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敬也,敬闻开示教诲。初阿难自责请教竟。
寅二 如来显发非心分三 卯初 光表破显诸相 二 发明真妄二本 三 正斥妄识非心 今初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
此佛放光,以表破妄显真诸相。良以破妄,实为显真,以妄不破,而真不显,故佛从面门放光,以施无言之教,令得触境会心。面门,为五根都聚之处、众生面门,亦终日放光,无奈迷而不识!阿难迷晦即无明,终日背觉合尘,认物为己,是以七计咸非;如来发明便解脱,终日背尘合觉,融妄即真,所以六根皆是。此正欲破六种攀缘妄识,显六根现量真性,故先从面门放光,以表显也。
其光晃曜,如百千日者:其字,指面门诸根,光从此放,乃显示本觉妙理,始觉妙智,不离根中;其光晃曜:光明极盛貌,喻如百千日光,一日在空,光照无遗,况百千日耶;以表自性光明,辉天鉴地。此光非佛独有,一切众生皆有,迷之似失,悟之显露。临济义玄禅师云:“有一无位真人,在汝诸人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诸人未证据者,看!看!”,临济可谓深得如来面门放光的旨也。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
普佛世界:即普遍十方,诸佛世界。六种震动: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正表六处妄识将破也。 微尘是空中之尘,以喻国土之多,六识未破,缘尘自蔽,常处暗暝,无量智境,皆不能现;今表六识将破,弃生灭,守真常,常光现前,故微尘国土,一时开现。此事人或怀疑,且以爱克司光镜比之,虽隔衣服,皮肤身中,五脏六腑,无不悉见,何疑之有?
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
为有妄识,执我执法,分自分他,一切世界,悉成隔越;今仗佛威神之力,破识显根,会相归性,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遂融合为一矣即一真法界。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诸大菩萨,住持本地风光,而得全体照用,故得心闻洞开,遍周沙界;正显根性、尘性,一切诸法,皆是不动周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也。一切众生,皆具此光,昧而不知,迷真执妄,内为六根所局,外为六尘所障,中为六识所锢,故于众生世间生缠缚,器世间不能超越,自他隔碍,见闻功劣。若肯舍识用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自可与诸大菩萨,把手共行,同一鼻孔出气矣。初光表破显诸相竟。
卯二 发明真妄二本 分二 辰初 举过出由喻显 二 征释二本名体 今初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
此因当机,请奢摩他路,欲诣真际,故示二本,以指真心实际,此一经之要旨也。一切众生,通指泛尔凡夫,不知修行者;自从无始,根本不觉而来,迷真执妄,背觉合尘,无我计我,非法计法,于我法种种颠倒分别,此属惑道。依惑造业,熏成种子,名为业种,为将来因,种即因也,此属业道。自然二字,乃依惑业因,自然感生死果,乃一定之理,不可改移。译人字略,自然下,意含定招苦果,此属苦道。惑、业、苦三,不相舍离,喻如恶叉聚,西域果名。灌顶云:此云线贯珠。一蒂三果,同聚而生,惑业苦三道似之,故以喻焉。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
诸修行人:别指依识心为因,错乱修习者。凡夫起惑造业轮回生死,固是可怜,纵令有志修行,果遭纡曲,亦为可愍。果由因感,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故曰:不能得成无上菩提。菩提,此云觉道,三乘皆有,唯佛无上,即究竟果觉之佛道也。 乃至别成声闻缘觉:乃至超略菩萨,犹言非但不能得成无上菩提,而复不能得成实教菩萨,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解见在前,小乘也。但破我执,而证我空之理,虽别成乎此,犹是出世小圣,已断分段生死,也有小益,不至堕落。
更有误之甚者,迷自本真,游心道外,而成外道者,生无想外道天,报尽必招堕狱之苦;或修有漏戒善,及四无量心,世间禅定,厌染欣净,与厌有取空者,谓之诸天,报尽还来,散入诸趣;或耽著欲境,而恼害正修者,谓之魔罗,此云杀者,能杀害众生,法身慧命故。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中下皆魔眷属,报尽必堕,三途苦趣。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此总出其由。以上泛泛凡夫,无知造业者,固不必论矣。而诸修行人,本期得道得果,而乃中途或滞化城,或生天界,甚至误入魔外,求升反堕,其故何也?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故也。 二本,即真、妄二本。不知者:一、妄心:本无而错认,非心似心,此属妄本,即本科所云:“无始生死根本。”上文普判误认科中,所名妄想,下文所谓前尘虚妄相想是也。二真心:本有而迷背,非失似失,此指真本。即本科所云:“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上文所指,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下文所谓,妙精明心,错乱修习者,由迷真认妄,以妄为真,独修于妄也。犹如煮沙,欲成嘉馔,此喻错乱修习,依识心妄本,而不谙根性真本,识心非菩提因,喻如煮沙,欲成嘉馔好饭也,沙非饭本,纵经尘劫,煮之,祗名热沙,终不成饭。错用因心,亦复如是,纵经尘劫修之,终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也。初举过出由喻显竟。
