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十论》讲记(济群法师)▪P22

  ..续本文上一页,但这思考可能是对,也可能是错。佛法则不同,佛法是佛菩萨和禅者们在修行中的体验和证悟。

   在佛法修行中,观想非常重要。早期部派佛教的典籍中,如《观佛三昧经》、《般舟三昧经》等,都有许多关于禅观的内容,如观地、水、火、风、观不净、观无常、观佛像等等。到大乘净土法门的修行中,也有观想念佛和观像念佛,一旦观想成熟后,佛就会随着观想显现,这就是从实践上体证唯识。

   《摄大乘论》说:“瑜伽师于一物,种种胜解各不同,种种所见皆成立。”修瑜伽止观,无论所观想的是什么,在观想成熟之时都可显现。那么,为什么常人的观想达不到如此效果呢?原因就在于心力不同。我们平时总处于散心的状态,而散乱的心是没有什么力量的。一旦处于定中,威力就不同了,即佛经里所说的“置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就和激光的道理相同。同样是光,灯光不能聚集于一点,只能起到普通的照明效果;但通过透境将光聚集于一点,威力就增加了无数倍。心的作用也是这样,我们平时起心动念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而对于一个修行有素的人来说,他的起心动念就会形成极大的力量。所以说,唯识是禅者们修行的体验。我们通过唯识观的修行,最终是为了证得唯识性,而不是纯粹地学习理论。

  第七节 唯识中道观

   三性三无性所解决的是关于空和有的认识,在唯识学各个时期的论典中都是作为重点来介绍。如《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解深密经》的“一切法相品”和“无自性相品”,《辩中边论》的“辩相品”和“辩真实义品”,及《摄大乘论》的“所知相品”,都着重谈到了三性三无性的思想。

  一、三性

   唯识宗将一切法归纳为三种,遍计所执代表着主观的、错觉的世界;依他起代表着客观的、现象的世界;圆成实代表着客观的、本质的世界。其中,遍计所执为凡夫的境界,圆成实为圣贤的境界。如果说五蕴是佛法对现象所作的归纳,那么三性就是唯识学对一切法所作的透视性总结。

   三性也代表了整个唯识的根本思想。我们讲阿赖耶缘起、讲八识五十一心所、讲万法唯识,都是属于依他起的范畴;我们所要破除的我法二执,又是属于遍计所执的范畴,这是有情生死流转的根源;而我们所要证得的、现象之外的真实世界,则是圆成实的境界。

   三性也反映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过程:什么是我们应该放弃的错误观念?什么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正确认识?什么是我们应该证得的究竟真理?所以,三性又包含着所应断、所应知和所应证三个方面。其中,遍计所执相是我们所应断除的,依他起相是我们所应了解的,圆成实相是我们所应证得的。

   关于这一部分内容,在《唯识三十论》中的颂文是: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遍计所执性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说的是遍计所执。对于遍计所执,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遍为普遍,计为计度分别,就是能够对认识的境界进行普遍的计度分别。在八个识中,什么是能遍计?前五识没有计度分别,第七识计而不遍,第八识遍而不计,只有第六意识才是又遍又计。因为意识所缘的境界包含了一切法,而它在缘某个对象时又会介入不同的计度分别。遍计所执又分能遍计和所遍计,既然有能遍计的识,就必然有所遍计的对象。比如我们看到茶杯,对这个茶杯进行的分别为能遍计,而这个茶杯就是我们的所遍计。虽然能遍计的意识和所遍计的对象都属于依他起的现象,但我们将这个对象叫做茶杯,认为它好或不好,就落入了遍计所执的状态。遍计所执的内涵是我执和法执,而它的表现方式主要是名、义的自性和差别。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外乎名称和实质两个状态。桌子有桌子的名称和实质,房子有房子的名称和实质,乃至任何事物都是如此。我们会对事物的名称产生自性的执著,认为它的名称是实在的;也会对事物的实质产生自性的执著,认为它的实质是独存的。同时,我们还会对事物的名称和实质产生差别的执著,判断它是否具有价值、是否与我有关等等。

   我们不仅对事物的名、义产生自性和差别的执著,还会“因名遍及义”,因某个名称而执著实质,认为名称与实质是一体的,如桌子的名称就代表着桌子的实质;再“因义遍及名”,觉得这个物体只能称为桌子,不能有别的名称;更进一步,还会“因名遍及名,因义遍及义”,因为这个名称而遍计另外的名称,因为这个实质而执著另外的实质。

