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后现前无佛故起谤耳。所以者何。释上罗汉不信一乘义也。以佛灭度后法华经难闻难解。阿罗汉作佛此人难得。智度论云。法华明罗汉作佛义最甚深。罗汉作佛唯佛能解。论者正可论其余事。龙树尚云不解。故知唯佛能解。所以此人难得。以不值人法两缘故。此罗汉不信一乘。涅槃现病品云。如佛所说阿罗汉一切皆当至涅槃。如此甚深。佛行处凡夫下愚不能知。故罗汉作佛最为难解。唯佛知之。故称难得也。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者。此文亦为释疑故来。疑者云。此罗汉既不得值法华及解义人。何时当信一乘耶。是故释云。此罗汉生三界外净土中。更遇余佛闻法华经方得决了。决了者知三一有无及权实也。
问。佛灭度后罗汉不值解义人直闻法华经亦得信解不。
答。此事难明。设使遇经不值解义人者亦不得了了分明解也。是故文云若遇余佛方乃决了。舍利弗下第四劝信奉持门。所以有此文来者凡有三义。一者释疑。疑云初说三乘后说一乘则成妄语。云何可信。为释此疑故劝信。二者上示一乘真实三乘方便及显得失。今次明劝信。即令舍失从得信受奉持。三者近接上生。若遇余佛便得决了文生。终无有毕竟永住罗汉。必须闻法华经后当作佛。汝等大众及今值佛复得闻经。早须信受也。
问。上已明劝信。与今何异。
答。上直明劝信。今明法之权实人之真伪既竟。劝物信解受持。故与上为异。
法华义疏卷第三
永仁甲午姑洗尽日因中观宗师之劝化雕法华义疏之第三庶几比丘尼正禅藤氏娘幽仪乘此宝车直到净刹乃至四恩三有利润无穷而已。
都干缘沙门 素庆 谨志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4 册 No. 1721 法华义疏
法华义疏卷第四
胡吉藏撰
方便品之二
比丘比丘尼有怀下。第二偈颂有一百一十四行分为二。初四行颂缘起。次一百一十行颂正说。上缘起有三。今略不颂许说诫听也。颂第二毁不净众。颂第三叹于净众。但颂此二凡有两义。一者欲证佛及身子止及请说。以颂不净众显佛止请不虚。次颂净众明身子请之不谬也。二者颂不净众。诫未来众生勿佛执小乘障于大法。次颂于净众。为劝一切众生习行大乘也。初一行摄四众为三过。出家二众同有增上慢过。所以然者。出家二众专心道果。多获禅定。故得四禅时谓得四果名增上慢。有人言。慢中之增慢之上名增上慢。今谓增上是增胜之法。未得增胜之法谓得增胜之法。恃此自高名增上慢。
问。与邪慢何异。
答。真谛三藏云。都未得圣法而恃怙邪法。以起慢名为邪慢。若得小许法如得四禅等谓是究竟名增上慢。
问。何故名为有怀。
答。注经云。若无心而进德者然后会理耳。有怀于增上之道。所以为慢也。有怀者谓心有所怀。则是有所得也。优婆塞我慢者。其人亦是未得谓得。但既是丈夫守志不移故言我慢。注经云。虽知无我而以无我为我亦慢也。此意谓我能解无我故名我慢也。优婆夷不信者。然四众通是不信大乘。就不信中更开三。出家二众则有增上慢故不信。优婆塞既是丈夫。自谓雄干决断守志。我从来已信道理罗汉究竟。今何容改志。故称我慢。次既是女人。更无余义直称不信。注经云。虽信非有之言。而以非有为信。是曰不信。肇公云。言其非有者。明其非是有。非谓是非有。但女子遂执非有故名不信。如是下明众数也。不自见其过者。夫有过而能知过。此谓智人也。今有封言之过而不自知。谓愚人也。于戒有缺漏者。上明无小乘究竟解而谓有解。今一句明无小乘究竟行而谓有究竟行。又上未得小乘究竟果而谓已得究竟果。又不受大。以不能防此二恶故名于戒有缺漏。以破此戒故名为缺。而信心漏出故称为漏。又戒是堤塘。防遮烦恼之水。戒既缺漏烦恼便出也。护惜其瑕疵者。此为释疑故来。疑云既无行解又不自见其过。佛大慈心何不示之而令其离席。是故释云。不自见过护惜瑕疵不可化也。玉内之病为瑕。喻意地无解谓有解。玉外病为疵。喻身口无行谓有行。又过去罪根深重为瑕。现在有增上慢如疵也。又内心执小不舍为瑕。外闻说大不受为疵。覆短为护。吝非为惜也。众中之糟糠者。此文释疑故来。此五千人入佛法中何所得耶。是故释云。五千人失中道真味但得断常之糟耳。三乘之名如米外之糠。一乘之理如糠内之米。但得三乘之名不知三乘之义故云糠也。又净众堪用譬同酒米。罪人不堪用喻如糟糠也。佛威德故去者。注经云。风起则尘沙自飞。日出则黑白自别。此谓非遣而为遣也。斯人鲜福德者。上长行明有罪根。今颂显其无福也。前偈明其执小故去。今辨其不堪受大乘。此众无枝叶者第二颂净众也。舍利弗善听下第二颂上正说。上有四门。初一乘真实门。次三乘方便门。三得失门。四劝信门。今偈颂转势说法亦有四门。初颂一乘真实门。二颂三乘方便门。三明赞叹门。四明劝信门。所以有此四门者。初明一乘真实。次明三乘方便。此二明一化始终故。第三赞叹。以赞叹竟劝物信受。初一乘真实门有三。