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藕益因明的得失例举(刚晓)▪P3

  ..续本文上一页

  关于因三相,藕益智旭法师在解说第一相时说,“一者须要遍是宗及有法之性,如所作性三字,望于声之有法、无常之宗,决定皆有所作性义,故名遍是宗法性[gx63][63]

  。”按我们一般的说法,遍是宗法性是要求因支必须普遍于宗有法――即宗前陈,而这里藕益智旭法师要求它同时于前陈、后陈。因三相是在因明三支中,第二支只负责第一相,第三支负责后二相,藕益智旭法师说,“用所作性三字为所由、所以之因,成立无常之宗,而为其果也。只此一因对于宗喻便有三相[gx64][64]

  。”在唐疏中,因支和喻支是一个有机体,窥基法师言“二喻即因[gx65][65]

  ”,藕益智旭法师的说法有割离因、喻之嫌。对于第二相、第三相,藕益智旭法师几乎没有什么说明,真界法师说“同品定有性者,谓因与宗齐……少有不齐,则非定有矣[gx66][66]

  ”,这说法不对,因为只要求定有,则就包括因同品与宗法外延相等和同品外延小于宗法外延两种情况,外延相等的情况实际上是很少的,多是同品外延小于宗法外延,但真界法师把这个情况丢了。

  藕益智旭法师等对于因这一部分很轻易地放了过去,甚至连同品、异品中到底除不除宗有法也没有说明。

  三、关于喻的部分。在《因明入正理论》原文中说,“喻有二种,一者同法,二者异法”,藕益法师说因“瓶亦所作瓶亦无常”,所以叫同法,这个只是例子,按这个例子来说也是可以的,但如果能依理分析的话,可能更好。但真界法师却说,“在因名品,在喻名法也[gx67][67]

  ”,这个就有点儿不妥了。藕益智旭法师还老把同喻叫“同品喻”,把异喻叫“异品喻”[gx68][68] ,这也不合一般规则。

  四、关于似宗部分,藕益智旭法师只是依文而浅解,几乎等于只是把文通了一遍,没有新意。其中关于世间相违中的“怀兔非月”这个例子,他解释作兔子因望月而怀妊[gx69][69]

  ,不知从何而来。王肯堂也说,“兔之怀胎,因月而有[gx70][70] ”,明昱法师说,“兔望月踏影成胎[gx71][71]

  ”,真界法师说“怀兔因月,世所共知[gx72][72]

  ”,在明朝这几家说法中,除了真界法师的话可以做不同理解外,其余三家皆同,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是否望文生义呢?有可能。另外在俱不极成处他说按胜论师的教义,“我为实句义摄,由德句义中的觉、乐、苦、欲、嗔、勤勇、行、法、非法之九种和合因缘能起智相名我[gx73][73]

  ”,这个是不对的,按《胜宗十句义论》中的说法,“我由几德说名有德?谓由十四。何者十四:一数、二量、三别体、四合、五离、六觉、七乐、八苦、九欲、十瞋、十一勤勇、十二法、十三非法、十四行。[gx74][74]

  ”关于这个,其实现在人也搞错,比如郑伟宏先生,他的《佛家逻辑通论》中就说是九德和合[gx75][75]

  ,其他还有惠庄法师在《<因明入正理论>浅释》中也说是九德,吕澂先生也说九德等[gx76][76] 。

  五、关于似因部分,藕益法师同样是依文而解。在解说犹豫不成时,他把“大种”解说成“即指薪炭等有质物”,这个也不十分准确,当然,也不能说错。在解说俱品一分转的时候,藕益智旭法师有这么一句,“真能立因须是同品定有异品遍无,定有即遍转义,遍无即不转义[gx77][77]

  ”。此句中“定有即遍转义”是错误的,定有实际上应是“分转”。在解说相违决定的时候,为了避免相违决定的出现,藕益智旭法师说,可以立这样两个比量论式,“声性是有法,决定无常。宗。因云,许所闻性故,同喻如声尘。或云,所闻声是有法,决定无常。宗。因云,许是所闻故,同喻如所见色。[gx78][78]

  ”我们把藕益智旭法师这段话改成论式形式――

  其一:

  宗:声性无常

  因:所闻性故

  同喻:如声尘

  其二:

  宗:所闻声无常

  因:所闻故

  同喻:如所见色

  《因明入正理论》原文中说,相违决定是胜论派立“声无常,所作性故,如瓶”,声生派立“声常,所闻性故,如声性”。若要想破声常之宗,藕益智旭法师的两个式子都是不行的。我们先看第一个式子。第一个式子的前陈宗依是声性,所谓声性,在胜论派的教义中,是指在声音背后的本性,虽然说声音是无常的,但声性是常的,就象佛教说,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常的,一切皆无常,但最后仍设了一个“常、乐、我、净”的境界,佛教说的这个常,有特指的内涵,是指当我们认清世界的无常本质的那个境界,无以名之,假名为常。现在胜论派的声性也是这么一个情况(声论派也立声性,但声论派的声性不同于胜论派的声性,声论派的声性类似于张三、李四与人的关系,声音如各个具体的人,声性如人民),所以,藕益智旭法师立这个式子,就是他并没有搞清胜论派的声性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光藕益智旭法师搞错,连我也搞错了[gx79][79]

