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义疏▪P51

  ..续本文上一页葵香也)眷属果中前从劣至胜故菩萨在后。次从胜至劣故菩萨在前。今示菩萨行于中道故在中间。又人天形心俱劣故在初。菩萨心胜形无定方故在第二。声闻心形俱胜故在第三也。初五偈颂行因。于意乐国下颂得果。一句颂国土果。三句颂化主。半行颂寿命。半行颂说法果也。二行颂眷属。一行颂住持。我诸弟子下第二段一行半总授五百人记。我及汝等下大段第二一偈许说宿世等因缘也。

  化城喻品第七

  今以三门释之。一来意门二释名门三决疑门。来意门者。乘权乘实凡有三周之说。一法说门二譬说门。此二已竟。今是第三亦法亦譬门。化城之前名为法说。化城已去称为譬说。上中二根各禀一说。下根之人须具陈法譬也。化城之前明法说者。谓说过去世结缘之始。化城已去明譬说者。由过去结缘现在更复相值故重为说化城之譬。具序二世始终钝根方乃领解故有此品来也。二者为释疑故来。疑者云声闻之人禀法华经即能解悟现在得记未来成佛。若尔何用菩萨历劫修行。为释此疑故明。三根声闻久劫已来曾发大心修菩萨行。但中途忘失暂证小果。今闻大乘还得本悟故现在得记未来成佛。为释此疑故说今品。故上二周领解即是得悟之果。今一品明得领解之因。故虽有三周不出因果二义也。三者譬喻品云为诸声闻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但声闻有二种。一者本乘声闻二者退大证小声闻。为二种人明二种说。为本乘声闻直说现在法门。谓现在有三乘根性。在三界火宅之中。权说三车引令得出。既得出宅更以种种方便调伏其心令小志渐移大根稍熟。然后为说佛慧令初起信心。上法譬二周多明斯意。谓化本乘声闻也。二者为退大证小声闻说过去世法凡有三时。一者初学大乘时。二退大取小时。三舍小悟大时。现在说化城譬亦有三时。一者初说大乘时。二者中途说小时。三后还说大时。如此之说多为退大证小声闻人也。故声闻不出二种。三周唯此两门。此皆大判为言。二门互通前后也。依法华论意者。论云实无而谓有增上慢人。以有世间三昧三摩跋提对治此故说化城喻。论明凡夫人得世间禅定计非想无想为涅槃。故今明声闻涅槃尚如化何况凡夫是实也。欲令声闻人舍小涅槃得大涅槃故说化城喻也。第二释名门者。竺法护所翻名往古品。此从初为名。罗什师所译称化城喻。即从后文受称。但二名各有一义。题往古者得显过去结缘之始。标化城明现在破执之终也。但往古意通漫破执义奢。化城语别斥病切要。以其无而忽有故称为化。防非却敌称之曰城。晓喻下根明昔果非真则是开方便门。进至宝所谓显真实义。直制此名具得开权显实故执断疑亡。故云化城喻品也。第三决疑门者。

  问。三车二使一城并皆是权。此有何异。

  答。本有三乘根性故说三车。二乘人领解知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故称二使。二乘虽异同断见思烦恼同得无为涅槃故名一城也。

  问。三车与三使何异。

  答。长者遣傍人唤子不得。更遣二使唤子便得。故一使是真实二使为方便。此义同长者衣裓机案化子不得三车救子得。衣裓机案是真实三车是方便。

  问。三车中大车为是实为是方便也。

  答。具有二义。若道理无二唯有一者。则二是方便一是真实。是故前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后又云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也。

  问。若尔既一使化不得二使化便得。亦应一大车引不得二车引便得。

  答。亦例。但譬喻品意宅内本三十子。不可但以一乘化之。故衣裓等救不得。为说三车便得。今二使正为二乘作譬。故一使唤不得二使唤便得也。二者云一乘是真实三乘是方便者。而以方便密遣二人故二乘是方便。脱珍御服着弊垢衣以是方便得近其子。此之佛乘亦是方便。所以然者。无有从凡夫身于道树下始得成圣。为二乘故方便示现也。

  问。二车一城俱方便。何故城一而车二。

  答。通而为论得互相类。既得称为一城。亦得称为一车。故声闻缘觉同名小乘。约智优劣既分二车。亦得就人不同开二涅槃。故下文云为止息故说二涅槃。涅槃经云世若无佛非无二乘得二涅槃。又言舍利弗等以小涅槃而般涅槃。缘觉之人以中涅槃而般涅槃。而今车二城一者。欲就根性利钝故明智有优劣。所以开为二车。俱出三界同止息义。故合为一城。大宗而言。欲显二乘异义故分为两车。二乘复有同义故合为一城。