一释迦自说门。二引证门。三顺同门。今颂此三则为三段也。上长行释迦自说门有三。一称叹门二不虚门三显教意门。今偈转势颂之亦开三门。一显教意门二释疑门三劝信门。初正明说教。大意明为归一乘。二明时众疑。若但为归一乘者。何故不前说于一而前说三耶。为释此疑明前三后一所以。故次辨释疑门。教意既彰前后又显。故第三劝信。初门又二。一明说昔教意。则颂上长行随宜所说意趣难解。二明今教意。颂上长行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就初门又二。第一明昔说小乘教意。二明昔说大乘教意。初门有二。第一明昔说小乘教。即颂上长行随宜所说意趣难解。次颂昔说教所表意。即颂上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初门又二。第一叙昔说人天教。第二叙昔说二乘教。初中有三门。第一偈颂叹佛权智有巧说之功。第二偈颂叹佛智内照根性。佛悉知是已下第三有四偈正明佛说教。所以昔教但有此三门者。初叹佛权智谓良医也。次知根性谓识病也。后说教授药也。初偈云诸佛所得法谓实智也。无量方便力谓权智也。次内具此二外能为物说法也。第二偈上三句知现在性欲。下一句明照过去业因。以现欲由于往业故次颂之。次四偈为二。初一偈总明赴缘说教教称于缘。次三偈别明教门。前总后别。为解义故。别明说教中初一行半明九部经谓教法也。次一行半明涅槃果法也。小乘法中说九部之教。令得涅槃之果。则是次第。又九部通于四乘。果法但明二乘教也。昔说虽多不出斯二。又九部谓人天教。次说涅槃谓二乘教。然经论不同凡有四句。一大小俱广。大乘具足十二。小乘随分十二。所以但明十二者。以十二是一数之圆。又治众生十二缘病故也。二大小俱略。同明九部。所以但明九部者。亦是一数之圆。又为九道众生故说九部。小乘约法浅故除三。以小乘法浅狭故无方广。授佛记非小乘之宗。又小乘人无补佛处义故除授记。小乘法浅有人能问故除无问自说。又大士能为众生作不请之友故有无问自说。小乘不能济物要待请方说故无无问自说。大乘约人根利故除三。大乘人根利直说则解。不须因缘及以譬喻。亦不假论义。故略以此三部也。第三句小广而大略。如地持论说。菩萨藏名方广经。声闻藏谓十一部。此意明大乘十二。为明方广之理。从所诠之理为名故十二部悉名方广。小乘十二部不为明方广之理。故存其十一部名。没方广之称也。第四句大广小略。显大乘是满字故具足十二部小乘是半字故唯有九部。则如今文说。正是法华宗也。十二部通以言教为体。故涅槃经明知法知义。知法者知十二部经法。故知是教也。次开为二者。虽有十二部不出长行与偈也。亦得开三。修多罗.祇夜.伽陀。此三就教制名。则以教为此三部体。余之九部从别事受名亦不离此三也。修多罗者。成论及智度论明直说语言为修多罗。谓别相修多罗也。涅槃经从如是至奉行。谓通相修多罗也。三藏中修多罗竖长横狭。竖长故摄于十二。横狭故但一藏也。十二部中修多罗横阔竖短。不摄十一故竖短。摄三藏故为横阔也。伽陀者第二部。谓不等偈也。
问。诸经论列十二部第二云祇夜。今何故乃明伽陀。
答。欲明佛说法无定故改于常规。以昔说九部为明小。今明九部乃为通大。欲显不定之义故乱说也。又今合此九部为五双。初长行与偈一双。诸佛或为众生直说修多罗。或命初则偈说故名伽陀。以经并标或字。则知修多罗未必在前伽陀不必在后。本事本生此第二自他一双。本事说他过去世事。如药王本事品等。说自过去世事为本生。未曾有因缘。此明善恶事一双。未曾有谓善事。如青牛行钵白狗听经大地震动诸天身量。因缘谓起罪本末事。而说名因缘经。譬喻祇夜法喻一双。具足应云路伽祇夜伽陀祇夜。上存别略通。今存通略别。优婆提舍称为论义。则是能论。上八部四双名为所论。谓能论所论一双也。
问。大小俱称方广有何异耶。
答。大是具足方广。小是随分方广。又大乘理正曰方。义富称广。文诠方广之理名为方广经。小乘语正曰方。文多称广也。钝根乐小法下一行半明小乘果法。又前明九部谓人天教。今明二乘教。人天虽异不出九部。二乘虽异同求涅槃。故人天教中前舒人天机次明九部教。今亦前叙二乘机次明叙二乘教。
问。既云乐小法。何故复言贪著于生死。
答。现在机缘乐于小法。过去久远贪着生死。又约机乐于小法。据情则贪着生死也。又乐小法则是贪于生死。以小涅槃则是大乘生死故。为是说涅槃第二明小乘教也。我设是方便下。上明昔二种教。今明二种教意。前逐近明说小乘教意。明昔说涅槃法者意令得入佛慧故也。决定说大乘者。昔日言说于小意在于大。教不称意不名决定。今言意俱显称为决定。又大品等经显教菩萨密化二乘。于菩萨是决定。于二乘未得决定。今显教菩萨显教二乘故名决定。又大乘是决定法。如涅槃经师子吼者名决定说。谓诸众生悉有佛性。今亦决定说于众生悉有…
《法华义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