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叁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叁卷

  圓瑛大師著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義

  福州鼓山湧泉禅寺圓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壬二 顯示所遺真性令見如來藏體 分二 癸初 阿難舍妄求真 二 如來極顯真體 癸初分二 子初 悲感痛悔 二 表迷求示 今初

  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叁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身雖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

  上文阿難執妄爲真,如來極破而令舍,此下阿難悟妄求真,如來極顯而令用。真原本有,近具根中,遠該萬法,無奈迷之已久,非遺似遺,若不方便顯之,則終不能見,此即二根本中真本。前妄本既破,今真本當顯,即顯平日所遺之真性,始自眼根顯出,複爲融會四科七大,同歸如來藏體。阿難因聞,入滅受想定,心尚非真,則尋常所用之攀緣識心,自不待言矣。所以重複悲淚禮佛,追述痛悔。凡人悟之深者,心必有悲,或悟妄而悲久苦,或悟真而悲久失,此悟所執識心全妄,而真心未悟,故悲悔耳!

  本文悔恃如來,不修大定,乃曰自我從佛出家,恃佛之威德神力,常自思惟即妄想心,無勞我自己修行,將謂我是如來最小之弟,情同天倫,如來必能惠恩賜也我叁昧,不知彼此身心,本不可相代;如父子上山,各自努力,不能替代我行也。

  失我本心者:本心即本有真心,從無始來,迷不自覺,如醉漢衣裏之珠,迷則非失似失。既是遺真,自必執妄,所以身雖出家,心不入道。

  出家有叁:一、出世俗家,即割恩斷愛,依止佛門;二、出叁界家,即證無漏道,不受輪回;叁、出煩惱家,斷盡諸惑,一心清淨。今阿難但出第一種家,所以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阿難迷真,自喻窮子,遺失本有家珍,背覺合塵,如舍父逃逝。父喻本覺,子喻妄覺,從真起妄,背覺合塵,故如舍父逃逝。由是起惑造業,隨業受報,輪轉諸趣,備受痛苦,故此悲悔。觀此即佛不足恃,但求加被,不自修行者,可以警矣!

  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此悔恃多聞,終無實得。今日乃知,因悟方知,雖有多聞善根,若不依教修行,與不聞相等;猶如有人,口說美食,說而不食,肚中終不能飽。雖有多聞,不肯從聞、思、修,叁慧並進,徒聞無益,亦複如是。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觀此即聞不足恃,徒攻文字,而不實修者,可以警矣!初悲感痛悔竟。

  子二 表迷求示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二障者:一、煩惱障:屬我執所起,有分別、俱生、粗、細之異。粗乃作意分別之惑,如起身邊等見;細乃任運俱生之惑,如起貪嗔等心。總是昏煩之法,惱亂有情身心,續諸生死,能障涅槃,故名煩惱障;又名事障,能障人天勝妙好事。二、所知障:屬法執所起,亦有分別、俱生、粗、細之異。粗乃心外取境,不達外境唯心,分別心外實有,有所希取;細乃自生法愛,不達修證性空,任運而生愛著,不能舍離。所知二字不是障,被障障所知智境。礙正知見,即能障菩提,故名所知障,又名理障,能障所證法空之理。

  《圓覺經》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二乘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則入如來大圓覺海。”又二障,據天臺宗所分:煩惱障即界內見、思。見乃分別所起惑,思乃任運所起惑;所知障,即界外塵沙、無明。塵沙謂于外境,不達唯心,遇事生執;無明謂于所修證,不達性空,隨分起愛。阿難初果之人,但破我執分別,我執俱生仍在,是尚爲煩惱障所纏,而所知障全未解脫,故曰:“二障所纏。”然障纏必有所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即其因也。良猶誠也;寂者不動搖;常者無生滅。此之心性,即是真心實性,具在衆生根中。心性二字,若單用一字,則體用雙兼,若雙用二字,則體用當分。以靈知謂之心,以不變謂之性。誠由迷此真心實性,所以認彼妄識,而爲二障所纏矣!

  阿難已覺妄識,搖動不寂,生滅無常,故責己不知寂常心性,意欲舍妄求真,與前所求真際所詣,迥然不同。前仍認識爲心,但責己不知真處;今聞妄識無體,乃責己不知真心。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無有法財曰窮,無所棲藏曰露,即貧窮孤露,無有華屋,可以安身立命也。發妙明心者:即本妙元明之心。妙是寂義,明是照義,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若言其寂,一段光明,照天照地;若言其照,視之無形,聽之無聲。如雲棲大師所雲:“寂湛常恒,靈明洞徹”者是也。此心雖是衆生本有,迷不自知,故求如來,而啓發之。以期破除二障也。 開我道眼者:即求開見道之眼,屬智眼、心眼、非浮塵眼根,與勝義眼根可比。阿難至此,已知認見屬眼,與認識爲心,同一錯謬,故求開道眼,可以辨明奢摩他路,而起微密觀照,照見楞嚴定體。下文如來十番顯見,會四科融七大,皆爲發妙明心,開道眼,應其所求也。初阿難舍妄求真竟。

