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故或说见不见等四句。故论云。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非我非无我。亦应云诸佛或说见或说于不见诸法实相中非见非不见。贫穷无福慧下第二别明见有无。初明见无谓无福无慧也。然虽行有所得福慧。望道言之。终是无福慧耳。故大品云有所得者无道无果。入生死险道下此明见有也。上见无福无慧有二种无。今见苦果苦因二种有也。初明见苦果。亦乘上文以无福慧资粮故入生死险道致令众生苦果相续也。深著于五欲者此明见苦因也。又前入生死险道行苦因得苦果。今于苦果上更造苦因。苦因有二。初爱次见。深著于五欲者正是爱也。三界烦恼通名为欲。以染着性。故成论云罗汉断三界欲也。言深著者。以有所得见五欲决定有实。然后着之。所以为深也。如牦牛爱尾者。牦牛以痴故爱尾。众生以痴故起爱。又由爱尾故为人所得而遂害之。故爱尾是害身之具。众生爱五欲故备受众苦。故龙树传云。欲为祸本。众恶之原。败德危身皆由此起。吾若得脱誓当出家也。以贪爱自蔽者。上明由痴起爱。今明爱功用也。爱有二力。一感生死苦。二迷境障智。前明入生死险道。谓感生死苦。今明迷境障智。以爱覆心所以障慧。盲瞑无所见。谓迷境也。不求大势佛者。深着五欲谓病人也。大势佛者佛有大势力能断众生爱病。谓良医也。断苦法者谓平等大慧则良药也。众生以爱覆心盲无所见。不知贪爱是病。又不识佛为良医法为妙药也。深入诸邪, 见下第二明见因。以苦欲舍苦者。如诸外道计三界苦为涅槃。檀提婆罗门指腹为涅槃。则计欲界苦为涅槃。阿罗罗外道计无想为涅槃。即计色界苦以为舍苦。郁头监弗计非想为涅槃。则以无色苦而欲舍生死苦也。即是释上邪见义也。此是通邪见。于五见内非乐净见乐净。是独头见取也。
问。计生死为涅槃。为迷生死为迷涅槃耶。
答。正迷生死为涅槃。如迷机为人。为是众生故下第三明起悲也。远悲者。愍其无福慧二善有苦因果两恶。近悲者。悲诸外道计非道为道道为非道也。我始坐道场下。第二以众生有五浊故初成道时一乘化不得也。上既大悲内充。今明方便外救。但圣人虽能救物不能受。就文亦三。第一明不得说一乘。第二诸天劝请。第三违请。初文又三。半行明思惟处。次半行明思惟时。后一行半正明思惟事也。我始坐道场者。摩竭提界寂灭道场初成正觉也。观树亦经行者。有人言。因名以表意。树者欲树立众生于大乘善根也。行者欲表如来必行树立之事也。有人言。如来在此树下成道。念于树恩故观树也。行者向为取道故坐。今得道竟是故经行。即欲行善利物报树恩也。解云此解出经。有人言。此是随从世法。即世界悉檀也。世人思惟凡有二种。一观物思惟。二经行思惟。今随从世法亦作此二。注经云。树以静为体。行以动为相。欲发思惟之兆决语默之机也。于三七日中者第二明思惟时也。弥沙塞律云三昧七日。此与十地论同。
彼论问云。本为利物成道。何故七日思惟不说。
答。云显示自受大法乐故。显已法乐为令众生于如来所增长爱敬心故。复舍如是妙乐悲愍众生为说法故。此则初七日不说第二七日方始说法。此经明过三七日方说。律中及萨婆多传过六七四十二日方说。十二由经成道竟第二年方度五人。则一年不说。智度论云五十七日不说法。或可则是五十七日。或是五十个七日。计近一年。与十二由经相应。适缘见闻。不须会也。萨婆多论云。何故六七四十二日不说。一者梵天未来请故。又陈如等善根未熟故。又前自安身然后始说故。又令众生生尊重故。今明如来久知应说不说。但为示法深妙众生钝根随从世法故。示三思而后说耳。七是一数之穷。三思是俗之常法。故有三七之言也。
问。七日云何是一数之穷。
答。内外之法七日改异。胎内七日则变。揣食之身七日不食便死故也。思惟如是事下第三明思惟事。有人言。初七日思惟佛智微妙。二七日思惟众生钝根。三七日思惟不可以妙慧授钝根也。有人言。初七日欲法说一乘无机即止。二七日思惟欲譬说一乘无机即止。三七日欲宿世因缘说一乘无机即止。以觅下中上三机悟一乘不得故三七日也。又云初七日以劝门说大乘不得。二七日诫门说大乘不得。三七日诫劝合说不得也。今明如上辨。随从世法故有三七之言。我所得智慧者。今文直出所思惟之三事。一佛慧微妙。二众生钝根。三不可以妙慧授钝根。佛慧微妙者。非愚非智绝观绝缘故称微妙也。众生诸根钝者明慧根钝也。着乐痴所盲者。非直钝根。复有二失。一者着乐所谓爱也。二愚痴谓无明也。毗婆沙云。譬如人缚其手足以物覆眼安蕀林中不能得出。众生为爱所缚无明所覆故不能出生死稠林。如斯之等类下第三不可以妙慧授钝根也。尔时诸梵王下第二诸天请说。就文亦三。初一行半明能请之人。次一句明请之仪则。后一句正明请。智度论云。诸天仪法不同。净居天劝令出家。四天王奉钵。梵王请转*轮。
问。佛为众生故出世自应说法。何事待请耶。