   自性执著认为事物在当下是独存的;差别执著是对事物的差别进行判断。凡夫的执著根深蒂固,而这执著又来自于我们对世界的错误认识。所以,修行的过程就是寻思如实智,对我们固有的认识进行重新思考、审视和观察。当然这种思考必须在正见的指导下,包括中观见、唯识见,或无常见、无我见。当我们了解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之后,就能建立如实智。但如实智仅仅是由认识而产生,只是开发智慧的基础,还不是最终的无漏智。

   “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是说,由遍计所执产生的我执和法执,在客观上根本就不存在。能遍计为意识,所遍计为依他起的相分。这见分和相分都是依他起有,而意识一旦于此见分、相分上虚妄分别,生起我执和法执,就落入遍计所执的范畴了。所以说,我们对事物所作的判断,都是我们赋予它的,并非它本身具有的属性。

   依他起性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是说依他起性。所谓分别,即八识三性诸法,所依的对象为缘。依他起就是依因待缘而生起的诸法。

   圆成实性

   “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说的是圆成实性。圆为圆满,成为成就,实为真实,就是通过修行可成就圆满、真实的法。“圆成实于彼”的“彼”指的是依他起,“常远离前性”的“前性”指的是遍计所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在依他起上远离遍计所执的错误认识,就能通达圆成实性,通达诸法的真如实性。依他起是现象的,它的本质为圆成实,但凡夫却因遍计所执的障碍而不能通达世界的真实。就像我们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世界,所看到的一切都会发生改变。

   三性对世界的归纳简单而又深刻。几年前我在复旦大学作了一次讲座,题为《唯识哲学的世界观》,就是按照三性来讲的:遍计所执代表了什么样的世界;依他起代表了什么样的世界;圆成实代表了什么样的世界。那么,我们了解三性的目的何在呢?就是帮助我们从虚妄的世界中摆脱出来,进入真实的世界。

   三性的关系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这一偈颂揭示了依他起和圆成实的关系。“故此”为圆成实性,和依他起的关系是“非异非不异”,二者既非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但又不尽相同。我们对圆成实的认识并没有离开依他起,就像我们观察这个桌子,桌子具有无常性和无我性,但我们不能离开桌子去认识桌子的无常和无我。所以说,桌子的无常性和桌子就是不一不异的关系。这也是佛法对于现象和本体间相互关系的透视,“非异”即不是一个东西;“非不异”即不是两个东西。印度人在思辩方面非常发达,中国古代也有墨辩,但还是比较简单,不如因明的逻辑辩证那么严密。唯识宗之所以在中国未能得到很好的弘扬,原因就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缺乏这样的土壤,不习惯对问题进行严密的思辩论证。

   在《解深密经》的“胜义谛相品”中,讲到“胜义谛”的几个特征。第一,胜义谛超越名言,无法以我们的名言概念去表达。第二,胜义谛超越思维,无法以我们的思维去思维。唯识宗认为一切法具有两种自性,一为假言自性,一为离言自性。我们将某个物体命名为桌子,这一表达还是停留在思维的范畴,为假言自性;但它本身还具有超越思维的部分,即客观的、实质的部分,为离言自性。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介入了我们的语言和思维。假言自性是遍计所执,而离言自性既可以是依他起,也可以是圆成实,这是二分法,其实三性思想就是二分法的延伸。第三,胜义谛离一异现象,就是说依他起和圆成实非一也非异,而要超越一和异去理解。第四,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也就是说真理具有普遍性,遍于一切诸法。

   “非不见此彼”,这句话如果完整地表达,应该是“非不见此而能见彼”。这儿的“此”指的是圆成实,“彼”指的是依他起。在三性中,只有真正证得了圆成实性,才能了知依他起的缘起性。我们现在也知道一切法是缘起的,但很难真正将世界视为梦幻,原因就在于尚未证得圆成实。我们现在对佛法的认识还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只有亲自证得真理,才能彻底领悟到梦幻的深义。这也就是佛经中所说的“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虽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只有在通达真如的前提下,才能了知诸行的如梦如幻。

  二、三无性

   三无性同样是解决空和有的问题。

   《般若经》说一切法空,但很多人往往对此缺乏正确认识,甚至空无因果,堕入恶趣空的现象。因而,唯识宗从三无性的角度,使我们能够不偏不倚地理解佛法所说的空。关于这部分内容,在《唯识三十论》中的颂文为: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三无性为相无性、生无性和胜义无性,这是依三性而建立的。依遍计所执相建立相无性;依依他起相建立生无性;依圆成实相建立胜义无性。佛陀说一切法空,乃密意说,是有针对性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按照字面去理解。

   “初即相无性”,相为体相,即遍计所执的体相是没有的,由此而建立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一切法是…

《《唯识三十论》讲记(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