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由“(声是)所作性故”来体现,第二相“同品定有性”由“凡所作者皆是无常,如瓶”来体现,第三相“异品遍无性”由“凡常者皆非所作,如虚空”来体现。如此即可看出,实际上“所作性故”和“凡所作者皆是无常,如瓶;凡常者皆非所作,如虚空”都是因支。如果我们真的把“所作性故”当成因,而把“凡所作者皆是无常,如瓶;凡常者皆非所作,如虚空”当成喻的话,则因三相就成了“因一相”、“喻二相”,陈那系新因明体系不是这样的。这个意思在窥基法师的《因明入正理论疏》中说:
说因三相,即摄二喻。二喻即因,俱显宗故[g18][g18]。[18]
也就是说,实际上二喻根本就是因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能够单独出来的,从本质上来说,它们只是一支。这与古因明是截然不同的。在陈那论师自己的《因明正理门论本》中,有一个与古因明师的讨论:
“若尔,喻言应非异分,显因义故。”“事虽实尔,然此因言唯为显了是宗法性,非为显了同品、异品有性、无性,故须别说同、异喻言。”“若唯因言所诠表义说名为因,斯有何失?”“复有何德?”“别说喻分,是名为德。”“应如世间所说方便,与其因义都不相应。”“若尔何失?”“此说但应类所立义,无有功能,非能立义。由彼但说“所作性故”所类同法,不说能立所成立义。又因、喻别,此有所立同法、异法,终不能显因与所立不相离性,是故但有类所立义,然无功能。”“何故无能?”“以同喻中不必宗法、宗义相类,此复余譬所成立故,应成无穷”。[g19][g19][19]
按古因明,因与喻是单独的两支,陈那论师给改成了一支,把因和喻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古因明师就说:既然如此,你陈那在组论式的时候怎么还是有因有喻?陈那论师说:论式中的喻支只是语言表述的需求而已。也就是说,虽然喻是因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语言表述上立出喻支其实只是助因的作用。古因明师又问:既然列出来了因、喻,干脆把因、喻单开不行吗?陈那论师说:单列的好处在哪儿呢?古因明师说:“别说喻分,是名为德”,就是说把它分开觉得挺顺。陈那论师说:世间外道(比如胜论派)就是这样干的,要是这样的话,不就变成因一相、喻二相了吗?古因明师又问:把因、喻单开的毛病在哪儿呢?陈那论师说:如果把因、喻单开的话,比如“声无常,所作性故,如瓶”这样一个论式,就成了类比。你因为瓶有所作性就说它与声类同,那么既然类比了,是不是也可以说声可以火烧呢?这没有显示出因与所立法之间的普遍关系,没有显示出因与宗的不相离性,这样来看,它只是类似的所立法而没有证宗的功能。古因明师又问:为什么没有证宗的功能呢?陈那论师说,你古因明师的类比会变成无穷类比,没完没了。这个意思窥基法师在《因明入正理论疏》中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详细说明。[g20][g20][20]根据陈那论师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来说:论式实际上分为两支,就是宗、因。因有两部分,正因和助因,但我们在习惯上是把正因称为因,而把助因称为喻。喻又有两部分,同法、异法。画成图表就是。
宗
论式 正因(惯称因)
因 同法
助因(惯称喻)
异法
我这个图表的正因、助因之名来源于窥基法师的《因明入正理论疏》,窥基法师在解释陈那论师“应如世间所说方便,与其因义都不相应”这句话的时候说:
如世间外道,亦说因外别有二喻,汝于因外说喻亦尔。遍宗法性既是正因,所说二喻,非是正因,但为方便助成因义。此喻方便既与因别,则与因义都不相。[g21][g21][21]
这里的“方便”,就是“世间善巧”,用白话说,就是随顺世间习惯、随顺世间言说。[g22][g22][22]关于随世间言说,陈那论师在其《集量论略解》中说:
……是故吾等,于有因缘者及普宣说者,是随世间名言,不寻求真实义。当如世间了解……[g23][g23][23]
陈那论师《集量论略解》中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说法的时候,所用的话都是随世间名言而说的,并不在每个名相上都追求其真实义,我们应该用世间通用的语言。所以,虽然从本质上来说新因明论式只有两支,但为了符合人们的习惯还是给说成三支。
新因明二支的意义
陈那论师改造的新因明体系到底是三支还是两支的问题,其实是涉及到新因明本质的大问题。只有认识到在陈那论师的新因明体系中本质上是两支,才能明白因明其实本就是佛教大家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由外道过来的。
我们在读佛典的时候,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在阿含教典中,有相当多这样的事:有人问佛陀一个问题,佛陀只是给打了一个比方,马上问者就明白了。但到后来的典籍,打比方这种方法所用的频率少多了,而论述则多了起来。越往后越明显。要是按三支的说法的话,阿含教典中的打比方就是因明三支的喻支。陈那论师说,“……又不必定有诸品类……[g24][g24]”[24]也就是说,打比方、作比喻只是取其可用的部分而已,比如拿瓶来作比喻,就只取瓶的所作性、无常性,而不取其可烧性、可见性等。到后来,单凭打比方,人们搞不清佛陀打比方到底哪是可取的哪是不可取的,所以典籍中就明确地列出来了观点(宗支)与比方(喻支)之间的可比向度,这就是因明三支的因支。其实佛陀的比方就应该是因,不过是佛陀一打比方其弟子马上就明白了,不用再举出可比向度而已。也只有把打比方当成因才符合因三相理论,只不过是把弟子能懂的其他相省略不说了。若把打比方当成三支的喻支的话,则喻只能体现出一相,同喻的话体现同品定有性,异喻的话体现异品遍无性。只有一相,当然就没什么省略不省略,则不符合因三相理论。当然,如果是把喻也当成因的有机组成部分,则是可以说得通的,但把喻当成因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说就是两支。到后来对钝些的弟子典籍中才明确地要举出可比向度的,也就是完整地体现出了因三相。这样,把因明支分理解成两支才能与早期佛教贯通,这才能把因明融入佛教,否则不行。