答。论云佛虽不须请而令请者获福。七卷金光明云。请佛转*轮能灭谤十二部经罪。又先请后说诸佛法尔。又不请而说则外道讥呵。又外道多事梵天。梵天既请则外道心伏。又若不请而说则应答十四难。以待请方说故不答也。
问。何故诸天请不明人请耶。
答。天胜人故明天请。又人不能请。天有智慧知佛成道故明天请。又佛山林独处成道。此中无人故人不请也。
问。大通智胜佛何故十六王子先请后方梵王请。今何故但明天请不明王子请耶。
答。注法华云。前佛出好世绍父业浓。今释迦佛出恶世子绍义薄也。我即自思惟下第三明违请息化。就文亦三。第一明假设欲说一乘。第二明无益有损。三明息化。
问。上思惟与今思惟何异。
答。上明不可以妙慧授钝根。今思惟假设受梵王请强说一乘者则有损无益也。众生没在苦下第二明无益有损。我宁不说法下第三明违请息化。初以本垂迹说于一乘为欲利物。今说一乘则无益有损。故舍应归真名入涅槃。则无所损也。寻念过去佛下大段第三明初成道时众生既不堪受一乘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问。佛为自说三乘。待请说耶。
答。依智度论云。梵王初请说法。如来云佛法甚深众生钝根违请不说。次梵王陈众生有上中下根重请说法。佛受其重请故说三乘。就文亦三。第一明照众生根性。二正说三乘教。三禀教得益。则生后三车化子得譬也。初文有三。第一明顺同过去诸佛故说三乘。第二受现在十方诸佛劝故说三乘。第三受劝即随顺五浊众生故说三乘。前二上同诸佛。后一下顺众生。即是三因缘故说三乘也。若取酬梵王请则有四缘也。初偈为二。上半思惟古佛。下半明释迦顺同古佛道法一乘化众生不得故于一乘说三。释迦信而好古宜顺同之。作是思惟时下第二十方诸佛劝说三乘也。就文为二。第一称叹。第二奖劝。初文为三。半行明十方诸佛现身。所以现身者。释迦于一说三合理称机。则数感诸佛应现身。次半行安慰赞叹。安慰者。隐其实德以贫所乐法度众生。此是忍苦之事。今随从世法故须安慰。次称叹者。设三乘方便合理称机。斯可叹也。次一行正出叹辞。事如文也。我等亦皆得下第二明诸佛自叙。则是奖劝。就文为三。第一明现在诸佛上同过去佛方便说三。第二偈明现在诸佛下顺根性是故说三。第三半行明说三之意。舍利弗当知下第三明释迦欢喜受劝。就文为二。初一偈明欢喜酬上诸佛称叹。次偈明受劝酬上诸佛奖劝也。南无者归命也救我也。归命者以命归投十方诸佛也。诸佛奖劝说于三乘。则延众生慧命。便是延释迦命。是故释迦以命归投诸佛。诸佛劝说三乘。既是救济众生。即是救济释迦。故称救我也。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下第三顺五浊众生故说三也。我即自思惟者。二章经始末有四思惟。不说一乘有二思惟。如前释之。说于三乘亦二思惟。所以有二思惟者。随顺世法再思方决也。又初思惟同古佛行。次思惟顺今佛。又初思惟上同诸佛。后思惟下顺根性。而言浊恶世者。虽有十方佛劝。若出好世亦不说三。今自省释迦。出于恶世故宜受劝说三也。思惟是事已下第二正说小乘。文有七句。前明欲说三乘时。谓再思已决宜应说三。即趣波罗捺第二明说三乘处。波罗捺此云鹿林。昔在王以林施鹿故云鹿林。毗婆沙云仙人园。昔有仙人在此处住。因以为名。又翻为绕河城。城有水绕。今谓波罗捺是其通处。鹿林是其别处。迦毗罗国正是天竺之中央。诸国皆在四方也。波罗捺在迦毗罗之西相去九百六十里。佛转*轮处在波罗捺之北相去二十里。树名香净。
问。何故住此处初说法耶。
答。众生待时待处以得悟故圣人化之耳。处无定也。今明有二因缘故住彼处。一者毗婆沙云有五处定。谓生处.出家处.成道处.说法处.灭度处。三世诸佛常于此处说法故云处定。
问。何以知处定。
答。佛未出世有转轮王。将兵众欲从此道过。而兵众即住不行。空中云此是古佛说法处王须避之。故知处定。二者五人退不还国。畏净饭王诛之。进不给侍太子。谓佛无道。故顿止鹿林。毗婆沙云三人计苦行得道。二人计受乐得道。二人见佛苦行。便谓佛无道故往鹿园。三人二年供养佛。后见佛食乳麋。复谓佛受乐故无道。亦舍佛往鹿园。佛受请竟则自念云。甘露门开谁应先闻。自念阿罗罗郁头蓝弗聪明利根应前得道。诸天报云。一仙命终已七日。一仙昨夜命终。佛复念云谁应得闻。则知前五人应次受道。故往彼化之也。诸法寂灭相下第三句将辨三乘之权故。前明方便之本。方便之本即是佛所得法。故非观非缘不三不一。名不可以言宣也。以方便力故下第四句明从实起权。非三非一权说三也。为五比丘说者第五句明所为人也。言五人者。一陈如二十力迦叶三頞鞞四跋提五摩男拘利。言比丘者。说法竟方有比丘。五人据其初比丘语其后。
问。何故前为五人说法耶。
答。经出不同。一云迦叶佛时有同学九人。四人利根…
《法华义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