  。在胜论派的教义里,这个声性是不具备因支所闻性的性质,也就是说,这个式子的第一相遍是宗法性不具备,三相缺一,则这个式子就不成立,犯自教相违之过。再看第二个式子,在新因明体系中,我们一般是省略喻体不说,我们如果把第二个式子的同喻体补齐的话,同喻就应该是,“所闻者皆无常,如所见色”,同喻依的要求是既是因同品又是宗同品,因为在藕益智旭法师文中没有出现宗同品、因同品的说法,我们就这么说,同喻依应该既具备所闻性又具备无常性,而所见色恰恰是不具备所闻性的。

  明昱法师疏中在解说相违决定时说,“相违决定者,即决定相违也,语出译师词倒意顺[gx80][80]

  ”。这个说法是不对的,相违决定的梵文是viruddha-āvyabhicārī[gx81][81]

  ,其中viruddha是相违,āvyabhicārī是决定,根本不是译者玄奘法师给颠倒了一下,原文就是如此。明昱法师在解说法差别相违因时,嫌别人都用《金七十论》中成立神我的例子不清楚,独辟蹊径,用相分、见分、自证分三分之说来解释,这是一个新颖的视角。明昱法师在解说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时,有点儿疏忽,把同品一分解说成同品遍转了。

  真界法师在解释俱品一分转时说,“此于同异喻,皆一分转,故名俱品一分转,以违同品遍有异品遍无,所以成过也。[gx82][82]

  ”这里有误,应该是“以违同品定有异品遍无”,因为因三相之第二相是同品定有而不是遍有,再说了,俱品一分转乃是有违因三相之第三相异品遍无性而得的过失,这本是九句因之第九句。九句因在王肯堂的释文中称“九种宗法[gx83][83]

  ”,而其他几个注本都不曾提到九句因,不提九句因等于三相因理论没有来源,这是一个大漏洞。

  六、关于似喻部分,关于俱不成,商羯罗主菩萨说有两种:有及非有。藕益智旭法师说,有就是有喻,但喻与宗、因相违;非有是非有喻,喻既非有,不足以成宗、因[gx84][84]

  。明昱法师说,““复有二种,有及非有者”,分开同品异品两章,以有名同品,非有名异品,即前能立门中云,“如有非有,说名非有”,文出于此[gx85][85]

  ”。明昱法师的这个说法比较新鲜。王肯堂则说,“有即同品定有之有字,非有即异品遍无之无字[gx86][86]

  ”。而在唐疏中,比如窥基法师的《因明入正理论疏》中说,“有,谓有彼喻依;无,即无彼喻依[gx87][87]

  ”,也就是说,有是指这个喻依是存在的,就是有体,而非有是无,就是这个喻依是不实在的,就是无体。这样看来,藕益智旭法师与窥基法师的说法是一致的。王肯堂在说似喻的时候,先防止人们立这样一个式子,“声常,无质碍故,如空”,他是用《因明正理门论本》中的同法相似来解释的,很周全,在窥基大疏中也没有想到防止这个。

  七、现、比量。藕益智旭法师是把真现量、真比量放在一起来解说的。对于现量的无分别,他说是无随念分别、计度分别,佛教讲分别有三种:自性分别、随念分别、计度分别,无分别就是自性分别。对于比量和量果,他是一笔带过。王肯堂说现量的现有六义:一、现有,简龟毛等;二、现在,简过未;三、显现,简种子,无作用故;四、现离照现名为现,谓能缘之心行相,远离诸分别故,即此谓无分别等是也;五、现谓明现……六、现谓亲现,即亲冥自体[gx88][88]

  。对于比量,王肯堂说有五种:一、相;二、体;三、业;四、法;五、因果[gx89][89]

  。这都是在窥基疏中所没有的。关于商羯罗主菩萨原文说比量中的“相有三种”,明昱法师另外提了一种说法,他说,“三种者,即宗、因、喻[gx90][90]

  ”,他还解说了为什么这三相(即宗、因、喻三支)不是指因三相,“因中三相,唯属于因,与宗为因,名真能立,此中三相,总摄三支,与智为因,名为比量[gx91][91]

  ”。

  关于似现量、似比量以及能破、似能破部分,藕益智旭法师没说什么,倒是王肯堂给似能破补充了一种情况。在《因明入正理论》原文中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能立本无过失而妄斥其非,王肯堂说要是出现能立有过但破者不能正破显示,这也应该是似能破,这个补充与窥基法师《因明大疏》暗合。

  因为这里是以藕益法师为代表,所以就以藕益法师的著作为主线了,其实在其他人的著作中还有一些新观点,也举几例:

  真界法师说,“能立有二:一,三支为能立。以宗、因、喻多言名能立故。二,因、喻为能立,以因即宗家之因,喻乃因中所摄。由因与喻,成其宗法,故为能立。此即以宗为所立也。今观论文,…

《藕益因明的得失例举(刚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