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也?即一食不能衆飽。世尊下征釋所以,是諸比丘,雖證阿羅漢道,果縛尚存,須假飲食,各各身軀性命不同,自應各食各飽,雲何一人能令衆飽也!
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幹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
此以法合喻,辨明無幹。覺了知見之心,即攀緣心,覺了同前明了。知見者:隨六塵境,而起見、聞、覺、知之用。如果此心,實在身外,而身心相外離也,心離于身,身離于心,彼此無幹,則內心有所知,而身不能覺,覺在外身邊際,而心不能知;如前比丘,彼食而我不飽,我食而彼不飽,如是方許心在身外。初喻明無幹竟。
巳二 驗非無幹
我今示汝兜羅棉手,汝眼見時,心分別否,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雲何在外?
此驗心非外。佛雲:我今示汝兜羅棉手,汝眼見時,而汝之心生分別否?阿難答言:如是眼見心知也。佛告阿難:若身心相知者,則並不是無幹,亦不相離,雲何汝說心在身外?
兜羅此雲細香,西域有此棉,極柔軟色白如霜,佛手柔軟似之,亦叁十二相之一。今眼見佛手,而心即分別,知是兜羅棉手。眼屬身分,心能分別,若心在身外,則是相離,自不相知,若是相知,雲何可說心在身外?此正難破。二驗非無幹竟。
巳叁 正與結破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是身心相知之故,應知彼此不相離,則知汝言覺了此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二執心在外竟。
卯叁 執心潛眼根 分二 辰初 阿難以琉璃合眼爲喻 二 佛以法喻不齊爲破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
此轉計心潛眼根。如佛所言:引上二科,佛所破之言,不見內之心肝脾胃故,不居身內,此破執心在內之言;身心相知,眼見佛手心即分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此破執心在外之言。前二既皆被破,我今思惟,知在一處。此二句,與真妄二心,皆不相應,真心不落思惟,妄心本無處所。今思惟知在一處者,即揀前內外,另計一處也。
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
首句佛征所在之處。阿難以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就此事實,思惟忖度,欲脫前二之過,遂計潛伏眼根裏面。潛者藏也,如魚潛于淵;伏者處也,如鳥伏于巢。根裏即眼根之內,不見內者,因根相隔故;能見外者,有竅可通故。
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
此阿難恐複招難破,故設喻證明。琉璃此雲青色寶,其質明徹,碗即眼鏡。此以能合之琉璃碗,喻眼根;所合之眼根喻心。猶如有人,取眼鏡合其兩眼,雖然有物即琉璃碗合眼,而眼鏡竟不留礙于眼,心潛眼根之內,如眼在眼鏡之內,而眼根亦不留礙于心,故曰:彼根眼根也隨見外物,而心隨即分別。
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爲在根故;分明矚瞻也視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
此阿難法合,以脫前二,昧內知外之過。覺了能知,重舉前心,此心不見內之心、肝、脾、胃者,爲在根中,不在身內之故,此脫昧內之過;而能分明瞻視外境,而無障礙者,因此心潛在根內,而根如琉璃碗,不相妨礙之故,此脫知外之過。任徙阿難,自恃小慧,善喻善合,由不務真修,皆非自性中流出真知真見,後被如來,一語便破。初阿難以琉璃合眼爲喻竟。
辰二 如來以法喻不齊爲破 分叁 巳初 正辦不齊 二 雙開兩破 叁 正爲結破 今初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罩也眼,當見山河,見琉璃否?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
此如來依喻問定,故雲如汝所言,心潛根內,如琉璃籠眼之喻。法喻本不相齊,如來將欲施破,先爲問定。彼人當用琉璃籠眼,琉璃固不礙眼根,當遠見山河之時,還近見琉璃否?此故意問定。阿難據事直答: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遠見山河時,實亦近見琉璃。
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
此正難法喻不齊。謂汝心潛伏眼根之裏,若同琉璃合者,則是汝心同眼,汝眼同琉璃。喻中琉璃籠眼,當見山河之時,眼見琉璃;法中眼根籠心,當見山河之時,心不見眼。既不見眼,則法喻不齊,而所計潛根者,不極成矣。初正辨不齊竟。
巳二 雙開兩破
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雲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
此雙開能見眼,不見眼兩途,俱落非量。正所謂:平剖玉環施異餌,任渠左右上吾竿。若見山河時,能見眼者,則眼即同所對之境,非能對之根,則不得成隨見,隨即分別:此能見眼不極成矣。若見山河時,不能見眼者,則心非潛根,以不同琉璃籠眼故,責曰:雲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此不見眼,又不極成矣。阿難費盡心機,設立一喻,以期避免斥破,奈被如來,能見眼不見眼一問,則兩頭俱墮矣!二雙開兩破竟。
