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义疏▪P63

  ..续本文上一页者。上不行颠倒之法。今观实相法也。亦不行者。初明不行不实。次明行实。今实不实一切不行故言亦不行也。不分别者。亦不分别行与不行也。上忍辱等即世谛观。观诸法实相乃至不行不分别。谓第一义谛观。以诸佛说法常依二谛。故菩萨依佛修学亦作二谛观也。次就生法二空释者。从初不行至观实相谓法空。不行不分别谓生空观出。正法华下偈中亦有此意。初不行一切法即法空。亦不分别男女谓众生空。先明法空后辨生空者。一是说门次第。二惑者谓有人能作法空观。故复除其观主。智度论亦有此文。次就三谛释此文者。住忍辱地等谓世谛观。于法无所行而观实相谓真谛观。亦不行不分别谓非真非俗中道观。不行者不行真谛也。不分别者不分别世谛事也。故名非真非俗中道观。此三谛是因缘义以不二言二。二名二谛。二不二为中道也。次就泯境智释者。又复于诸法无所行乃至观诸法实相。明缘尽于观也。所言缘尽观者。一切颠倒邪缘皆尽于正观内也。亦不行不分别者。观尽于缘也。以邪缘既尽。正观亦息。故缘观并忘境智俱寂。后偈中亦有此意。初明生法二空谓尽缘。次偈言不得诸法不知不见即尽观也。故肇师涅槃论云。法无有无之相。圣无有无之智。法无有无之相。故无数于外。圣无有无之智故无心于内。于外无数。于内无心。不知何以目之强称正观也。是名菩萨下第三结行处也。云何名下第二次释近处。就文亦二。初明有近处。次明空近处。亦前是形近处。次是心近处。夫始行者择闲居以静身。然后心定以近理。

  问。行处中亦明空有。与今何异。

  答。前明空有为深。今明空有为浅。故始行者有空有二观可拟地前柔顺忍也。深行者亦有空有二观。登地已上无生忍也。就文又二。一明不应亲近。二明所应亲近。不应亲近凡离十缘。一不近国王谓离憍慢缘。二不近外道谓离邪见缘。始行之人未能邪正等观故不应近也。注经云。未能天地一指万物一马故不应近于外道。路伽耶陀者旧云是恶解义。逆路伽耶陀者是恶论义。注经云。路伽耶陀者如此间礼仪名教儒墨之流也。逆路伽耶陀者如老庄玄书绝仁弃圣之例。又言路伽耶陀翻为世间行。正法华云赞序歌音。逆路伽耶此云逆世间行。正法华云。结偶习俗也。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第三离散乱缘。那罗者此翻为力。注经云。文身幻术等是也。文身者以彩画身使班也。亦不亲近旃陀罗下。第四离恶业缘。旃陀者此云可畏。亦云恶。罗者下姓也。又不亲近求声闻者。第五离小乘缘。始行菩萨大照未圆恐容染小法。故令意形宜隔行止勿共。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者。若有机感即为说法。不为名利无所希求也。又菩萨下。第六离染爱缘。五岁已还名小女。许嫁为处女。又云立志不嫁为处女。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者。第七离无志缘。十诵律五法第一卷云。一生不能男。二半月不能男。三妒不能男。四精不能男。五病不能男。又云。天刑都变半。天者天性不能。刑者被刑者。都者都无根。变者女变为男犹不能也。半者半月能半月不能也。注云。一无根。二二根。三不定根。四有限根。五妒不能男也。不独入他家者。第八离讥嫌缘也。若为女人说法下。第九离能生他爱缘。不乐畜年少弟子。第十离自生染爱缘。

  问。何故不亲近此十缘耶。

  答。始行之人颠倒强观行弱。忽亲近非道之缘者。进无济彼之功退有爱累之失。如少汤投冰反助成结。若得正观现前。随意亲近。如通达非道即是佛道。不见产业之事不入波若观者。又摄大乘论明菩萨有甚深戒。具作十恶五逆等业。则进有济彼之功。退无爱染之失。又菩萨有二门。一世界门。二第一义门。世界悉檀随国土风俗讥嫌。虽是深行不得亲近。二第一义门。不见近与不近四句不行。虽有二门而未曾二适时而动。常好坐禅下。第二明所应亲近。

