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文中,佛舉金色臂,擎拳驗見之後,征曰:“汝目可見,以何爲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爲心。”佛當面斥之曰:“咄!阿難,此非汝心!”
此處心目雙征,有人以爲佛既雙征,下必雙破,實則不然。心目媒賊相依,語須連帶。佛之本意,但征其心,而目只帶言而已。故下文叁番破識之後,即是十番顯見,顯見即是顯真,以見性即真心也。更有一解:阿難既認見屬眼,愛樂爲心,佛已雙責,心目爲咎,破心之後,定有破目。當知破心則畢竟,全破其妄,乃至識心五種勝善功能,皆所不取,而破目但帶破,與略破而已。或于破識中帶破,文曰:“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否?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此皆破目之文。或于顯見中破,第一番顯見文雲:“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或于顯見後破,十番顯見之後,破別業、同分二種見妄,于此諸文,帶破與略破,不特令阿難,不認識爲心,並不認見屬眼矣!叁征诘心目所在竟。
寅四 所執七處鹹非 分七 卯初 執心在身內 二 執心在身外 叁 執心潛眼根 四 執心分明暗 五 執心則隨有 六 執心在中間 七 執心乃無著卯初分二 辰初 阿難引十生同計在內 二 如來以不見身中爲破 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
此執心在身內。一聞征诘,便白拂言:先稱呼佛爲世尊,下敘執,則引十生同計,自己不負責任。一切去聲世間,叁界內六凡世間也。十種類也異生,于十二類衆生中,除去空散銷沈之無色,與精神化爲土木金石之無想,此二種無心目之可言。其余十類,業報形體,各各差異,故曰異生。同將識得心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佛之眼目,清淨修長也廣狀若青蓮,故以稱焉。
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祗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浮根:即浮塵眼根,乃色、香、味、觸四塵所成,非清淨四大,所成之勝義根。勝義非天眼、聖眼,則不能見故。阿難雲: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祗在我面,與佛無異;如是識得我心,實居色身之內,與十類衆生,亦無有異。正脈雲:“只此一計,一切衆生,所以囚系胎獄,桎梏肉身,乃至叁途苦形,自執妄認,受無量苦,展轉不能自脫者,皆由此計,以爲障之深根也。”此執心在內,爲本計;其余六處,但是因佛一時破奪,迫成轉計耳。初阿難引十生同計在內竟。
辰二 如來以不見身中爲破 分五 巳初 舉例辯定 二 仍存原文 叁 即例反難 四 就例攻破 五 正與結破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祗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祗陀林,實在堂外。
此段以上文,當機執心在內,乃引十生同計,自以爲是,佛不直破其非,且就現前所見能見中,一一舉問阿難,令其據事直答,不知所以。文有叁番問答,第一番:自佛告阿難下,至實在堂外,此例定內外之境也;第二番:自阿難汝今堂中下,至方矚林園,此例定先後之見也;第叁番:自阿難汝矚下,至得遠瞻見,此例定見外之由也。佛以能例之法既定,然後依例反難,無從伸辯,始知如來說法之巧。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密例心在身內,應同乎此。觀祗陀林,今何所在?祗陀太子,所施之樹林,分明在堂外,故意施問者,佛有深意存焉!要阿難自己說定,至施破時,無所逃遁。故阿難乃答世尊雲: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層檐重疊,曰重閣;紅塵不到,曰清淨;世尊說法之處,標名爲講堂。
在給孤園者:園是給孤獨長者,布金所買,故以命名。給孤獨,是須達多長者之善名,以長者財富無量,樂善好施,生平周給孤幼而無父獨老而無子之人,故人以給孤獨稱之。堂在園中,密例身在室中,今祗陀林實在堂外,密例一切諸法,皆在身外,此就所見分內外也。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衆;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堂中先何所見,亦明知故問,令其自說。先見如來,次觀大衆,密例心在身內,應先見心肝脾胃,次見爪生發長,筋轉脈搖。如是由內及外,方矚林園,密例心在身中,應最後,方見身外,此就能見分先後也。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通也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此定外見,因何而見,亦明知故問也。答以門戶□牖開通,故得瞻視也見,密例六根,竅穴通達,故得見外。初舉例辯定竟。
巳二 仍存原文
本科科名,因此段之文,現在流通本皆安置此處,以致上下文,被此段橫隔于中,文意不得貫爲一氣,細究此段之文,是如來告示阿難,佛定總名。因阿難雖求佛定,不知佛定不共之名,乃以平日所聞,叁定共名,加一妙字以揀之。佛聞悉,即示以佛定不共之名,亦理所固然,應在阿難求示妙奢摩他、叁摩、禅那,最初方便,大衆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之下。
爾時世尊,在大衆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衆:有叁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谛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已將此段,移置于前,爲使前文,問答相應,本文不致隔礙,今仍存原文于此,以便後賢參考。二仍存原文竟。
巳叁 即例反難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衆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
此佛告阿難,前五句,是引前文,身在講堂,例心在身內;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例由五根通達而知外境。中四句故問亦有衆生在堂,例心在身內;不見如來,見堂外者,例心在內,竟不知內,而獨知外也。後阿難答言下四句,阿難于能例法知謬,以在堂不見堂中如來,獨見堂外林泉,決無此理;故曰無有是處。
阿難,汝亦如是。
此一句,如來即例反難。謂汝阿難所計,心在身內,竟不知內,而能見外者,亦如衆生在堂,不見如來,見堂外者,無以異也。叁即例反難竟。
巳四 就例攻破
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衆生,先見身中,彼觀外物?
