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則隨有 分二 辰初 阿難計心隨合隨有 二 如來破其無體無定
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衆: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此計心在隨合之處。阿難既已四處被破,未敢再逞己見,故下叁處,皆引昔教,以爲把柄,無奈多聞人,率皆聞言昧義,殊不知昔說,心法互生者,以諸法本無,由心故有,心亦本無,因法故有。所以前二句,心生法生,明法不自生,從心而起;後二句,法生心生,明心不自生,由法而現,正顯心本不生,法無自性,二俱無體,乃心法皆空之旨也。
此四句,通大小乘,故佛常說,阿難常聞,而小教指六識爲心,六塵爲法。《灌頂》雲:“由內心而攀緣外境,境隨心起,故曰心生法生;由外境而激發內心,心逐境現,故曰法生心生。”
大乘指第八識爲心,根身器界種子爲法,由業識動故,轉本有智光,爲能見之見分,使能見故,妄現境界相分:此則法隨心生也。複由境界爲緣故,起智分別,覺心相續,執取計名,生後七轉識:此則心隨法生也。《正脈》雲:“今阿難失旨,反證緣心有體有處,在彼心法偶合之處,可謂迷之甚矣!”
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叁處。
此指體標處。以思惟體,認作真實心性,並不知思惟,即緣塵分別之妄想心,乃非真實心性。正下文所謂: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爲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隨所合處,心則隨有者:隨所合何法,心則隨何法而有,爲心在之處,亦非內、外、中間叁處。此句要總脫前過,第一番十生同計在內;第四審見暗名爲見內;第二番實居身外;第叁番潛在根中。今非此叁處,當可總脫前過,豈知心與法合,法在外,而心亦應在外,何得謂非叁處耶?初阿難計心隨合隨有竟。
辰二 如來破其無體無定 分叁 巳初 約無體破 二 約有體破 叁 正與結破 今初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
前阿難所引昔教,心法互生四句,其意但取後二句,以前二句,心先有,不可說隨合隨有,故佛亦怛牒後二句;既法生心生,是心本無體矣,無體則無所合。且根、塵、識叁,必各有體,叁六合成十八界,若無體而能合者,則十八界外,另有一無體之十九界,六塵外,另有一無體之七塵,與他相合,豈有是理耶?故曰:是義不然。初約無體破竟。
巳二 約有體破
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捏也其體,汝所知心,爲複內出?爲從外入?若複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
此下約無從來,以破隨合。因前破無體,恐其轉計有體,故複破雲:若汝所知心,是有體者,此指心之體;汝且以手,自挃其體,此指身之體。挃者捏也,試看汝所以能知心,爲複從內而出?爲複從外而入?若從內出,是心在內,還應先見身中腑髒;若從外來,是心在外,現要入身,先合親見汝面,今二俱不見,則是無所從來矣!既無從來之相,豈能隨合耶?
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爲見非義。
因聞內出,還見身中,外來先合見面,阿難以心能覺了,但名爲知,眼有照明,方稱曰見。故言見是其眼,見是眼家之功能,心但能知而非眼,不可責心令見,故曰爲見非義。不知眼不能見,因心有見,觀佛喻破便知。此阿難認肉眼爲見,更反劣于認識爲心耳!一、眼有壞故:少著灰沙,即不能見,不若識心,卒難破壞也;二、眼有礙故:但隔一紙,即不能見,不若識心,馳思千裏也;叁、眼有限:明前昧後,叁分阙一,不若識心遍緣一切也。
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雲何名死?
知見本來,皆屬于心,阿難妄分見屬眼,知屬心,反謂如來,責心令見爲非義。佛言若有眼即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此佛用喻,顯見唯心。以阿難喻心,以門喻眼,以室喻身。《正脈》雲:“喻中門雖通見,必有門內之人,而後有見,非人而門豈能見乎?法中眼雖通見,須有具眼之心,而後能見,非心而眼豈能見乎?”則諸已死下,驗明眼不能見,若眼能見,眼在皆當有見,故難曰:則諸助語辭世間已死之人,識已離體,尚有眼根存在,應皆見物?下二句恐阿難謬辯能見,又不好喚死人而問,見與不見,故曰若見物者,雲何名爲死人?
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爲複一體?爲有多體?今在汝身,爲複遍體,爲不遍體?