  问。摄心应在观始。何故在终耶。

  答。由远离诸缘方得摄心耳。所以在后明之。又远离十缘谓菩萨戒。常好坐禅谓菩萨定。后明观空即智慧也。

  复次下第二明空亲近处。就文为二。初作第一义观。次明世谛观。初有十七句。观一切法空者不见有也。如实相者显空观是真实也。又观一切法皆如皆是实相。不颠倒者。不取空相也。不动者不生动念也。不退者一得不失也。不转者不为异缘所动也。如虚空者毕竟清净。不如数论外道所计虚空也。无所有性者本性尔也。一切语言道断者四句不能诠也。不生不出不起者智度论云。缘边毕竟不可得故名不生。因边不可得名不出。果边不可得故名不起。又解不从外来故名不生。不从内出故名不出。不从内外合有故名不起。无名无相者外无名故无名。内无相故无相。又离十相故名无相。实无所有者。实录无所有。又实录无所无。乃至实录无颠倒五句也。无量无边无障无碍者。六情不能量故名无量。又不堕三世名为无量。又言。无空有之量故称无量。边不可得故言无边。又无断常诸边故名无边。即有是空。即空是有。空有不二故云无碍。法性自尔。累不能障故云无障。但以因缘有者。第二明因缘世谛观。前明真谛后明世谛者。示实相为本诸法为末。又上明常好坐禅修摄其心。则从有入空今从空出有。璎珞经云。从有入空名第一义观。从空出有名平等观。因是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观也。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者。上明空有二谛。即是显正义。此句叙缘迷。以不识因缘有故从颠倒生计有常乐。常乐属上句也。有人言。诸法实无所有从颠倒生。是故见有如眼病见空华也。光宅云。以取相因生诸法故云从颠倒生也。有人言。颠倒者即释成上因缘义上云因缘者。如大品明众生颠倒因缘故有六道也(常乐字向下牵之也)偈文为二。第一双标行近二处。第二释行近二处。初一行半谓双标也。常离国王下第二释二门也。长行明行近二处。各有空有二门。今偈转势说法。前合释行近二处有门。次合释行近二处空门。欲以空有合为一类也。释有门中前释次结。就释中但释有近处。不释有行处者凡有二义。一者欲显离十种恶缘通得作行近二处前方便故也。离十种恶缘既得为行近方便。即显前住忍辱地等亦通得与行近为方便也。二者为欲存略故。但举近处之有行耳。

  问。何故长行前明行处。今前明近处。

  答。长行中就说门次第前明行处之深次辨近处之浅。今依修行次第前明近处之浅。后明行处之深也。长行具明十缘。偈文不可分别。但略无第十生自染爱缘。所言三藏者凡有三种。一者小乘三藏。二者大乘自有三藏。如摄大乘论说。三者大小合论三藏。谓声闻藏缘觉藏菩萨藏。有人言华严等为大乘慧藏。决定毗尼经为大乘毗尼藏。地持论等为大乘阿毗昙藏。今谓大乘经中自有三藏。不应引论也。今言小乘三藏者。欲简余二种三藏也。深着五欲求现灭度者。深着五欲谓起爱人。求现灭度谓起见人。见有身心劳累故求速灭。是则名为行处。近处者第二总结。有人言。应结近处。复言及行处者。此是行家亲近。所以言及行处。以此二处者。有人言。唯应言以此一处。而言二处者。行处是第一。亲近处是第二。故言二处耳。今谓不尔。离上十缘通得是行近二处方便。是故名为二处也。又复不行下第二合颂行近二门空义也。就文亦有二。初二行半前颂空行处。次五行半颂空亲近处。初一行颂上不行之言。即辨法空义。上中下法者。有人言。善恶无记三性为三品也。今谓即以三乘为三品也。又人天为下。二乘为中。大乘为上也。有为无为者。为无为两舍也。实不实法者。上来泯昔教。此句泯今教。以三乘为权。一乘为实。今皆不行也。亦不分别是男是女者。半行颂上亦不分别上偈辨法空故今明生空也。不得诸法不知不见者。不得诸法泯境。不知不见泯观。二空义圆境智俱绝明理既周故。后半偈结为行处。一切诸法下第二颂空亲近处。就文为三。初一行半明空亲近处体。颠倒分别下二行明空亲近处前方便观也。观一切法下二偈明从方便观入于正观。三门次第者。前示观体。次令修习。修习既成后明得观也。又初辨得。次明失。后重明得。若有比丘下第二四行半颂安乐。即行果也。就文为三。初一行半标安乐。二行半释安乐。半行结安乐。两行半为二。初一行入定。谓圣默然。次一行半起定明圣说法也。又文殊下第三结初安乐行。又文殊下次明第二安乐行。有人言。第二行以说法为体。即名说法安乐行。然说法是音声性。法入所摄。今不论此正取动口言说之心。是第二行体。有人言。第二行口无四过为体。今明以无憍慢为体。良由内怀憍慢自举陵他。是故说人好恶长短等。欲弘大道宜应离之。又憍慢是痴使。菩萨不应起也。又众生皆有一乘。同有佛性。并当作佛。不应慢之。如戒经云。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亦如常不轻菩萨不轻一切。作此不轻即是弘一乘也。就文为三。一劝住安乐行。二明行体。三辨行果。若口宣说下明行体也。行体为二。初长行次偈。长行为二。前明离过为行体。次明集德为行体。不乐说人及经典过者。若说人过人闻起嗔不受大道。又说人过必是轻慢之心。则自生烦恼。不说经典过者。如来说法浅深随机终归一道。不得执大呵小执小呵大。如百喻经说。有二弟子。互打师两脚即其事也。亦不轻慢诸余法师者。弘小乘者名为余师。当起愍恻不应轻之。又劣于己者名为余师。当恕之不逮亦不应轻也。于声闻人亦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者。别称名说过则生其嗔心。若称叹之则增其执见。但得用大通呵于小耳。善修如是下第二明集德行体。但以大乘而为解说者。设答小乘义者方便诱引终令入大。故药草品云。恒为大乘而作因缘。偈颂上二章。即为二别。但转势说法。又遂近颂之。前六行半颂于集德。次有五行颂于离过。初又三别。二行半明净于内外为说法方便。次有两行正示说法之方。次有二偈示答难之能。弘法之人唯此三事。故具陈之也。除懒惰意者。第二颂上离过。五偈二双。初一行诫令勿懈怠。次一行半劝使勤精进都。不肯说为懒惰。数数停息为懈怠。又不勤于事为…

《法华义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维摩经义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