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卷▪P6

  ..續本文上一頁敬也,敬聞開示教誨。初阿難自責請教竟。

  寅二 如來顯發非心分叁 卯初 光表破顯諸相 二 發明真妄二本 叁 正斥妄識非心 今初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

  此佛放光,以表破妄顯真諸相。良以破妄,實爲顯真,以妄不破,而真不顯,故佛從面門放光,以施無言之教,令得觸境會心。面門,爲五根都聚之處、衆生面門,亦終日放光,無奈迷而不識!阿難迷晦即無明,終日背覺合塵,認物爲己,是以七計鹹非;如來發明便解脫,終日背塵合覺,融妄即真,所以六根皆是。此正欲破六種攀緣妄識,顯六根現量真性,故先從面門放光,以表顯也。

  其光晃曜,如百千日者:其字,指面門諸根,光從此放,乃顯示本覺妙理,始覺妙智,不離根中;其光晃曜:光明極盛貌,喻如百千日光,一日在空,光照無遺,況百千日耶;以表自性光明,輝天鑒地。此光非佛獨有,一切衆生皆有,迷之似失,悟之顯露。臨濟義玄禅師雲:“有一無位真人,在汝諸人六根門頭,放光動地,諸人未證據者,看!看!”,臨濟可謂深得如來面門放光的旨也。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

  普佛世界:即普遍十方,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動、起、湧,此叁屬形;震、吼、擊,此叁屬聲,正表六處妄識將破也。 微塵是空中之塵,以喻國土之多,六識未破,緣塵自蔽,常處暗暝,無量智境,皆不能現;今表六識將破,棄生滅,守真常,常光現前,故微塵國土,一時開現。此事人或懷疑,且以愛克司光鏡比之,雖隔衣服,皮膚身中,五髒六腑,無不悉見,何疑之有?

  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

  爲有妄識,執我執法,分自分他,一切世界,悉成隔越;今仗佛威神之力,破識顯根,會相歸性,無邊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遂融合爲一矣即一真法界。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諸大菩薩,住持本地風光,而得全體照用,故得心聞洞開,遍周沙界;正顯根性、塵性,一切諸法,皆是不動周圓,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也。一切衆生,皆具此光,昧而不知,迷真執妄,內爲六根所局,外爲六塵所障,中爲六識所锢,故于衆生世間生纏縛,器世間不能超越,自他隔礙,見聞功劣。若肯舍識用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自可與諸大菩薩,把手共行,同一鼻孔出氣矣。初光表破顯諸相竟。

  卯二 發明真妄二本 分二 辰初 舉過出由喻顯 二 征釋二本名體 今初

  佛告阿難: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

  此因當機,請奢摩他路,欲詣真際,故示二本,以指真心實際,此一經之要旨也。一切衆生,通指泛爾凡夫,不知修行者;自從無始,根本不覺而來,迷真執妄,背覺合塵,無我計我,非法計法,于我法種種顛倒分別,此屬惑道。依惑造業,熏成種子,名爲業種,爲將來因,種即因也,此屬業道。自然二字,乃依惑業因,自然感生死果,乃一定之理,不可改移。譯人字略,自然下,意含定招苦果,此屬苦道。惑、業、苦叁,不相舍離,喻如惡叉聚,西域果名。灌頂雲:此雲線貫珠。一蒂叁果,同聚而生,惑業苦叁道似之,故以喻焉。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

  諸修行人:別指依識心爲因,錯亂修習者。凡夫起惑造業輪回生死,固是可憐,縱令有志修行,果遭纡曲,亦爲可愍。果由因感,因地以生滅心,爲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故曰:不能得成無上菩提。菩提,此雲覺道,叁乘皆有,唯佛無上,即究竟果覺之佛道也。 乃至別成聲聞緣覺:乃至超略菩薩,猶言非但不能得成無上菩提,而複不能得成實教菩薩,乃至別成聲聞緣覺,解見在前,小乘也。但破我執,而證我空之理,雖別成乎此,猶是出世小聖,已斷分段生死,也有小益,不至墮落。

  更有誤之甚者,迷自本真,遊心道外,而成外道者,生無想外道天,報盡必招墮獄之苦;或修有漏戒善,及四無量心,世間禅定,厭染欣淨,與厭有取空者,謂之諸天,報盡還來,散入諸趣;或耽著欲境,而惱害正修者,謂之魔羅,此雲殺者,能殺害衆生,法身慧命故。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中下皆魔眷屬,報盡必墮,叁途苦趣。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馔,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此總出其由。以上泛泛凡夫,無知造業者,固不必論矣。而諸修行人,本期得道得果,而乃中途或滯化城,或生天界,甚至誤入魔外,求升反墮,其故何也?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故也。 二本,即真、妄二本。不知者:一、妄心:本無而錯認,非心似心,此屬妄本,即本科所雲:“無始生死根本。”上文普判誤認科中,所名妄想,下文所謂前塵虛妄相想是也。二真心:本有而迷背,非失似失,此指真本。即本科所雲:“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上文所指,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下文所謂,妙精明心,錯亂修習者,由迷真認妄,以妄爲真,獨修于妄也。猶如煮沙,欲成嘉馔,此喻錯亂修習,依識心妄本,而不谙根性真本,識心非菩提因,喻如煮沙,欲成嘉馔好飯也,沙非飯本,縱經塵劫,煮之,祗名熱沙,終不成飯。錯用因心,亦複如是,縱經塵劫修之,終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也。初舉過出由喻顯竟。

