄识非心竟。

  丑三 推妄识无体 分二 寅初 阿难述怖求示 二 如来安慰显发 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此因闻非心之斥,乃述怖求示也。历叙生平,皆用此心。先云我是佛之宠重爱也弟。心爱佛故者:因见佛之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心生爱乐,令我发心出家,是用此心。 我心何独供养如来:谓我何止为佛执侍巾瓶,供养于佛,若从此回小向大,乃至遍历恒沙国土,供养一切诸佛,如普贤行愿,劝请诸佛,转大*轮,久住世间,以为众生作大依怙。及诸善知识:善字双贯知识二字,善知众生根性,善识方便法门,具正知见,能为人天眼目者,亦皆一一承事之。

  发大勇猛者:竖精进幢,披忍辱铠,破魔兵众,上求佛道,下度众生,行诸一切难行法事,悍劳忍苦,不惜身命,皆用此心;上历叙作善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此设言作恶心;谓纵令谤大乘经,断学般若,成一阐提,永退善根,亦因此心:此心为善恶司令,一身之主。

  若此发明不是心者:若此能推之心,如佛发明,是虚妄相上,所起一种妄想,不是心者,则我便成无心,岂不同土塑木雕之偶像耶?我今离此觉知,更无所有,阿难岂知即此觉知,何尝是有,此觉知者,乃是尘影耳,尘有则有,尘无则无。

  阿难果能悟得,觉知之心,本无所有,如二祖求初祖安心,初祖伸手云:“将心来,与汝安。”二祖即时,求觅自心,乃答曰:“觅心了不可得。”初祖曰:“与汝安心竟。”二祖言下大悟。阿难若能如是,即可千了百当,免得许多葛藤。云何如来,说此非心:云何怪问意,说此妄觉非心,我闻之下,实生惊疑怖畏。兼此大众:指小乘一类之机,但知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闻此非心,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我等未悟。初阿难述怖求示竟。

  寅二 如来安慰显发 分四 卯初标垂教深意 二 示常说妙心 三 况真心有体 四 显妄识无体 今初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

  此许示真心有体,以慰无心之惊疑,乃先安慰,而后开导。欲令悟见性为真心,得入无生法忍,若证此忍,于三界内六凡法界,三界外四圣法界,不见有少法生,有少法灭,于一一法,当体如如,而忍可于心,惟证相应,怀之于心,亦不能向人吐露,其谓无生法忍。

  问:“现有十界诸法,何以不见少法生灭”?答:“都缘眼中有翳,妄见空华之十界,若悟空华,即无少法生灭;翳眼见空华,华实不曾生,生既不生,灭何所灭?众生虽见十界,实则涅槃生死等空华,那有生灭之相可得?故不见有少法生灭,即一切事究竟坚固,首楞严大定也。”观世音菩萨,生灭既灭,寂现灭前,即入此忍。众生所以不入者,正妄识障之也。今将破生灭识心,显发无生法忍,故先标焉。初标垂教深意竟。

  卯二 示常说妙心

  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此欲示妙心,先为安慰。于者在也,师子座,并非以师子为座,亦非座有师子之像,乃是我佛说法无畏,喻如师子王,故其座称师子座。佛在座上,舒金色臂,摩阿难顶,一示安慰意,二表将授以最胜顶法。而告之言,在上语下谓之告。

  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者:如来说大乘性宗,常说一切诸法,并非别有所生,唯一真心之所现起。如《起信论》所…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