  癸二 如來極顯真體 分二 子初 光表許說 二 正顯即真 今初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刹,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衆。

  《寶鏡》雲:“此佛先以光相顯示,而後許說也。”前放光表破妄之相,今放光表顯真之相也。卍字者,表無漏性德。梵雲阿悉底迦,此雲有樂,謂有此相,必受安樂。然按華嚴音義卍字本非是字,因武周長壽二年,則天權製此字,安于天樞。以佛胸前有紋如此,名吉祥海雲相。此相爲吉祥、萬德之所集成,今製此字,安于天樞,冀獲吉祥故。

  光表智慧,從胸卍字湧出,表根本正智,從如如理體而發。後文如來自謂,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惟妙覺明,圓照法界。此是妙覺明,下是圓照法界。其光晃昱:光明盛貌。有百千色者:表體含萬德,用遍恒沙。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者:此即表智光,圓照法界,無邊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也。 遍灌十方,所有寶刹,諸如來頂者:表上齊諸佛。旋至阿難,及諸大衆者:表下等衆生。正顯此光,生佛一如,無所欠阙。

  告阿難言:吾今爲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衆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

  幢,表摧邪立正。大法幢,即大佛頂首楞嚴王,最勝之法,可以摧伏邪妄,建立正因。獲妙二字,雙貫下二句,當雲獲妙微密性,獲妙淨明心。性言微密者:謂幽微秘密,即識精元明之體,人人本具,雖終日行,而不自覺也,乃屬如如之理,如宅中寶藏,非指示而莫曉,故曰:“微密”;心曰淨明者,謂清淨圓明,即本覺照體獨立,個個現成,由妄識障蔽,而不能發也。如摩尼珠王,自具照體,必隨方而現色,故曰:“淨明。”

  得清淨眼者:此屬如如智,與上二句,乃理智對舉,此稱理之智,即微密觀照,遠離分別,諸塵不幹,故曰:“清淨。”稱理而周法界,即後大開圓解之智慧眼也。又阿難求寂常心性。而佛許以獲妙微密性;求妙明心,而佛許以獲淨明心;求開道眼,而佛許以得清淨眼;一一悉皆如願以償,由佛具樂說無礙辯,故能請答相應如是。

  昔沩山問仰山:“妙淨明心,汝作麼生會?”仰山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沩山曰:“汝祗得其事。”仰山曰:“和尚適來問甚麼?”沩山曰:“妙淨明心。”仰山曰:“喚作事得麼?”沩山曰:“如是!如是!”只緣仰山會妙淨明心,得清淨眼。初光表許說竟。

  子二 正顯即真 分叁 醜初 克就根性直指真心 二 會通四科即性常住 叁 圓彰七大即性周遍 醜初又分二 寅初 帶妄顯真 二 剖妄出真 今初

  阿難既已舍妄求真,而如來許以顯真。若就衆生分上,指出純真無妄之心,即使如來,亦所不能。何以故?純真之心,清淨本然,未涉事用,並無衆生之名。既爲衆生,則依惑造業,依業受報,則真墮妄中,故只得帶妄顯真。所顯之真,即是八識精明之體,前二種根本中所雲識精元明,後第五顯見中,喻如第二月。識精本是妙明真體,因最初一念,無明妄動,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成阿賴耶識,全體是真,不過略帶無明之妄;如第二月,亦全體是真,略帶捏目之妄。此之識精,即是衆生根性,處染不染,隨緣不變,衆生日用之中,承渠恩力,迷不自覺,故佛向阿難眼中指出,即指根性爲真心,欲令阿難及諸大衆,舍彼識心用此根性,若不先爲極顯其真,何能使阿難取此新悟,舍彼舊執乎?明知體帶二種顛倒見妄,姑且帶之,而不急破;直待十番顯見之後,真理即明,真體亦露,再爲破壞同分、別業二妄,正如脫衣露體也。

  寅初 帶妄顯真 分十 卯初 顯見是心 二 顯見不動 叁 顯見不滅 四 顯見不失 五 顯見無還 六 顯見不雜 七 顯見無礙 八 顯見不分 九 顯見超情 十 顯見離見卯初 顯見是心 分五 辰初 雙舉法喻現前 二 雙陳法喻令審 叁 辨明無眼有見 四 辨明矚暗成見 五 辨定眼見是心 今初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雲何成拳?汝將誰見?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此蹑前拳相,以驗當機,畢竟取何爲見。如來即爲建大法幢,許令開發真心道眼,于彼見解,不得不加勘驗,故連叁問:一問: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二問:雲何成拳?叁問:汝將誰見?問雖有叁,意則在一,要阿難參究見者是誰?即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宗門下教人看話頭,即本此旨,豈可謂此經完全教意耶?此經乃有字之宗,宗門即無字之教。又此經雙兼宗教,阿難不領能見是心,故如來不得已,舉例設喻以顯之。

  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金光赤焰也…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