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P40

  ..续本文上一页饿鬼道,心地坦然,无所畏惧;三是生时抑制贪欲,看破红尘,临死时没有失去财富、亲人的痛苦、失落感;四是生前改恶从善,悔罪洗刷罪业,免去凶杀暴死和受罪的恶症,得到善终。除此外,密法还有控制死亡、灵魂自由离体法,即出舍法等等。总之,对死能起作用的只有佛法。

  对于初学者来说,最能帮助信愿增长的方便是无常观,无常观是佛所开示对治对世间贪著的最直接的方法。所以要于时时刻刻唯一观修无常,并且观想行、坐、卧等一切行为都是此世最后的行为,口中所言、心中所想也是如此。如果去其它地方也观想将客死他乡而没有重返故土的机会。走路或者在台阶上休息时也都应观想可能死在这里。晚上睡觉时也要想会死在睡觉的地方,无法确定明天是否还活着。早晨起床时也要想:在今天当中也许会死,无法确定今晚还有睡觉的机会。当诚心殷切地观修死亡,一切时分中唯一对死亡生起信解。但仅仅修习死亡不定还不够,因为临终时只有佛法有益,所以应当恒时不离佛法的正知正念,并了知轮回一切事物皆是无常的、无有任何真实的意义,鞭策自己精进修习佛法。

  博朵瓦格西(相当于佛学博士)说:“若专修一法,无常最为紧要。倘若修行死亡无常,首先可作为入佛法之因,中间可为勤修善法之缘,最后也有助于证悟诸法的空性。又倘若修行无常,是最初断除此生绳索之因,中间作为舍弃贪恋轮回之缘,最后也有助于趣入涅槃。”所以,观修无常是开启一切修行之门的前行。

  (三)轮回的痛苦:虽然获得了难得暇满的人身,但是不可能长期住留,终将走向死亡。以有漏的善业和不善业为因,漂泊于无穷无尽的轮回中。清醒地认识轮回中的痛苦,才不会被轮回中那短暂而无常如同梦幻般的幸福所迷惑,才不会贪执那些欲乐和享受,而在无尽的轮回中感受无尽的痛苦。让我们分别思维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人六道各自的痛苦:

  地狱中的众生是六道中最苦的。地狱里不是极冷就是极热,何况还要受种种刑罚如:热铁缠身、烊铜灌口、下油锅、铁枪穿刺、粉身碎骨等种种刑罚。一天之内千死千生,人间一天地狱千年,所以地狱的众生好死厌生。

  饿鬼众生口如针眼,腹如山丘,肢如毛草,千年乃至多劫不闻水浆饭食之名,或纵能见闻却无法饮用,或纵能食用就变为火焰焚烧五脏。或为寻觅饮食而艰难挪动柔弱无力的肢体,历经艰辛而一无所获。

  再看畜生道:许多动物都被人类宰杀以饱口福之欲,或猎取皮毛牙齿。被宰杀的痛苦,难以忍受。何况现在地球上环境污染加剧生存环境日趋恶劣,大量物种都已绝迹。动物自身也有老病死等痛苦。

  阿修罗虽然财富具足,但嫉妒心极为粗重、好斗。他们看到天人种种美妙的衣食享受而心生嫉妒,于是经常和天人战斗,结果被天人杀得一败涂地,血流成河。

  天人活着的时候快乐幸福受用圆满,无有修习佛法的念头。寿命虽长达数劫(一小劫约有一千六百万年)。但在他们的感觉中,只是刹那显现瞬间即逝,在散乱迷茫中寿命已尽,接近死亡。在死前就知道自己后世将转生何处,看到转生之处的痛苦,心中更加痛苦。由于前生的善报已尽,剩下的都是恶业,所以大多数都将转生到三恶趣中。

  人世间的痛苦除了如“苦谛”中所说的三苦八苦,还有其它许许多多苦以及无穷无尽的烦恼。其中许多小的苦和烦恼因为自己早已习惯,所以已经很麻木了,不觉得了。轮回中受苦的根源是什么呢?即是我们这个五蕴假合之身心,妄执认此身心为我。我们为了这个身心的延续,而去为衣食奔波辛苦。为了这个身体中六识所贪爱的种种欲乐享受去追逐种种六尘外境,在追逐的过程中如遇不如意就会产生种种苦和烦恼;况且这些欲乐都是无常易变的,迟早要改变的,于是就产生了坏苦(变异之苦);众生为了追求这些享受,更造了无数恶业。到头来只剩下一具尸骨,生前的财富带不走,带走的只是一生所造的有漏善恶业,牵引他轮回于六道之中。这个五蕴假合之身,本身从未给自己带来安乐,然而无边的痛苦都逼迫此身。所以说此五蕴假合之身心是受苦的根源。因此对这个五蕴假合之身心,不应贪恋执著,应尽力寻求解脱轮回痛苦的之道。我们应当静下心来仔细体会观察人生的痛苦与烦恼,对人生的现实应该具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物质条件不断的丰富,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迷恋也越深,而贪著这世间的物质享受是现代人生起出离心的最大障碍。人们对那些物质上的享乐都恋恋不舍,觉得人世间虽然苦但还能忍受。许多人在遇到痛苦挫折时,觉得人生很苦,但过了一段时间事情过去后就会把这些受过的苦给忘记了,正所谓“好了伤疤忘了痛”。人们对幸福和快乐的追求很执著的,对曾经得到过的幸福哪怕是一丁点也会念念不忘,并期望能再度拥有幸福,即使是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候因此而对痛苦也能忍受。人类的一大特长就是忍受,但忍受也有其两面性。如果是为了寻求解脱,而忍受一切困难修持佛法,这忍受就会成为积极的因素。但如果对人生的痛苦与烦恼单纯地忍受而不想寻求解脱之道的话,那忍受就会成为消极的因素。其实大多数人都不明白世间的痛苦和快乐之间的辨证关系。世间的快乐是通过我们的心识通过感官与外境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连,便会产生触和领受,如遇到使身心感到舒服愉快的外境就会产生快乐。然而外境和身心这一切事物皆是无常易变的,因此快乐也是无常易变的。这就是世间快乐的本质。如果执著追求,就会产生痛苦和烦恼,如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且不说追求世间的幸福,可能要付出许多艰辛和苦痛,况且人世间的幸福快乐处处潜伏着祸患,如美味佳肴食用过度导致生病,钱财带来杀身之祸,名利地位的得意带来更多的麻烦等等,成语“乐极生悲”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因此这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永恒的幸福快乐,所谓的快乐就象酒醉了一样,吸毒一样,是一种短暂的快乐,并具有麻醉性、欺骗性,之后还是痛苦。因此世间幸福快乐的本质是无常易逝的,所以是虚幻的,并且是引发烦恼和痛苦的因素。所以说世间找不到永恒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贪著这世间一切幸福和快乐是导致在轮回中感受无尽的烦恼之因和痛苦之源。