  问。二乘有几义异几义同。

  答。异义乃多略明十一种异。一者根有利钝异。二者修因短长异。声闻极疾三世。极迟六十劫。缘觉极疾四世。极迟百劫。三者时异。声闻与佛同世。缘觉与佛异世。四者有悲无悲异。如智度论。三兽被围。声闻如鹿。但免自身。是故无悲。缘觉如羊。虽得出围回顾念子。则有少悲。五者福德厚薄异。缘觉身必有相好。但或具足不具足。声闻身或有相好或无相好。六者有印字无印字异。缘觉手中有十二因缘印字。声闻手中无四谛印字。七者现通说法异。声闻多为人说法。缘觉多为人现通。假令说法唯说一偈。八者利益浅深异。声闻说法能令人得七贤七圣。缘觉说法不能令人得燸法顶法乃至罗汉。所以然者。声闻与佛同世。众生福德利根故闻说教法得成圣果。缘觉出无佛世。众生薄福钝根虽闻说法不能深悟亦不堪多说也。九者境界异。声闻天眼依智度及杂心以二千世界为境界。缘觉天眼以三千世界为境界。十者出处异。声闻出于人世。缘觉隐处山林。十一者渐顿异。声闻渐得四果。缘觉顿证一果也。所言同者略明七种。一者断惑同。谓同断见思二惑。二者出义同。同出三界。三者智同。依大品同得一切智。依小乘同得尽无生。四涅槃同。同得余无余二涅槃。五见同。同见四谛理。六同知过去未来八万劫事。七同名一小乘。

  问。曰诸子出门何故不见三车, 中路见于化城也。

  答。据譬而言。子在宅内车在门外。就说*轮作譬。父虚指门外明有三车。诸子出门不见有三。此就今教为譬。欲显道理无三。为成等赐大车义。故寄诸子出门不见有三就父索三以显无三。城就神通轮为譬。城在迥道无物隔之。同侣诸子举目便见。此就昔教为言。明众人欲退故令其见城而入城也。若以城例车。昔既见城而入城。昔亦见车而乘车。车是涅槃。昔已证涅槃。如身子云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若以车例城。今出门既不见车。今中道亦不见城。但如来转势说法。约今昔不同故城车有见不见异。又不见车显理无三明实智义。见有城显方便有三明权智义。又城车异者。车多据有为智德。取其运动为喻。城多据无为涅槃。取其静一以立譬也。宿世因缘说凡有三品。例前二周皆应有四。一正说二领解三述成四授记。今明虽有三品宜分为二。初品正说后两品明授记。其中并明领解。不可别开。所以但明二者。诸佛说法有略有广。前为利人是故广说。后为钝人故所以略明。

  问。初二周何故前领解后方授记。今宿世因缘说何故前授记后方领解。

  答。旧释云欲表下根人取悟为难。今虽为说尚未明了。更须授记解心始决方述领解也。

  问。何以知然。

  答。前云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中根尚须待记解心始明。岂况下根人也。今谓此释小成难解。若中根待记解心始决。亦应待记方述领解。今更以一义释之。下根人闻说宿世因缘及化城之譬即为领解。是故如来便为授记。得记已后方述其领解。盖欲辨教门不同故三周得记领解前后为异耳。此品大意正欲明过去世作十六沙弥为汝说大乘经。但中途忘大是故取小。今还欲令汝舍小悟大故说法华。但此义不可直明。必须具陈宿世缘由之事。宜开二别。初一长行一偈略述过去结缘时节长远。次一长行一偈广明过去世结缘之事。就前又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为五。第一明结缘时节。尔时有佛下明结缘之佛。其国名好成下明结缘之处。劫名大相下明结缘劫名字。诸比丘下第五明结缘时节久远。所以明时节久远者。欲示诸声闻薄福钝根昔本学大乘经尔所时乃至于今由住小果一何可伤。二欲明生死长远令诸众生深起怖畏坚固道心令不退转。三欲叹如来能知久远犹如今日令二乘人自鄙浅劣欣乐佛智。四者欲示法华是古佛道法小乘闻说不应惊疑。就此文内又开五句。一者法说。譬如下第二举譬以问比丘。不也世尊下第三比丘奉答。诸比丘下第四正明过去长远。我以如来知见下第五称叹佛智。地持论明佛有三智。初第一义清净智谓断惑空智也。二一切智知有法也。略知四法。一者知一切时谓三世也。二知一切界谓世界及众生界。三知一切事谓有为无为事也。四知一切种谓世出世因果种别也。三无碍智亦是有智也。于上四法欲知则知而无有碍。今云如来知见者即是后二智也。又亦具三智。所以知然。叹佛观于久远犹若今日。此近远不二。故华严云。一念无量劫。无量劫一念。无来无积聚而现诸劫事也。偈文但颂三事。半行颂第一时节。半行颂第二化主。余六行颂第五过去久远。上长行有五。今但颂三。初二行颂第二举譬问诸比丘。次两行颂第四明过去长远。次两行颂第五叹佛智也。佛告诸比丘下第二一长行一偈颂广明过去结缘之事。就文亦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又二。第一明过去结缘之始。第二明现在复相值更为说法。此二是过现始终也。就初又二。第一明结缘之由。第二正明结缘。二文各二。结缘之由二者。一结缘远缘由。二结缘近缘由。正结缘中亦二者。初明一世结缘。二辨世世相值。结缘远缘由中开之为四。一明大通智胜成佛。第二十六王子请转*轮。第三成佛竟现瑞相。第四十方梵天云集供养劝请。四段次第者。初缘熟故成道。以成道故近众云集请说法。近众虽来远众未集故现瑞召之。有缘同见故远众皆集供养劝请。虽有四章不出二事。第一第三明能化事。第二第四辨所化事。就此四章各开三别。合十二章经。初门三者。第一明十劫坐道场未成正觉。第二诸天供养。第三过十劫乃成佛也。初文明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者凡有三义。一者成上过去长远。佛寿已如此之长。况灭度后经尔所劫也。二者将明十劫…

《法华义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维摩经义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