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卷▪P5

  ..續本文上一頁生于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爲心在。

  阿難言:我所說當在中間者,異佛現前所說,非此身處二種,乃同佛昔日所言,眼色爲緣,生于眼識。此引佛相宗,隨順世間所說。若根眼也不壞,境界色也現前,作意正起方能生識。蓋眼能發識,是增上緣,色能牽心,爲所緣緣所緣之境,能爲生識之緣。,根境和合,識乃得生故。

  大乘眼識九緣生,謂:空、明、根、境、作意、分別、染淨、種子、根本,緣具方生;耳識唯從八,除明緣;鼻、舌、身叁七,除空明二緣;後叁、五、叁、四,意識五緣,除空明根分別;末未那叁緣,只有作意。種子、根本;阿賴耶四緣,但具境、作意、染淨、種子,此大乘生識,具緣多寡之分也。

  眼有分別下四句,及阿難謬斷,其意以眼有分別,屬內身,色塵無知,屬外境,內外各有定相,識生于眼色之中,曆然不混,故曰:則爲心在;乃在根塵中間也。

  此處謂阿難謬斷者何也?眼本無分別,以浮塵、勝義二根,俱屬色法,無有分別,識乃有別,縱指根性,但如鏡照像,亦無分別。如下文雲:“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于中,次第標指。”今雲眼有分別,是根識不分之謬。

  又如來前征雲:唯心與目,今何所在?阿難所計,五處皆非,此第六處,轉計中間,當然還是意識。現在所雲:眼色爲緣,識生其中,此屬眼識,是問答相乖之謬,此亦多聞人,循名昧義之故。初阿難執心在塵根之中竟。

  辰二 如來以兼二不兼爲破 分叁 巳初 雙開兩途 二 兩途俱非 叁 正與結破 今初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心之體,爲複兼二?爲不兼二?

  此雙開兼與不兼兩途,兼是連帶義。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二者中間,則此之心體,爲複兼帶根塵二者?爲不兼帶根塵二者?初雙開兩途竟。

  巳二 兩途俱非

  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雲何爲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爲相?

  此處當作二釋,先就阿難謬解釋,次順大乘正理釋。先就阿難,以眼有分別,則根屬有知之體,色塵無知,則塵屬無知之物。若兼二者,謂汝心若兼帶根塵二者,則色塵無知之物,與眼根有知之體,夾雜混亂矣!下二句釋雜亂義,以塵之外物,非是有知,根之自體,乃是有知,則知與非知,成爲敵對,兩相各立,如蝸牛之二角;汝心若兼二者,一半屬有知,一半屬無知,墮在二邊,雲何爲中?

  兼二不成,即緊接上文,兼二既已不成,即應不兼二。若不兼二,則汝心既非同根之有知,又非同塵之不知;離此根塵二者,即無識之體性,汝說心在中間,何以爲相?

  次順大乘正理,根亦色法,四大所成故,實無分別。則根、塵皆屬物,體即指識,若兼二者,則所兼根、塵二物,與能兼識體,夾雜混亂矣。何以故?塵根二物無知,非同識體有知,知與無知,成敵兩立,雲何爲中?兼二不成,承上雙兼根塵二者,既不成立,即應不兼根塵二者,若不兼二,既非有知之識,雙兼不知之根塵而生,即無識之體性可得。汝言識生其中,既無體性,則中何爲相?二兩途俱非竟。

  巳叁 正與結破

  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是兼二不兼,心相不可得故,應知當在中間,亦無是處矣。六執心在中間竟。

  卯七 執心乃無著 分二 辰初 阿難以不著一切爲心 二 如來以心相有無爲破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爲心。則我無著,名爲心不?

  當機以六處計有,悉皆被破,至此乃計無著,複引昔教,附會己意。曰:我昔見佛,與四大弟子,學在師後曰弟,智從師生曰子,稱以大者,爲衆中上首故。共轉*輪者:領受佛敕,從佛轉輪,故置共言。佛法能推輾無明煩惱,故以輪喻。覺知分別心性:即六識妄心,圓覺呼爲六塵緣影,此經斥爲虛妄相想,全無實體。佛與四大弟子,共轉*輪,常言此心,不在內、外、中間者,正明大乘無相實相之義,所謂“叁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緣空,妄緣空處即菩提,無相光中常自在。”阿難聞言昧義,己意推度釋成,謂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爲心。雖己釋成,不敢自決,又曰:則我無著,名爲心否?實因阿難不了,覺知分別心性,隨境生滅,原無實體,雖然至此,迫成無處,尚認有體,但不著一切而已。觀佛下文破意自明。初阿難以不著一切爲心竟。

  辰二 如來以心相有無爲破 分叁 巳初 雙征有無 二 雙示不成 叁 正與結破 今初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爲一切,汝不著者,爲在爲無?

  此佛欲破其計,先牒其語,謂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所在,一切無著者:當知世間虛空,是依報;水陸飛行是正報,依、正二報,品類差殊,是諸所有物象,名爲一切。汝言不著者:爲汝之心,離諸一切物象,別有心之所在,但不去著一切耶?爲汝之心,離一切物象,本無心之所在,名不著一切耶?初雙征有無竟。

  巳二 雙示不成

  無則同于龜毛、兔角,雲何不著?