心靈者:心爲萬物之靈,又心有靈知之用,凡心在之處,一切皆能分明了知也。若汝現前,所以能明了心,實實是在身內者,爾時先合了知內身之腑髒。頗有:猶言可有,此乃诘難;謂世間可有此一類衆生,先見身中腑髒,後觀外物萬象耶?
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發長上聲、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雲何知外?
此段縱奪兼施。上二句是縱,謂心、肝、脾、胃,皆身內之物,應當有見,或因相處太近,而不能見,如眼不見眉睫,其說似乎近情,故縱許不見。縱後便奪,故雲縱不能見心、肝、脾、胃,而爪之生,發之長,筋之轉,脈之搖,皆在內與心稍疏者,汝心誠合明了,如何亦不知耶?此奪也。下二句指謬,必定不能內知,心、肝、脾、胃,又不能內知,爪生、發長、筋轉、脈搖,雲何反能知外耶?四就例攻破竟。
巳五 正與結破
是故應平聲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是不能知內之故,應當知道,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是住在身內,不知其內,斷無是處;亦如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豈有是處耶?此一處,乃阿難本計,下之六處,皆屬被迫轉計。初執心在身內竟。
卯二 執心在身外 分二 辰初 阿難引燈喻自決同佛二如來以身心相知爲破 今初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阿難見處未真,不免隨語生解,聞佛破內,即便計外。故稽首白佛:我聞如來,如是法音,即前雲必不內知,雲何知外。悟知者:此悟非真悟,以不見身內,悟知不在身內;以了見身外,悟知必在身外,故決之曰:“實居身外。”
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于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衆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此阿難自翻前執之非,引喻作證。先用異喻,首句征雲:所以我說此心,實居身外者,何也?引喻雲:譬如燈然室中,此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照出,後及庭際。 一切衆生,不見身中以下:此用同喻。以一切衆生,都不能見身中腑髒,獨見身外諸法,此亦如燈居室外,照明外境,不能照及室內也。
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此阿難自負。以燈光居在室外,以喻是心在身外之義,必定明白,將無所疑惑矣!同佛了義二句,其意以此義,同佛所說了義,未知是否吻合,故問得無同前之妄耶?此文觀前二句,阿難計心在身外,似有十分把握,觀末句耶字,心懷猶豫,還是腳跟不曾點地。初阿難引燈喻自決同佛竟。
辰二 如來以身心相知爲破 分叁 巳初 喻明無幹 二 驗非無幹 叁 正與結破 今初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抟食,歸祗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否?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雲何一人,能令衆飽?
此佛喻明,心若在外,則心有所知,身當不覺,猶如彼食,不能我飽。適、才也,謂諸比丘,才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抟食亦名段食,有形段可搏取而食者。,此西域國風,以手抟食。一切衆生,依四食住,更有觸食,鬼神等觸氣而食;思食,色天等禅思爲食;識食,空天等識想相續。此抟食揀異余叁種食故。佛製比丘,行乞食法,爲除貪心、慢心故。乞食資身,隨緣度日,不貪好食等。又向人求乞,可以折伏驕慢故。又乞食不事積蓄營辦,免妨道業也。歸祗陀林,我已宿止也齋,又齋畢也。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否?此故問阿難,令自審知,人分彼此,到底相關與不相關。阿難于喻不迷,答言…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