  辰二 征釋二本名體

  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爲自性者。

  初句總征,下別釋二本名體。先釋妄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此出妄本名;謂從無始無明妄動以來,浩劫輪回,生死之根本,此本非他,就是汝現今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爲自性者。此指妄本體,乃無體之妄體,攀緣心即第六意識心,妄攀所緣諸塵之境,妄起分別,妄生憎愛取舍,時起時滅,塵有則有,塵無則無,虛妄無體,本非真心,亦非自性;一切衆生,皆迷認妄執,以爲心性,阿難亦然。前雲:“即思惟體,實我心性。”後雲:“即能推者,我將爲心。”今已分明指出,是生死本,阿難後猶不覺,仍認爲心,亦可悲矣!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次釋真本。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此出真本名。真妄二本,俱稱無始者,如金與礦,二俱無始,不可分誰先誰後。菩提譯雲覺道有叁:一曰真性菩提:此以理爲道也。即衆生本覺,法身之理,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乃是妙真如性,故曰真性。 二曰實智菩提:此以智慧爲道也。即衆生始覺,根本之智,照徹心源,無明皆盡,所得真實之智,故曰實智。 叁曰方便菩提:此以透機施教爲道也。即自覺已圓,然後覺他,以後得智,觀機施教,廣開方便之門,故曰方便。

  涅槃譯不生滅亦叁:一曰性淨涅槃:自性清淨,一塵不染,故曰性淨。二曰圓淨涅槃:真無不圓,妄無不淨,故曰圓淨。叁曰方便淨涅槃:隨緣方便,示現生滅,故曰方便淨。

  此叁菩提、叁涅槃,前一皆屬因,是性具;後二皆屬果,是修成。此真本,取衆生本具覺性,如如理,與如如智,應屬真性菩提,與性淨涅槃耳;菩提屬智,涅槃屬理。元清淨體者:清淨有二:曰自性清淨,與離垢清淨。此屬自性本元清淨之體,並非澄之使清,本來離煩惱濁故,即顯爲真性菩提;亦非治之使淨,本來離生死染故,即顯爲性淨涅槃。此體一切衆生,本來元具,不假造作,不待修成,故曰元本來也清淨體。此體無他,即汝現今根中所具,圓湛不生滅之性,名爲識精,元是妙明之心,並非磨之使明,乃本來自明,雖處長夜昏暗之中,其性不昏,故曰元明。在眼能見,在耳能聞,在鼻嗅香,在舌嘗味,在身覺觸,在意知法,雖分六和合,元是一精明,此爲真本,修行當取爲因地心者。

  又識精者,第八識精明之體。此體雖帶少分之妄,究竟全體是真。如捏目所見第二月,全體是真月,但多一捏之妄,放手全真。在衆生現前身中,舍此則無真可顯,故阿難求索真心之後,如來十番顯見,即顯此也;請修之後,所指入門,亦指此也。五卷諸佛證雲:“汝複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驗知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決指根中,見、聞等精,識精爲總,六精爲別,六精本是一精也。

  如來首顯見精者,即示真本也;文殊獨選耳根者,即用真本也。須知此經宗要,即是舍識用根,前普判誤認科中,首明之,此中再明之。第四卷末,若棄生滅,守于真常,生滅者,識心也;真常者,根性也;複重明之。此皆出自如來本意,有以此處,見其名爲識精,便不敢認爲真者,誤矣!豈不觀元明,元清淨之語乎?

  能生諸緣者:以識精即第八阿黎耶識,本具精明之體,由此識體即如來藏,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故曰能生也。 諸緣指能緣所緣,有二種:一、八識能生,見相二分,見分爲能緣,相分爲所緣。見分乃轉本有智光,爲能見之見分,要緣八識本體自證分,八識由無明力,晦昧真空,而成頑空,本無可見,見分定欲見之,于是空晦暗中,結暗境而成四大之色,帶起相分,爲見分所緣之境;而本生識海,還是緣不到,故曰緣所遺者。二、即七轉識,由第八識,相分境界而生。論雲:“境界爲緣長六粗,”長即生義。前四粗,即是七轉識,各有能緣功用而六識能緣之力最勝。,所緣即一切萬法,皆從識生,而爲所緣之境,故曰諸緣。

  緣所遺者:此一緣字,作二解:一、以轉識能遍緣一切,而不能反緣,本生識海;如眼有見,能遍見一切,而不能反見自眼。既不能緣本識,則菩提涅槃元清淨體,非失似失,故曰緣所遺者。二、緣者,由也。由諸衆生,迷此識精元明之體,迷則雖有不知,非遺失等于遺失,是謂緣所遺者。問:“第七識能緣第八見分,豈不能反緣耶?”答:“七識雖然能緣第八見分,因執之爲我,故落于非量,必遺元明之體,正是緣所遺者,非同如如智,…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