  此對上爲無二字說。如汝心離一切物象之外,本無所在,即並心相亦無,無則同于龜毛兔角,但有其名,本來無體,雲何還要說個不著?

  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雲何無著?

  此對上爲在二字說。如汝心離一切物象之外,別有所在,但不著一切者,便不可名無著。下四句釋上二句,果然無相,則同于龜毛兔角之本無,何必再說不著?如若非無,則當成有相,相既是有,則定有所在,在何處,即著何處,雲何得說一切無著耶?二雙示不成竟。

  巳叁 正與結破

  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是雙示不成無著之義故,應知汝言,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矣。以上七番,皆破妄識無處,並非七處征心,若論征心,祗有一次。佛雲:“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由是阿難執心在內在外,乃至無著,七處鹹非。是佛欲破妄識,先破所依之處,如討賊者,先搗其巢穴,則賊無所依,易于討伐也。《正脈》雲:“七處皆非,則妄情已盡,而世人計心之住處,不出于此,至此則平日所恃以爲心者,杳無住處可跟究矣!”此七番中,確定成處者唯四處而已。謂:一內、二外、叁根裏、及六根塵之中是也。以第四還在內,第五乃無定處,第七並處亦無。又一引衆同計,二、叁、四己意推度入聲,後叁引教謬釋,不可不辨也。初破妄識無處竟。

  醜二 斥妄識非心 分二 寅初 阿難責躬請教 二 如來顯發非心 今初

  爾時阿難,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阿難所計七處,皆已被破,至此乃欲舍妄處,而求示真處,還是未達佛意,佛破無處,是欲其了悟,無體非心矣。今依舊求佛說處,足見仍然認識爲心,認識有體,但自恨未知其處,故自責而請益耳。即從座起:以聽法在座,請益故起;偏袒右肩:袒露肉也,我國以袒肉爲慢,印度以袒肉爲敬,故偏袒,但袒露右肩;右膝著地者:以右膝有力,跪能久安,又複易起;合掌:乃合十指爪,上屬身業虔誠;恭敬者:嚴肅曰恭,尊重曰敬,屬意業虔誠;而白佛言,是仰白于佛,屬口業虔誠。此文是結集家,敘儀而置。

  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爲彼所轉,溺于淫舍。

  阿難是四王八子中,年齡最小,故曰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悲愛念,雖然今已出家,猶恃憍憐,心中恃佛憍愛憐惜,所以徒事多聞,不勤定力,故未得無漏。須證四果羅漢,無欲漏、有漏、無明漏,方稱無漏。阿難初果,未得無漏,定力不足,故不能拆伏娑毗羅咒,被邪咒所轉,溺于淫舍。

  當由不知,真際所詣!

  真際者,真如實際之理地,即真心之異名。亦即本經之如來藏,爲首楞嚴之定體。詣即在也。阿難所舉真際之名似同,未悟所執之心非是,故仍呼爲真際。雖前七處被破,此時尚欲求處,所詣,即所在之處,但以己不知,求佛示其處耳。 意以不能降伏邪咒者,當由不知此心所在也。阿難還是認識爲心,錯誤非小,故佛下文,斥其非心,推其無體,令得舍妄求真也。

  惟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

  此求佛別說真處。以不知心處,大定無路可修,故願佛發大慈心,哀憐愍念我等,久處迷途,開示我等,奢摩他路。 奢摩他即所請叁名中之第一名,爲首楞嚴定,所依之體,即是本覺理體,天然本定,不生滅、不動搖,而能開解照了此體,是爲奢摩他,微密觀照。觀照即是始覺智用,依正因佛性,而起了因佛性,乃即定之慧也。路、即修證之道路,未悟真如實際,則此路不通。

  阿難欲知心處,正擬進修佛定,故急急求開奢摩他路,而不知前之征心破處,已是開奢摩他路,以所執之心非真,奢摩他路,竟被此心壅塞矣。佛下破妄識非心,破妄識無體,即撤去奢摩他路之障礙;而指見顯心,會事歸理,會相歸性,皆開奢摩他路也。

  令諸闡提,隳彌戾車:《涅槃經》雲:“一闡提”,雲信不具,或雲焚燒善根,即斷善根衆生。隳者毀也,壞也;彌戾車,此雲樂垢穢,亦雲惡知見。此等全不信佛法,即邊邪不正知見也。阿難求示真際,求開奢摩他路,其意中,以從前不知此路,未成定力,故被邪咒所攝,溺于淫舍;若如來即爲我等,開示奢摩他路,不僅可令我等,得成定力,而能降魔製外,即彼魔外闡提聞之,亦將破惡生善,故曰令諸信不具之衆生,亦得毀滅惡知見,而得正知正見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衆,傾渴翹伫,欽聞示誨。

  此亦結集家敘儀。五體者,首及兩手兩足,敘其不獨稽首,而竟五體投地,表誠懇之至。及諸大衆,傾心渴望,翹誠伫待,如渴思飲,如鳥待哺。欽、…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