到了法称论师的时候,他明确地提出同法式、异法式的作法,说“三支中的“喻”可以合到“因”中,因为“喻体”的含义或作用可以为“因”所包含。这样,“喻依”实际无单独作为一支的必要”,这其实就是明确地表示了因明支分是两支。只是在实际运用的时候,法称论师“并不要求一定去除喻支”。[g25][g25][25]法称论师的因明对实际运用强调得比陈那论师多,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更明显的例子就是去掉相违决定。把因明融入佛教体系,“陈那早就有这样作的企图,但从他的著作中还看不出有这个组织来,法称却在这一品(指《成量品》)里实现了陈那的理想。”[g26][g26][26]吕澂先生这话虽有一定道理,但仍不是尽善尽美。
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知道佛陀时代的“因明”理念与陈那论师、法称论师是一致的,也就可以理解窥基法师“因明论者,源唯佛说,文广义散,备在众经”[g27][g27][27]的含义了,也就明白了佛教为什么不可以用“发展”这样的说词。
[g1]窥基法师在《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一中说,“故地持云,菩萨求法,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五明处求。”其实这句话并不是经典原文,《菩萨地持经》、《瑜伽师地论》等典籍上皆有类似的说法 (佛教字典上皆说《菩萨地持经》是《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的节译) 。现在人还经常这样说,比如印顺法师《胜鬘经讲记》中说,“瑜伽论说:“菩萨求法,当于何求?当于五明处求””;郭元兴《论唯识家之转识成智与密乘之即身成佛》中说,“菩萨地说,“菩萨求法当于何求?当于五明处求。”” 但华梵大学马逊先生的《儒佛相融――谈觉之教育》一文中说,“华严经云:“菩萨入世,当向五明处求。””,华严经中实际上没有这样的话。
[g2]即内明之外的其他四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声明。
[g3]这里所引用的论文乃刘金亮译本,见笔者《〈正理经〉简释》268页。法明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g4]见筏蹉衍那:《正理经疏》1,1,33—39。转引自姚卫群《佛教因明学说的产生和主要发展线索》。03年第一期《哲学门》。我手边没有筏蹉衍那原文,但在一般习惯中,喻依只举一个,这个式子举“盘、碟等”不合习惯。
[g5]见《道教、因明及其他》59页,许地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g6]同上。不过,文中的Affirmatiu and negatiu可能是书上印错了,应该是Affirmative and negative。
[g7]见大正藏30册41页下栏。
[g8]见大正藏31册693页下栏。
[g9]《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乃无著菩萨造,后来其弟子觉师子对此论作了注释,最后安慧论师把无著菩萨的论和觉师子的释杂糅起来,成了《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g10]此式是汇总出来的。原文在大正藏第31册第0771页下栏至0772页上栏。“先说,诸法无我,此言是立宗;次说,若于蕴施设,四过可得故,此言是立因……次说,如于现在施设过去,此言是立喻……次说,如是遮破我颠倒已,即由此道理,常等亦无,此言是合;后说,由此道理,是故五蕴皆是无常,乃至无我,此言是结。”
[g11]见大正藏第31册第0771页下栏。
[g12]见大正藏30册第42页上栏。
[g13]在大正藏32册30页下栏,原文是“声无常。因功力生,无中间生故。譬如瓦器,因功力生,生已破灭。声亦如是。故声无常。是义已立……复次,声无常。因功力生,无中间生故,若物常住,不因功力生,譬如虚空常住,不因功力生。声不如此。是故声无常。此义已立。”
[g14]本论有两个译本,一个是玄奘法师译本,称《因明正理门论本》,第二译是义净法师译本,称《因明正理门论》。近世则有吕澂、印沧的《因明正理门论本证文》。玄奘法师译本与义净法师译本的关系是这样的:这部论本是有释的,可玄奘法师只译了论的原文,而没有译释,义净法师本欲译其释文,但仅只译了开首的一段就停了,后边儿没有翻译,所以现存的所谓义净译本除了开首一段文字,其实就是玄奘法师的翻译。
[g15]见慧明出版集团2002年6月版第1页。我手边儿没有了大陆版,所以按台湾版注。
[g16]见沈剑英先生译本[Ⅳ-2-51]。转引自笔者《〈正理经〉简释》259页。
[g17]见刘金亮先生译本4.2.50。转引自笔者《〈正理经〉简释》293页。
[g18]见大正藏44册109页下栏。
[g19]见大正藏32册3页上栏。
[g20]在大正藏44册第110页几乎有一页。
[g21]见大正藏44册第110页上栏。
[g22]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十有二种方便,世间善巧与出世间善巧。在《菩萨地持经》有六种方便,随顺、立要、异相、逼迫、报恩、清净。按《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这里可以理解成世间善巧方便,按《菩萨地持经》则可以理解成随顺方便。
[g23]见《集量论略解》12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
[g24]见大正藏32册第3页上栏。
[g25]见姚卫群《佛教因明学说的产生和主要发展线索》。03年第一期《哲学门》。
[g26]见《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四册第二三六九页。齐鲁书社版。
[g27]见大正藏44册第91页下栏。
《关于因明的支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