巳叁 正與結破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是能見眼不見眼兩俱負墮之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同琉璃合眼者,無有是處矣!叁執心潛根內竟。
卯四 執心分明暗 分二 辰初 阿難以見明暗分內外 二 如來以不成見內爲破 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衆生身,腑髒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
此文雖雙計內外,確論仍欲曲成,最初所執在內,以明不知內,而能見外之故。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在外身心相知固錯,潛根不能見眼亦非,到底還是在內。然心在身內,何以不能見內?因是衆生之身,腑髒在中,有藏則暗故;如何反見于外?因是衆生之身,竅穴居外,有竅則明故。是衆生身叁字,雙貫下兩句。腑髒者,腑同府,即六府也;髒同藏,即五藏也。素問曰:其傳化物而不藏者,曰府;能藏精氣而不泄者,曰藏。
《白虎通》雲:五髒,即肝、心、肺、腎、脾;六腑者,即五髒之宮府也,胃爲脾之府;膀胱爲腎之府;叁焦爲命之府;膽爲肝之府;大小腸爲心府、肺府。五髒者:腎爲精藏;心爲神藏;肝爲魂藏;肺爲魄藏;脾爲志藏。腑髒皆身內之物,故曰在中。竅穴即七竅眼二、耳二、鼻二、口一、爲七孔穴,皆面上所具,故曰居外。藏者包藏義,有藏則必暗,竅者通達義,有竅則必明。阿難思惟,此有藏則暗,可脫前昧內之過;有竅則明,可脫前知外之過,故下舉事以證。
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爲見外;閉眼見暗,名爲見內,是義雲何?
此自釋竅明藏暗。以對佛開眼,竅有故見明,名爲見外,有時閉眼,有藏故見暗,名爲見內。此還同第一番審在內之執,因已被破,未敢自決,故請決于佛曰:是義雲何?觀阿難此處語氣,與前第二番雲:“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兩相比較,其勇氣又相去幾何?初阿難以見明暗分內外竟。
辰二 如來以不成見內爲破 分叁 巳初 破所見非內 二 破能見非實 叁 正與結破 今初
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爲與眼對?爲不眼對?
因阿難所執,還同在內,故佛獨約見暗破。此就所計,雙開對眼不對眼,下分破兩途皆非。
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何成在內?
此破閉眼見暗,名爲見內。見暗之時,此暗境界,若與眼對,則暗在眼前,相對于眼,何成在內,名爲見內耶?
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執眼前之暗,成爲見內者,則居暗室中,無有日、月、燈,叁種光明,此室暗中境界,都成在內,皆汝之焦腑,豈有是理耶?焦是叁焦,上焦在胃上,中焦在胃臍之間,下焦在臍下,叁焦爲命府,乃六府之一,故曰焦腑。
若不對者,雲何成見?
此防轉計,對既被破,遂計不對,故並破雲:若所見之暗,不與眼對,雲何可以成見?凡見必定根境相對,此爲世間共許。初破所見非內竟。
巳二 破能見非實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爲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
此恐阿難救雲:我開眼見明,乃直視對外;我閉眼見暗,乃返觀對內,不取眼前暗室爲焦腑。故先按定,設若汝之見暗,是離直視,對外之見,乃是返觀,內對身中所成之見。下二句釋此一句,合眼見暗,名爲返觀身中。則難之曰:合眼既能返觀,開眼亦當返觀,見是一個,開合理當一致,則開眼見明之時,何不返見自己之面?
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室,何成在內?
此蹑上,雙破見面不見面。若開眼見明,不能反見自面,可證閉眼見暗,亦不能反見身中,則內對之義不成矣。下縱雲:開眼見明,反見自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反見汝面,竟成心眼在空之過,何成在內耶?
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
心眼若在虛空,反見汝面,已離于汝,自非汝之自體。此兩句下,應補足其意,汝若定執離體之見,不妨仍是汝體,下接雲:即應如來,今離汝體,而見汝面,難道亦是汝身耶?如是則有認他成己過。
汝眼已知,身合非覺。
如若執如來之見,亦是汝身,則汝眼已知,汝身合當非覺,如是則有身成不覺過。
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
此恐更轉救,眼雖在空,何妨身眼兩覺,故破雲必汝執言,身眼兩皆有覺,則汝一人,應有二個知覺。人身知覺,即是佛性,既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豈有是理耶?二破能見非實竟。
巳叁 正與結破
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是必不能見內之故,則應知汝言,閉眼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四執心分明暗竟。
卯五 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