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正理门论》讲记十六▪P2

  ..续本文上一页心论》中没有喻体的说法,所以,引喻不同只是例子。这是理由不对的情况。

  还有一种是论辩时智慧短缺,就是笨。这有好几种情况。一个是“应问不问”。这就象在战场上没有把握住时机,该出击时没有出击,以致于失败。二一个是“应答不答”。就是对方提出问题而自己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论辩时一般是三说,就是一个问题要说三次,人家说了三次,公证人已经听明白了,而自己还没听明白,没法回答。这里应该注意一点儿,就是对方问的问题是非正问,比如他问世界开始以前是什么,象这样的问题,根本是问得就有问题,但你也不准不回答,你得指出他不对的原因。三一个是“三说法不令他解”,就是罗哩罗索说了半天了,可还没有说清楚自己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自己说了三次,不但对方没听明白我的问题是什么,而且公证人也没听明白我的问题是什么。也或者是自己实际上没多深儿故意装作高深,说些让人听不懂的话来显示自己高深。这样使人听不懂也不行。第四是“彼义短缺而不觉知”,就是说对方实际上已经输了,可自己一时没有觉察,还在辩论,你接下来的辩论就是画蛇添足。第五是“他正义而为生过”,就是对方本来没有错而自己说人家错了。第六是“众人悉解而独不悟”,就是对方的主张听众都听明白了可你还没有明白。咱们看这几种情况是不是显得乱糟糟,分得不是十分的合理。

  第三种是在答问时没有针对性。这有两种情况。一个是违错。在《方便心论》中说,辩论的双方要遵从三同原则,就是“说同”、“义同”、“因同”。关于“说同”,比如你说“声无常”,我不明白,我就得问“声无常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同”;“义同”就是指双方对于一个概念的定义是一致的;“因同”就是指真正了解对方之所以这么说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在辩论时,如果违犯了这“三同”的任意一个就是违错。二一个是不具足。不具足是指在辩论时对于刚才说的三个同缺少任意一个。但是在《方便心论》中特意有个交代,说若对方先给你声明了,说自己没有把握完全满足“三同”,可你仍然问,在这时如果对方在回答时三同有所欠缺,这不算堕负,要是对方没有事先声明而直接回答,不合三同就算堕负。

  第四种是因为不善于辩论术。有六种情况。一个是“语少”,就是说缺支,五支论式不全。二一个是“语多”,说话罗索。比如说“声无常,所作性故,勤勇无间所发故”,这就罗索了,这两个理由只有一个就够了。第三是“无义语”就是说废话,也就是常说的跑题。第四是“非时语”,比如说人家今天与我辩论,把我辩输了,下去后我想了想,说,当时我要是这么回答的话就好了。这时提的理由就是非时语。第五个是“义重”,就是重复。重复有两种,一个是音重一个是义重,咱们留意一下,经常有这样的事,一个人说话老两遍,下去留意一下,这就是音重。这里说的是义重不说音重。第六是“舍本宗”,就是转换论题。

  这是《方便心论》中的说法。在《正理经》中又不大一样。因为《正理经》是沈剑英先生翻译的,附在他的《因明学研究》的后边儿,用语是现代用语,很明白,本来是不必介绍的,可我清楚得很:我说让大家下去找来看看,肯定是白说,你们不会去看的,我还是说一下。

  《正理经》中说负处总共有二十二种。一是坏宗。“把反对者提出的反喻的性质放到自己的实例上加以承认时就是坏宗”。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立声常,因是无形象故,喻是虚空。反驳者就说,如果声音与虚空有同样的性质就证明它是常的,要是与声音有不同的性质的话,就可以说声音无常了,声音是所作的,虚空不是所作的,声音是感官能觉知的而虚空不是,所以,声音是无常的。我就说,我说的是与常同性质的,只要与常同性质的事物自然就是常的。反驳者就说,以常同性质者为因是不定因,因为无形象因也有与无常同性质的,比如快乐,所以你用无形象来证声常是不行的,可是要是在性质上完全不同的话,就一定能显示出所有无常的事物与常的事物均分离,所以,我从声与虚空的分离(不相混淆)来成立声无常。我就说,我也相信声上有所作性,凡常的事物都非所作。这样一来,我就是把对方反喻的性质(所作性)放在了自己的实例(虚空)上,这就是输了。

  二是异宗。就是换了话题。咱们本来在辩论一个话题,辨着辨着你的话题跑了,这你就输了。

  三是矛盾宗。就是你的宗与因相矛盾,这你也输。比如说你立“声常,一切无常故。”

  四是舍宗。你看辨论没有赢的希望了,就说我不给你辨了。这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就是抬杠,这抬杠输了也没什么,既然觉得赢不了了,就不辨了。