  在轮回之中,产生安乐的因何其稀少,而导致痛苦的因缘极其繁多,然而没有痛苦就不会生起出离心。因为感受到痛苦,众生才会生起出离心。由感受痛苦而厌世,由厌世才追求解脱。佛经中云:三世诸佛以八苦为师,成就无上佛道。

  这样经常思维众多轮回痛苦,应当从内心深处放弃今生世间的一切琐事(人世间的一切享乐和无意义的应酬),如果内心不舍弃今生之事,虽然表面修法,也不可能趋入真实正法解脱之道。

  阿底峡尊者接近圆寂时,一位僧人问道:“尊者圆寂后,我应如何修习呢?”尊者回答说:“你的一切修行应当依止仲敦巴,舍弃今世(是指不求今生的世间八法,唯求来世的解脱)。”一位僧人转绕热振寺遇到仲敦巴格西。仲敦巴格西说:“尊者转绕(据佛经记载:顺时针绕佛塔、寺庙、佛像等有极大的功德)固然值得欢喜,但是能修持一真实法不是更好吗?”当时那位僧人想:读诵大乘经典比转绕的功德更广大吧。于是到经堂诵经。仲敦巴格西说:“诵经固然值得欢喜,如果能修持一真实法不是更好吗?”他又想:修持禅定该比诵经修法功德更广大吧。于是放下经书,在床上闭目而坐。仲敦巴格西说:“参禅也是值得欢喜的,如果修持一真实法不是更好吗?”这是他已想不出别的修法了,只好问格西:“尊者,那么我应修什么法呢?”仲敦巴格西回答说:“舍弃今世!舍弃今世!”

  因此,今生世间的一切琐事,将导致现在和未来无法从轮回的痛苦中解脱。所以应当斩断此生的系索,修持来生的菩提。除了具法相的大德、上师外,谁也不会善妙开示脱离生死轮回的教言,所以应依止大德、上师。今生的父母、亲属、一切亲友、饮食、财产受用应如唾液般舍弃,衣食应随遇而安,知足少欲,唯一修持佛法。印度单巴桑吉说:“此等物质犹如云雾一般,不要执为常有;一切名誉犹如深谷回响,不要追求名誉,应当修持法性;妙衣如彩虹一样,应当身着破旧衣衫而修行;自己的身体是脓血、黄水的皮囊,不要执著贪爱;美味食物也是不净之因,不要为了享受而奔波忙碌;……一切需求是从内心而产生,应当守护自心:言语过多是诤讼之因,应象哑人一样;经常处于低劣地位,应当断除贡高我慢;不可能长久安住世间,应当及时修行;此生犹如旅客一样,不要致力于建造作暂时栖身之处的房屋;任何琐事都是无有利益的,应当修行成就之法;自己的身体终将被小虫啄食,何时消逝也无法确定,不要散乱虚度此生!亲朋好友犹如林中的小鸟,不要贪恋他们;诚挚的信心犹如良田,不要置于烦恼的荒地;人身犹如如意宝,不要送与贪嗔的怨敌;三昧耶(密乘的誓言)犹如了望楼,不要被罪业的过患染污;金刚阿阇黎住世时,千万不要懈怠修持正法呀!”

  所以若修持真实的法,则必须了知一切轮回,无有任何真实的意义。这样的道理在自心念念相续中生起的因,唯一是观修轮回的痛苦。观修轮回的痛苦是内心趋入正法、诚信因果、舍弃今世、对众生生起慈悲心等一切圣道功德之根本。所以要牢记:出离心是解脱轮回的根本。

  (四)因果不虚:以众生各自所积累的善恶业为因,而导致转生于轮回的善恶趣中。轮回是由业而生,并且感受业的果报。转生到善趣或恶趣没有其它的作者,也不是偶尔的因缘所生,因此应当随时观察善不善的因果,断除一切不善业行持一切善法。断除十恶业、行十善业是一切出世道的基础。

  六道众生各自感受不可思议的痛苦和安乐,都是由各自往昔所积累的善恶业产生的。有些人尽管现在具有权力和地位,拥有许多受用,但是死期到来时…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为什么要学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