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叁卷▪P5

  ..續本文上一頁,乃以不生不滅爲要義。今言死後斷滅,身死性滅,名爲涅槃,真邪說也!匿王先受此惑,今聞主、空寂常,見性不動之義,觸起心疑。故雲:“我雖值遇于佛,現今猶有狐疑。”狐性多疑,人有疑者似之,故稱狐疑。此方名教,亦言人死靈隨氣散,無複存者。又雲:魂升于天,魄歸于地,皆類斷見,誤人非淺。請研斯文,雲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此正別請。證知者:求佛舉事發揮,現證令知也。佛遂就匿王生滅身中,顯出不皺不變之見性即真心,證知此心,不生滅地。是向匿王自身發揮,令自驗證而知,不至再生狐疑。又應會衆意請,現前身中,何者是虛妄生滅無常性,何者是真實不生滅常住性,正是如來一點水墨,兩處成龍也。

  今此大衆,諸有漏者:衆中獨指有漏者,以破除斷見粗惑,似惟指界內凡夫,二乘有學,若辨見性真常,則叁乘聖衆,未明見性,真常之心,亦鹹皆願聞也。二匿王出詞別請竟。

  辰叁 如來征顯不滅 分二 巳初 顯身有遷變 二 指見無生滅 己初分二 午初略彰變滅 二 詳敘變滅 今初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複問汝:汝此肉身,爲同金剛,常住不朽?爲複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

  此佛欲示,虛妄生滅無常身中,有個真實不生滅,常住心性,以應阿難匿王之求,先審其生滅,乃告大王:汝言彼迦旃延、毗羅胝子,鹹言此身,死後斷滅。我且不問汝死後,但問汝生前;如孔子有言:未知生焉知死。故問汝此現在肉身,爲是同于金剛世間最堅固之物常住世間,不朽壞耶?爲複還是變壞耶?此處佛立二問,要匿王自己審答者,有二意:一、就王老相,易示遷變;二、顯身無常,王者不免。

  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者:匿王答佛,稱呼世尊,佛問匿王,稱呼大王,彼此互相恭敬。我今此身,雖然存在,總屬無常。終者,究竟義,從作歸字解,究竟要歸遷變壞滅。王因受斷滅之教,懼其速滅,時時覺察,故此處以及下文,所答生滅之相,悉皆不謬。

  佛言:大王!汝未曾滅,雲何知滅?

  世人身之現在,但知年往,不覺形遷。匿王迥超常情,未必無因,故問汝未曾滅,雲何預知必滅耶?

  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去聲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殒,殒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此略舉變相,決知必滅。謂我此無常變壞之身,此二句先以標定:此身因屬無常,故不得常住世間,雖然未滅,決知當滅。 我觀下,即無常觀。匿王雖受邪教,此篇所答,全是佛法。觀字當是去聲,乃智觀,非眼觀也。下數句,即是五陰中行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即谛觀無常身中。念念遷謝者;後念生,前念則遷流代謝是滅義,再後念生,後念又複遷謝,念念如是。新新不住者:前念舊,後念新,再後念起,後念複舊;再後念乃新,新而又新,不得停住;此即刹那生滅,行陰之相。喻如香火成灰,灰落火新,少頃火複成灰,灰落而火又新,漸漸銷磨殒滅,新新不住,殒亡不息止也,此一枝香,一定要滅盡。前五句是法,中叁句是喻,後二句以法合喻,決定知此無常變壞之身,當歸滅盡而後已。此匿王所答,具有叁支比量,叁支者,宗、因、喻也。應立量雲:身是有法,無常爲宗;因雲:念念遷謝,新新不住故;同喻如香火,異喻如金剛。

  佛言:如是!

  因匿王說無常觀,事理不謬,故佛印可其說,言:“如是”。叁支比量,全無犯過,如是者,言其極成也。匿王觀察無常,竟觀到刹那生滅,這種境界,凡夫不知,足證匿王爲四地菩薩,助揚佛化而來,故未承諸佛誨敕,而能說此行陰微細之相。孔子昔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不知者以爲說水,其知者,即知孔子說行陰,念念遷流不住也。初略彰變滅竟。

  午二 詳敘變滅 分叁 未初 較量老少 二 詳敘變狀 叁 總結必滅 今初

  大王!汝今生齡,已從衰老,顔貌何如童子之時?

  此辨老少形容。佛曰:大王!汝今生齡年也已從衰老,七十曰衰,王年六十有二,故曰已從隨也;衰老;其容顔形貌,比較童子十五曰童,未巾冠也。之時,爲何如?還是同耶?異耶?