  五是异因。改变理由。我本来立了一个论式,受到别人强有力的挑战后,我赶紧把论式的理由作了调整,这样的话,其实就是把自己的论式换了,这样也是自己输了。

  六是异义。就是说自己说的论式,其因与宗根本就没有关系,八杆子打不着。比如你立:声常,色等五蕴十因缘。宗有宗的含义,因有因的含义,二者没有任何联系。

  七是无义。“欲论义时诵咒,是名无义”,就是说的话没有意义,比如我立这样一个式子:声无常,人、口、手、丈、尺、寸故。这人、口、手有什么意义呢?它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八是不可解义。就是说你立的式子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是什么意思。

  九是缺义。就是你的话前后不连贯,不统一。

  十是不至时。这是次序颠倒,本来是宗、因、喻、合、结,你要是颠倒了次序,这就不行。但这只是沈剑英先生的说法,《正理经》上说是把论式颠倒过来说,人家富差耶那的《正理经疏》只是说“在由宗等组成的论式上,按其特征和根据对象来说存在着顺序,因此,把论式倒过来说,论式的语句就会失去时态”,这个呢,因为是沈剑英先生自己的译本,也只有这一个译本可以参考,所以,我怀疑不通也只能是怀疑,拿不出证据。沈先生是拿日文本译的,他说所据的宫坂宥勝教授日文本曾参考多种梵文原典和英、德等本,沈先生“恐繁不录”,这我就没办法了。等我有机会见了日文本或者其他什么本子以后,就有发言权了。

  十一是缺减。就是五支不全。

  十二是增加。就是说得太多。比如,你立声无常宗,因支是所作性故和勤勇无间所发故。这就是增加。

  十三是重言。说了一遍以后再说一遍。有声重、义重,世亲菩萨还给弄出个义准的重复,叫“重义至”。声重如“声无常、声无常”,说了两遍。义重如“眼、目”。重义至如“生死实苦、涅槃实乐”。

  十四是不能诵。人家立了论式以后,你无法回答。这你就输了。

  十五是不知。人家的主张连听众也明白了,可你还没有听明白。就是笨。这是听不懂别人的意思,刚才的不能诵是听懂了别人的意思无法回答。

  十六是不能难。这个不能难与不能诵差不多。不能诵是对方的问题你不能回答,而不能难是对方的主张你不能破斥。

  十七是避遁。就是我看不行了,我就找借口避开。象程咬金打仗一样,看打不过了就找个借口:我要拉屎。然后他就蹲下来不起来,你也不好意思在人家拉屎时杀他,他非等救兵到了他才出来。这不行,你要是拉肚子咱就干脆不在今天辨,你要是在今天辨了,就得忍着。这个与舍宗不一样,舍宗是说我再给你辩了,干脆不辨了,而这个避遁是说我暂时不给你辨。

  十八是认许他难。在对方的辨破下我发觉自己的论式有毛病,但我却在承认自己的论式有毛病时也说对方的论式也有同样的毛病。

  十九是忽视可责。就是说,对方已经输了,可你没有觉察,使得公证人指了出来,这就是你输了。

  二十是责难不可责难处。人家没有输你却说人家输了。

  二十一是离宗义。立了自己的观点儿,可是我在论述时却是不加限制地任意说,超出了自己所立的观点儿。就象南怀瑾讲课一样,讲了个云天尛(河南方言,就是发挥得离题太远了)。

  二十二是似因。就是错误的理由。

  至于详细地内容,大家可以自己看。另外,在《如实论》中也有堕负论,说了二十二种,不过给《正理经》相差无几。当然也是有不同的地方,象《正理经》中的不至时,在《如实论》中说是“立义已被破,后时立因,是名不至时”。

  又此方隅,我于破古因明论中已具分别,故应且止。

  这个“方隅”也有举一反三的意思。这方面的问题我在其他破古因明的论述中已经解说过了,所以,到此就该停笔了。

  为开智人慧毒药  启斯妙义正理门

  诸有外量所迷者  令越邪途契真义

  “慧毒药”,把智慧作毒药让你吃。这个比喻也是怪怪的,前一断时间我听了宗萨仁波且的《觉悟的战士》,里边儿的话也是这样,比喻都是怪怪的。毒药你一沾就要命,把智慧当毒药,你一沾马上开悟。我们常说邪不胜正,但在现实中邪的力量总是风风火火,人们欣赏风风火火,于是陈那论师也把《因明正理门论》弄得风风火火。“启”,开启,开启什么?“妙义”!凭什么开启妙义?《正理门》!“诸有外量所迷者”,“外量”指外道的理论。那些被外道的所量迷惑的人,“令越邪途契真义”,让他们超越邪途回到真理上来。

  

《《因明正理门论》讲记十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