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空不离五阴;五阴则是空,空则是五阴。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皆空。假令空者亦不离十八法,十八法亦不离空。菩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则为是沤和拘舍罗。菩萨作是行般若波罗蜜,便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行者,亦不见不行者。”
舍利弗问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何以故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报言:“以般若波罗蜜状貌本实不可得见故。何以故?所有者无所有故。是故行般若波罗蜜无所见。所以者何?菩萨悉知诸法所有无所有。有三昧名于诸法无所生,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无限广大之用,非声闻、辟支佛所知。菩萨摩诃萨不离是三昧,便疾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舍利弗问须菩提:“但是三昧使菩萨疾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耶?颇复有余三昧?”
须菩提报言:“亦复有余三昧,令菩萨疾成得佛。”
舍利弗问言:“何者是?”
须菩提言:“有三昧名首楞严菩萨行,是三昧亦疾得佛。复有宝印三昧、师子游步三昧、月三昧、作月幢三昧、诸法印三昧、照顶三昧、真法性三昧、必造幢三昧、金刚三昧、诸法所入印三昧、三昧王所入三昧、王印三昧、力进三昧、宝器三昧、必入辩才三昧。如是等三昧,菩萨摩诃萨悉学已,便疾得佛。舍利弗!复有无央数不可计三昧,菩萨所应学,亦复令菩萨疾得佛。”
须菩提承佛威神言:“若有菩萨摩诃萨行是三昧者,已为过去佛所授决已,今现在诸佛亦授其决已,亦不见三昧、亦不念三昧,亦不贡高念言:“我得是三昧。”亦不念言:“我住是三昧。”都无三昧想。”
舍利弗问须菩提言:“诸有住是三昧者,为已从过去诸佛授记已耶?”
须菩提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般若波罗蜜及三昧、菩萨无有异。菩萨则是三昧,三昧则是菩萨;般若波罗蜜亦尔,等无有异。而善男子不知诸法等三昧。何以故不知?菩萨以不见是三昧,是故不知。”
于是世尊赞叹须菩提言:“善哉,善哉!如我所叹誉,汝于诸空寂行者第一。菩萨摩诃萨当作是学六波罗蜜及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当作是学般若波罗蜜耶?”
佛言:“当作是学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亦不想有所得、有所见。”
舍利弗白佛言:“何等为无所得、无所见?”
世尊报言:“吾我及众生不可得见,以内外空故。五阴、十八性、十二衰,不可得、不可见,本净故。十二因缘不可见,常净故。苦、习、尽、道不可见,常净故。不可见欲性、形性、无形性,不可得见三十七品、佛十八法,常净故。不可得见六波罗蜜,从须陀洹乃至佛,常净故,不可见。”
舍利弗白佛言:“何等为净?”
世尊报言:“不生、不有、不可见、无所为,是为净。”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作是学,为学何法?”
世尊报言:“菩萨作是学,于诸法无所学。何以故?法不尔如凡人所入。”
舍利弗白佛言:“法云何?世尊!”
佛报言:“法之所有如无所有,作是有故,言无所有。”
舍利弗白佛言:“何等为无所有而有?”
世尊报言:“五阴无所有,内外所有无所有,空故。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无所有,内外所有无所有,空故。凡夫愚人随痴入爱,于中作痴行,为两际所得而不知不见;法所不痴者,而为入于名色、入于六入、入于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虽入其中法所无者及更念,亦复不知亦不见。不知不见何等?”
佛言:“不知五阴、不见五阴,不见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以是法堕于凡夫愚人之数而不出于何?不出于欲、形、无形界,不出于声闻、辟支佛法。不出而复不信。不信何等?不信五阴空,不信三十七品、佛十八法空。亦复不住。于何所不住?不住于六波罗蜜,不住于阿惟越致地,乃至佛十八法不住。以是故,谓为凡夫愚人,便入于眼耳鼻舌身意,入于五阴、六衰,入于十八性,入于淫怒痴,入于诸见,入于三十七品、佛十八法,入于道。”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作是学,为不学般若波罗蜜,不成萨云若慧耶?”
佛言:“如是学,为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出萨云若。”
舍利弗白佛言:“何以故菩萨不学般若波罗蜜,不成萨云若慧?”
佛言:“以菩萨摩诃萨无沤和拘舍罗,以想念入六波罗蜜及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以想念入萨云若。以是故,菩萨摩诃萨不学般若波罗蜜,不生萨云若慧。”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当云何学般若波罗蜜而令菩萨成萨云若慧?”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般若波罗蜜,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学如成,萨云若慧如应,无所见、无所得。”
舍利弗白佛言:“何等为无所得、无所见?”
佛言:“不见一切法,空故。”
摩诃般若波罗蜜问幻品第十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人问言:“幻人布施、持戒、精进、忍辱、一心、智慧,学三十七品、佛十八法、学萨云若,当成萨云若不乎?”我等当云何报?”