此下約無定體,以破隨有。先開一、多、遍、不遍四相。文中共有五個體字,前叁個是心之體,後兩個是身之體,先要認清楚。一體者,四支共一心體,多體者,四支各有心體,此約數征;遍體者,一心遍滿四支之體,不遍者,局在一處身體,此約量征。必有數量,方成有體之宗,下逐一分破。
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鹹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
此約一體破。若四支共一心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皆鹹覺。恐阿難謬答鹹覺,先辨雲:若鹹覺者挃應當無有一定所在。下申正破,若挃有所者,但覺一支有挃,則汝一體之義,自不能成。
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爲汝?
此約多體破。一人一體,世間共許,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爲汝阿難之體?
若遍體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
此約遍體,不遍體破,此遍體,是一心遍滿四支之體,與前四支,共一心體,其義相似,故曰同前所挃;若不遍者,謂一心不遍于四支也。若是,則汝頭足同時被觸,若頭有所覺,則心在頭不在足,足應無知。文中影略兩句,若足有所知,則心在足不在頭,頭應不覺,如是可雲不遍,今汝不然。二約有體破竟。
巳叁 正與結破
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是無從來,無定體之故,應知汝言,隨所合處,既無從來,那能隨合?又心則隨有,既無定體,那能隨有?故曰無有是處。五執心則隨合竟。
卯六 執心在中間 分二 辰初 阿難執心在根塵之中 二 如來以兼二不兼爲破辰初分叁 巳初 引教泛計中間 二 如來確定中相 叁 阿難別出己見 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
此當機泛計,心在中間,引教爲證,全然不達佛之說意。佛說心不在內,亦不在外,正顯真心無相,既無相則無在,乃說無相之實相,故雲:心不在內,亦不在外。法王子:是菩薩之別稱,佛爲法王,于法自在,菩薩能宏揚佛化,承紹佛位,爲佛真子,故名法王子。談實相時:實相者真實之相也,即吾人本有真心之名,實相有叁:一、曰無相之實相:即無一切虛妄之相,並非本體亦無也;二、曰無不相之實相:即隨緣顯現一切妙色,並非完全無相也;叁、曰無相無不相之實相:即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若言其有,則絕相離名,本無一物;若言其無,則靈光不昧,應用自在。如摩尼寶珠,此雲如意寶珠,能如人意,出生一切寶,其體清淨本然,一塵不染,遠離一切相,此無相之實相也;其用能隨人意,自珠中出生一切寶,此無不相之實相也;正當雨寶珠時,其體本空,雖然體空,出生無盡,此無相無不相之實相也。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所談實相,不在內、不在外,乃談真心清淨本然,離一切相,此即第一種無相之實相也,既無相則無在,故不在內不在外;又真心圓滿周遍,猶如虛空,無在無所不在,豈可說在內在外耶?
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非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複內無見,當在中間。
此當機人,引佛圓頓大教,不解真理,反用緣慮之心,思惟忖度,附會己意,故曰如據也我思惟,而內無所見,外非不相知。此阿難自知前失,初計內,而不見心、肝、脾、胃、爪生、發長,故曰無所見;次計外眼見佛手,心即分別,故曰非不相知。不字上旁補一非字,其義則不反矣。長水法師謂:“外不相知,不字應是又字。”其理極是,與下身心相知可合,今解但于不字上旁補一非字,于原文即不必改。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者:重申計內,不能知內,所以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者:重申計外,眼見佛手,心即有知,不相離故。計心在外,亦非其義,故檢去前之內外而不用,擬同佛所言,心不在外,亦不在內。今相知故,複內無見,當在中間者:此蹑上內外不成之義,泛言中間,阿難意取根塵兩楹中間,但未明言耳。初引教泛計中間竟。
巳二 如來確定中相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爲在?爲複在處!爲當在身!
上阿難泛言中間,此如來確定中相。故語阿難言:汝先言當在中間,中間之相,一定不迷,迷則不言 ,既言非無所在,今汝推度入聲中相,畢竟何在?爲複在于外境之處?爲當在于內根之身?此雖雙問,身下即雙示不成中相。
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者,爲有所表?爲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
身有中邊,邊即左右前後,如在邊則屬非中,在中則爲同內,應見內矣。處即外境之處,外處既寬,欲立中相,故問爲有表耶,爲無表耶?若無所表,則同于無中,若有表,則亦無有一定中相。表是設立標竿,以表顯也。
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爲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
此征釋無定。首句征雲:何以故無定?下文釋雲:如人以能表之物,表顯此處,爲中位時,即此所表,本屬無定,在東看時,則表在西,在南觀時,則表成北。內影略二句,西看則東,北觀成南,可以意會也。表體既混者,即能表之體,既四方混淆不定,汝心在中間,亦應不定,而雜亂矣。二如來確定中相竟。
巳叁 阿難別出己見
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爲緣,…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