  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發白面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

  佛問老少,王加長成,從少敘起。我昔孩孺,膚腠潤澤者:始生曰孩兒,始行曰孺子;膚是身之皮膚,腠是身之文理,幼時滋潤光澤也。年至長成:二叁十歲,長大成人,精神健康,血氣充滿即氣充血滿;而今頹齡:即現時六十二歲,乃屬頹敗之年齡,迫近也于衰耄不必定局歲數,但以迫近,衰朽老耄也。,下二句,即釋衰耄之相。形容顔色,枯稿憔悴,衰也;精采神氣,昏暗晦昧,耄也。發白面皺,逮至也將不久:謂至此頹齡晚景,如日落西山,逮將不久于世,怎比壯年血氣充盛即滿也。亦旺也。之時?壯尚不可比,何況童耶?老年者,安可恬不知懼耶?初較量老少竟。

  未二 詳敘變狀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

  此如來引說,問言大王,汝之形貌容顔,應當不是一旦頓朽,汝亦自覺否?

  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于此。

  此下王答漸至。變化密移者:乃行陰遷變化理,密密推移,屬幽隱妄想;凡夫心粗,當然莫辨,故曰:“我誠真實也不覺”。莊生喻如夜壑負舟,彼謂造化密移,豈知行陰所遷。寒暑遷流,漸至于此者:寒來暑往,一年一度,遷變流轉,漸漸至此,誠非頓朽。

  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顔貌已老初十歲時;叁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過于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

  何以故?征釋漸至于此,非是頓朽。老少比較,人固易知,那知二十之年,已老十歲,叁十又衰二十,于今六十二歲,反觀五十之時,宛然強壯,此粗推也。

  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複令我微細思惟,其變甯惟一紀、二紀,實惟年變;豈惟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沈思谛觀,刹那刹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

  初四句牒前文。謂我見變化,密密遷移,雖然如此殂落,其間遷流變易,且限十年指前二十衰于十歲,叁十又衰于二十也。。殂落者:尚書雲:魂升于天,魄歸于地,是謂殂落,乃死之別名,此同斷滅之見。今者乃取變遷之義,殂者往也,謂壯色日銷,同逝波之東去;落者下也,謂精神日損,如夕陽之西下。 若複下細推。令我微細思惟,其遷變豈獨一紀、二紀;一紀十二年也,實在年年有變;豈唯年變?亦兼月月有化,此一月不及上一月;何直即何止也月化?兼又日日有遷,命光與時光共謝。若再沈其思慮,谛實觀察,刹那刹那時之最短也,念念之間,不得停留暫住。《仁王經》雲:“一念中,具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滅。”刹那生滅,非智莫覺。古有偈雲:“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覺,若置眼睛上,爲害實不安。”此豈凡夫所能知耶?二詳敘變狀竟。

  未叁 總結必滅

  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因念念不得停住,故驗知我身,究竟要歸變滅,總屬無常。佛引敘肉身遷謝之相,正欲王與會衆,同明虛妄生滅,無常性也。初顯身有遷變竟。

  巳二 指見無生滅 分叁 午初 征定許說 二 所見不變 叁 能見不滅 今初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于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

  此征定生滅身中,有不生滅性,而許說也。佛見匿王,詳敘行陰,頗覺入細,可示以不生滅性。故問之曰:大王!汝見變化,遷移改易,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悟知汝身,必歸滅盡;亦于念念刹那,生滅之時,汝知身中,還有不滅性耶?此正欲發揮證知,真實不生滅,常住之性。匿王合掌白佛:我實在不知,設若早知,豈受斷滅之教。佛言汝既不知,我今指示汝,現前生滅身中之不生滅性。王前請求,雲何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佛許示不生滅性,正請許相應也。初征定許說竟。

  午二 所見不變

  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王言:我生叁歲,慈母攜我,谒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恒河水。

  此引敘觀河。谒者參拜;耆婆天,此雲長壽天。谒此天神,以求長壽也。

  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于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叁歲,見此河時,至年十叁,其水雲何?王言:如叁歲時,宛然無異;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

  此欲彰所見之水無異,引顯能見之性不變,文顯易知。二所見不變竟。

  午叁 能見不滅

  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于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此科正顯能見之性不變。先以皺變對顯,其面必定皺于童年者,因此不是本來面目,故有皺變。故問今時觀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老少否?童即少,耄即老,不必定指九十歲曰耄。王答不也,世尊!即無老少之變異。

  此中有一疑問,必須解釋。問:“世有年老,精神健康,聰明不衰者,可說不變,多有老眼昏暗,如何可說不變?”答曰:“自是眼暗,非關見性之事。若凡不信,我有一比例:世有老人,眼根昏暗,帶著眼鏡一看完全明白,如說見性有變,眼鏡亦複無用,今一帶眼鏡則明,足驗見性不變,自是眼昏,不是見性亦昏。如盲人眼根雖壞,見性無虧,眼鏡但爲助緣而已,實是性明,不是鏡明。若定執鏡明,未帶眼上,何以不明?”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爲變,不皺非變。

  此因皺以分變與不變。而此見精性未曾皺。見精即第八識識精,性即元明之性;因在眼故曰見精,此見精之性,即本來面目,故無皺變。

  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雲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