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义疏▪P52

  ..续本文上一页坐道场及后入定八万四千劫。故前须明佛寿长远也。三者三周说法明乘权乘实将竟。欲远开寿量之义故明古佛寿远也。使后开释迦寿远不生惊疑。

  问。何故十劫坐道场。

  答。适缘不同。如释迦六年苦行弥勒即出家日成道也。而言十劫不成佛者。此欲待物缘熟在于十劫故此时方成也又有二益。未成道令其供养生物福也。成道竟受请说法生物慧也。

  问。菩提难得易得有何义耶。

  答。如大品数处明之。一者约有方便无方便明其难易。无方便故为难。有方便故为易。难易出两缘耳。菩提实无难易。又世谛门明菩提难得。第一义门菩提易得。又为轻贱佛道众生故言菩提难得。为怖畏生死长远众生故言菩提易得也。

  问。云何名道场。

  答。道场有二种。一者法身道场二者应身道场。法身道场者。道谓三菩提果道也场谓万行也。如净名经说由万行故能成三菩提道。是故因行为果道之场也。应身道场者。摩竭提界元吉树下起道之处为道场也。

  问。若言因行为道场。何为净名经云一切智等为道场耶。

  答。道场具通因果。一者即因能起道名为道场。如前说之。二者即果亦是道场。无上虚通故称为道。即此妙道圣所履践故称为场。今以四句释之。一者道而非场谓无上果道也。二者场而非道谓菩提树下起道之处也。三者亦道亦场即如前说谓果道场也。四者非场非道泯上三门归于寂灭言忘虑绝也。时诸梵天王下第二明诸天供养也。诸比丘下第三明过十劫大通智胜成佛。但成佛有二种。一法身成佛。如从初发心至等觉地后转成妙觉地佛。此是变易生死将倾故于三界外法身成佛也。依摄大乘论三界外有四种生死。三地以还名方便生死。四地至七地名因缘生死。八地至十地名有有生死。金刚心一刹那名无有生死。佛性论云。三地是世间地宜名世谛。亦是福德。福德望智慧则福德是缘义名方便生死。四地至七地名出世间地亦名真谛。称为智慧。智慧是因名因缘生死。论举喻云。方便生死如无明生行。因缘生死如行生识。故知无明为方便而行正是因也。有有生死者有生亦有死也。无有生死者但有一刹那生后则转成法身。法身成佛正是离无有生死。应身成佛者凡有二种。一者依大乘。十地行满坐于道场。或有三界外净土中成佛。或三界内净秽土中成佛。二者小乘成佛定在三界内。俱舍论有二种释。一云佛于菩提树下坐作不净观乃至次第证尽无生智始出观名为成佛。二云于道树下从四善根次第入见修道三十四心成佛。大小乘成佛异者。小乘从凡转成圣。大乘从圣至圣。

  问。依小乘而说。佛是大利根人。无有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义。上云何佛法不现前耶。

  答。今就大乘方便住待缘三昧故言佛法不现前耳。若就小乘释迦六年苦行亦得称为佛法不现前也。

  问。六年苦行是坐道场以不。

  答。非也。六年苦行竟受乳糜已后始取草坐于道场方成佛也。其佛未出家时下第二明十六王子请转*轮亦开三别。一与眷属至于佛所。二到已恭敬赞叹。三正请说法。

  问。何故初列十六王子不前标其祖转轮圣王耶。

  答。凡有二义。一者十六王子有请转大小二乘*轮之功故前列之。二者十六王子又能覆讲。今正明与王子结缘故初列也。名曰智积者。平等大智皆已积聚。故能请转二轮及覆述妙法华经也。皆舍所珍者。至佛所意必欲出家。故舍小乐而求大乐也。诸母涕泣而随送之者。爱情未断是故涕泣。道缘已会故而随送之。到已头面礼足下第二次明敬叹。前长行身业恭敬。次偈颂口业称叹。自有叹而不敬敬而不叹亦敬亦叹非敬非叹。今具二也。偈文为四。初一行半叹佛成道。次两行叹坐道场。次四偈明自庆。后半偈结叹。尔时十六王子下第三请转*轮。前长行次偈。偈文为三。初二行半正请说法。次一行半叹佛知机释堪请之德。后半行正结请。而言百福者。一善有五品心。谓下.中.上.上中.上上。十善合五十。始有五十心终有五十故名百福也。佛告诸比丘下第三明成道已后现于瑞相。所以现瑞者。为欲广集有缘令受道法。又十劫坐道场谓圣默然意业利物。今辨放光谓身业利物。后受请说法谓口业利物。又成道已后具三业利益。放光为身业。动地为意业。说法为口业。就文又三。初动地。二放光。又其国界下第三明二瑞所至。所以放光者。表智炬将晖故身光前曜。二者欲灭众生障碍。三欲召集有缘令知佛出世。所以动地者。后偈颂释云。为觉悟群生灵动于一切。令众生知有佛出世也。别明二瑞所至者。前二章为利益余众。今的召集梵王也。尔时东方下第四明十方梵天云集请转*轮。所以但明梵王请者。上明十六王子为近众请。今列十方梵王明远众请。略举近远。其中间例可知之。故后文云诸梵来时见十六王子请及八部恭敬。故知略举近远例中间也。又十六王子明人请。今辨天请。以天人是受道器故。又十六王子明内眷属请。今明外眷属请。就文亦三第一明三方梵王来请。第二例于六方。第三别明上方梵天来请。三方请即三段。一一方例有六章。第一睹瑞生疑。第二诸梵谋议。第三寻光至佛所。第四三业供养。第五请转*轮。第六如来默许。是时诸梵天王下第二文也。尔时五百下第三文也。真谛三藏云衣裓是衣箱也。今谓衣前衿也。即时诸梵王下第四三业供养。前长行明财供次说偈明法供。又前是身业供养。后是口业供养。又前是供养后是称叹。长行为二。初辨恭敬。即以天华下明供养。初以华供养表欲行因也。次奉宫殿表欲求果也。华供养中前供养佛谓正果也。次供养菩提树谓依果也。又前表人尊后明处重。奉宫殿者。舍形之所栖欲求神之所宅。偈文为三。初两行称叹佛德。次一行自序来意。后一行请受供养也。尔时诸梵天王下第五请转*轮。前供养以祈福。今请说以求慧。又前叹佛之福田。今叹佛为施主。又前是自行今请法是化他。尔时大通智胜下第六默许。