辰二 征释二本名体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初句总征,下别释二本名体。先释妄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此出妄本名;谓从无始无明妄动以来,浩劫轮回,生死之根本,此本非他,就是汝现今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此指妄本体,乃无体之妄体,攀缘心即第六意识心,妄攀所缘诸尘之境,妄起分别,妄生憎爱取舍,时起时灭,尘有则有,尘无则无,虚妄无体,本非真心,亦非自性;一切众生,皆迷认妄执,以为心性,阿难亦然。前云:“即思惟体,实我心性。”后云:“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今已分明指出,是生死本,阿难后犹不觉,仍认为心,亦可悲矣!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次释真本。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此出真本名。真妄二本,俱称无始者,如金与矿,二俱无始,不可分谁先谁后。菩提译云觉道有三:一曰真性菩提:此以理为道也。即众生本觉,法身之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乃是妙真如性,故曰真性。 二曰实智菩提:此以智慧为道也。即众生始觉,根本之智,照彻心源,无明皆尽,所得真实之智,故曰实智。 三曰方便菩提:此以透机施教为道也。即自觉已圆,然后觉他,以后得智,观机施教,广开方便之门,故曰方便。
涅槃译不生灭亦三:一曰性净涅槃:自性清净,一尘不染,故曰性净。二曰圆净涅槃:真无不圆,妄无不净,故曰圆净。三曰方便净涅槃:随缘方便,示现生灭,故曰方便净。
此三菩提、三涅槃,前一皆属因,是性具;后二皆属果,是修成。此真本,取众生本具觉性,如如理,与如如智,应属真性菩提,与性净涅槃耳;菩提属智,涅槃属理。元清净体者:清净有二:曰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此属自性本元清净之体,并非澄之使清,本来离烦恼浊故,即显为真性菩提;亦非治之使净,本来离生死染故,即显为性净涅槃。此体一切众生,本来元具,不假造作,不待修成,故曰元本来也清净体。此体无他,即汝现今根中所具,圆湛不生灭之性,名为识精,元是妙明之心,并非磨之使明,乃本来自明,虽处长夜昏暗之中,其性不昏,故曰元明。在眼能见,在耳能闻,在鼻嗅香,在舌尝味,在身觉触,在意知法,虽分六和合,元是一精明,此为真本,修行当取为因地心者。
又识精者,第八识精明之体。此体虽带少分之妄,究竟全体是真。如捏目所见第二月,全体是真月,但多一捏之妄,放手全真。在众生现前身中,舍此则无真可显,故阿难求索真心之后,如来十番显见,即显此也;请修之后,所指入门,亦指此也。五卷诸佛证云:“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验知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决指根中,见、闻等精,识精为总,六精为别,六精本是一精也。
如来首显见精者,即示真本也;文殊独选耳根者,即用真本也。须知此经宗要,即是舍识用根,前普判误认科中,首明之,此中再明之。第四卷末,若弃生灭,守于真常,生灭者,识心也;真常者,根性也;复重明之。此皆出自如来本意,有以此处,见其名为识精,便不敢认为真者,误矣!岂不观元明,元清净之语乎?
能生诸缘者:以识精即第八阿黎耶识,本具精明之体,由此识体即如来藏,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故曰能生也。 诸缘指能缘所缘,有二种:一、八识能生,见相二分,见分为能缘,相分为所缘。见分乃转本有智光,为能见之见分,要缘八识本体自证分,八识由无明力,晦昧真空,而成顽空,本无可见,见分定欲见之,于是空晦暗中,结暗境而成四大之色,带起相分,为见分所缘之境;而本生识海,还是缘不到,故曰缘所遗者。二、即七转识,由第八识,相分境界而生。论云:“境界为缘长六粗,”长即生义。前四粗,即是七转识,各有能缘功用而六识能缘之力最胜。,所缘即一切万法,皆从识生,而为所缘之境,故曰诸缘。
缘所遗者:此一缘字,作二解:一、以转识能遍缘一切,而不能反缘,本生识海;如眼有见,能遍见一切,而不能反见自眼。既不能缘本识,则菩提涅槃元清净体,非失似失,故曰缘所遗者。二、缘者,由也。由诸众生,迷此识精元明之体,迷则虽有不知,非遗失等于遗失,是谓缘所遗者。问:“第七识能缘第八见分,岂不能反缘耶?”答:“七识虽然能缘第八见分,因执之为我,故落于非量,必遗元明之体,正是缘所遗者,非同如如智,…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