佛告须菩提:“我自还问汝,随须菩提意报我。于须菩提意云何,五阴与幻有异无?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性与幻有异不?”
须菩提对曰:“无有异。世尊!”
佛言:“三十七品、佛十八法,空、无相、无愿及道,与幻有异不?”
须菩提答曰:“无有异。世尊!五阴则是幻,幻则是五阴;十二衰及十八性皆是幻,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亦是幻,幻则十八法。”
佛告须菩提:“幻人颇有著有缚、有生有死不?”
对曰:“无。”
“于须菩提意云何,幻人亦不生亦不灭,学般若波罗蜜,当成萨云若不?”
须菩提白佛言:“不能得。”
“于须菩提意云何,着字名合法、五阴数字,为菩萨不?”
对曰:“如是,如是!世尊!”
“着字五阴,生灭可得见不?”
须菩提对曰:“不可得见。”
“亦无起、亦无灭、亦无字、亦无身行、亦无意行、亦无著、亦无缚,学般若波罗蜜,宁成萨云若不?”
须菩提对曰:“不能成。”
佛言:“菩萨学般若波罗蜜,应无所得。”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及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为如幻人学。所以者何?当知五阴如幻人。”
“于须菩提意云何,五阴为学般若波罗蜜,当成萨云若不?”
须菩提白佛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五阴所有无所有。无所有者亦不可得见。于须菩提意云何,五阴如梦、如响、如影、如热时炎、如化。”
“当学般若波罗蜜耶?”
对曰:“非也。何以故?五阴、六衰,如梦如幻、无所有、不可得见。”
须菩提白佛言:“新发大乘意菩萨,闻作是说般若波罗蜜,将无恐怖?”
佛言:“新学大乘菩萨,未得般若波罗蜜沤和拘舍罗,不与善知识相随,或恐或怖。”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当行何等沤和拘舍罗,令菩萨不恐不怖?世尊!”
佛告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应萨云若行,观五阴无常亦不猗五阴,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沤和拘舍罗。
“复次,须菩提!菩萨意应萨云若行,观五阴苦、空、非我,观五阴空、无相、无愿,观五阴寂静,应无所得、无所猗;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沤和拘舍罗。菩萨当作念言:“我当为一切众生说无常、苦、空、非我,为说空、无相、无愿、寂静之法,应无所得、无所猗。”是为菩萨檀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亦不以罗汉、辟支佛意观五阴无常、苦、空、非我,亦不以罗汉、辟支佛意观空、无相、无愿、寂静;是为菩萨不越戒,以是故菩萨不恐不怖。菩萨尽能奉行能忍,是为菩萨行羼提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意行应萨云若,观五阴无常,应无所见、无所著,不舍萨云若意;是为菩萨行惟逮波罗蜜。菩萨适作是行,不起罗汉、辟支佛意,羁他恶意亦不得生;是为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不恐不怖。
“复次,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观。言不以五阴空,空则五阴,六情、十八性、三十七品亦复如是,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恐不怖。”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与何等善知识相得,闻说般若波罗蜜不恐不怖?”
佛报言:“菩萨说五阴无常、苦、空、无我,空、无相、无愿、寂静而无所希望。持是无所希望之福,不作罗汉、辟支佛地行,但求萨云若;是为菩萨善知识。为说六情、十八性寂静而无所希望。持是功德不愿声闻、辟支佛地;是为菩萨善知识。
“复次,须菩提!菩萨念三十七品、佛十八法,念萨云若、念道,以为一切说法无所希望。持无所希望福,不为声闻、辟支佛地,但为萨云若;是为菩萨善知识。”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学般若波罗蜜无沤和拘舍罗,为恶知识。闻说般若波罗蜜为恐怖?”
世尊报言:“菩萨离萨云若意,猗般若波罗蜜而自贡高,行禅、精进、忍辱、持戒,行布施,以猗檀波罗蜜而自贡高。”
“复次,须菩提!菩萨离萨云若意,念五阴、内外空,以空贡高、有所猗;念六情空、念十八性空,以是为贡高;念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空,猗十八法而自贡高;是为菩萨不行般若波罗蜜、无沤和拘舍罗,闻说般若波罗蜜为恐怖。”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恶知识?”
佛言:“教令远离六波罗蜜,语菩萨言:“莫学是,非佛所说,但合会作,是不足听闻、不当受持、不当讽诵读亦不当教他人。”当知是菩萨恶知识。菩萨复有恶知识,与说魔所乐事。魔波旬作佛形像,往到菩萨所,使菩萨远离六波罗蜜,语菩萨言:“善男子!用是六波罗蜜学为?”当知是菩萨恶知识。魔复作佛形像,往到菩萨所,分别广说声闻所应行经,但为说是魔事;当知是菩萨恶知识。魔复作佛形像,往到菩萨所,语菩萨言:“善男子!汝亦无菩萨意,亦非阿惟越致。汝亦不能…
《放光般若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