  问。涅槃时亦默而不许受供养。今亦默然。何以知受请耶。

  答。有人言佛颜有舒敛故知受不受。有人言身光上下表之故有受不受。有人言初成道时佛有唱号。默然者便是受请。涅槃时默然者便不受请。余二方如文。西南方乃至下方第二段例余六方。上方梵王说偈称叹中十行半偈开为二。初八行半叹佛。次两行请受供养。初叹后请者。初叹明佛有胜德。故后请受供养。就初叹中初两偈叹佛慈悲德。前偈叹大悲次偈叹大慈。于昔无量劫下有六行半第二叹佛难值。初四行半明昔不值佛。次两行自庆今得值佛。初四行半中为二。初三行半明起爱众生不值佛也。住于邪见法一偈明起见众生不值佛。

  问。东南方诸梵云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次南方梵云过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见。今此文云于昔无量劫空过无有佛。何故三处不同耶。

  答。寻佛应世感见不同者。犹由众生行有厚薄之异故睹接致久近之差。一百三十劫上品人也。一百八十劫中品人也。于昔无量劫下品人也。略举三品不同则略摄感应义。尽失乐及乐想者。对境发爱为乐。心取境故为乐想。又释乐谓乐具。想即乐受。生死无有实乐故称为乐想。尔行大通智胜下第二明近缘由。以去覆讲事近名近缘由。亦开为四。初受请说小乘*轮。第二十六王子请转大乘*轮。第三受请说法。第四说经竟入定。前一明说小。后三辨说大。就此四章各开三段亦合十二章经。初章三者第一明受请。第二明一会说法。第三多会说法。初文前列十方梵天后明十六王子者。前文从近至远故自人及天。今从天及人自远至近。又遂文势便接上天众故前列天后列人也。即时三转下第二正明说法。就文为二。初明说法二时众悟道。就初又二。前说四谛次说十二缘。就说四谛为三。初表三转十二行。次明余人不能转。后正明三转。言三转者。一示转谓是苦是集是灭是道。二劝转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三证转苦我已知集我已断灭我已证道我已修。引佛为证转。复有一谛三转。谓是苦苦应知苦我已知。余三亦尔。十二行者。若用教为法转说此十二种教生众生解。解行于境故称为行。又佛如行而说而众生如说而行故云十二行。若以解为*轮体一转生四行。谓眼智明觉。眼谓法忍。智谓法智。明谓比忍。觉谓比智。一转生四行故云十二也。

  问。一转既生四行则生四法忍四法智四比忍四比智。生行已足。后二转更何所明。

  答。成论师云。初转生闻慧。次转生思慧。后转生修慧。依婆沙宗为三根人故有三转。初转上根即悟生于四行。乃至三转下根人悟亦生四行。今三根合论故有十二行。若广开之便有四十八*轮。初转四行谓见道十六心。余二转各为十六合四十八也。又初转生未知欲知根。次转生知根。后转生知已根。又初转生见道。次转生修道。后转生无学道。依释迦趣鹿苑说法。天人但证初果。宜用前约三根人释之。若依大通智胜说法。皆悟罗汉。宜用三根三道二义释之。

  问。依毗昙宗用何为*轮体。

  答。杂心云。牟尼说见道疾故名*轮。谓见谛解起具戒定慧。以三种戒为轮毂。三种慧为轮辐。二种定为轮辋。三种戒谓正语正业正命。三种慧谓正见正思惟正精进。二种定谓正定正念也。所言轮者谓轮转义。观欲界苦次观上界苦。次乃至观欲界道次观上界道。以三界四谛上下轮转故名为轮。断见谛惑为轮用。照四谛境为轮行四方也。

  问。毗昙见道但有十五心。云何具十二行。

  答。道比智是忍家流类。印证见谛惑无。然非见道摄也。成实见道唯一空行。亦无十二行。故数论二家释十二行于文为难解也。别有经说十二因缘为十二行。若尔三转目四谛十二行约十二因缘两事合说也。若沙门下第二明余人不能转。智慧人有二分。出家为沙门。在家为婆罗门。天有二分。欲天主为魔。色天主为梵。及余世间此天人以外称为余也。

  问。三乘人尽得见谛道。何故言佛独能转余不能耶。

  答。二乘人虽能入见谛道成无学。而无一切智。不能善识机缘。不为物情所信。故不能转。又佛能自转能为他转。声闻不能自转故不为他转。缘…

《法华义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维摩经义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