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航法师开示
律航法师讲述
《劝发菩提心文》讲解圆满开示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解圆满开示
弥陀佛七初次开示
慈善寺四十七年弥陀佛七开示录
三十年后的理想世界
《劝发菩提心文》讲解圆满开示
——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八日讲于台中佛学书院——
诸位同学!我和诸位结缘,今天圆满,深深感觉“佛种从缘生”这句话的意义重大。此次我来贵院演讲,若非你们圣印法师一再谬爱邀请,我不会想起讲解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若非我讲此文,诸位同学也不会同时都发起大菩提心,为将来往生极乐世界,种下善根,普度众生,共登彼岸,诸位要珍视法会,决非小缘了。
诸位同学!今天既听完了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你们知道省庵大师作此文的中心思想吗?若要明白他的中心思想,先要知道他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净土宗以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往生论》——为根本,而《无量寿经》上,三辈往生各有应具的条件,但以发菩提心为共同的条件。换句话说,若不发菩提心,则无论上中下三辈九品,皆不能往生。你们应知发菩提心,对于往生何等重要呀!省庵大师一生既以净土法门,自行化他,他的中心思想,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皆要接引众生,离苦得乐。所以判定此文肇源于《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
后次,天亲菩萨既著《往生论》,将《无量寿经》的种种殊胜庄严,和种种修行的方便,业已充分发挥,毫无遗意了,为什么又造《发菩提心论》呢?由此足见发菩提心,为往生极乐世界的根本之根本。省庵大师以西方净土为归宿地,当然洞明发菩提心,为往生最基本条件。所以趁在阿育王寺启建法会的时候,亲燃指香三炷,向大家发表《劝发菩提心文》,不惜泣血稽颡,哀告四众,同发大心,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也。
我今天提出上两段的用意,诸位同学明白吗?就是说,诸位若不愿往生极乐就算了,果想临命终时往生极乐,则非速发菩提心不可。若欲发菩提心,则非每日恭读《劝发菩提心文》一遍不可!至于将来一有机会,须要悉心研究净土三经一论及天亲菩萨造的《发菩提心论》,则往生西方净土,如操左券。
诸位同学,或已落发,或未落发,既已发心来此求学,自然不甘居凡夫,且皆具备十种因缘,若不当下发起大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又何必多受这一番辛苦呢?况且古德说:“修行不发菩提,譬如耕地不下种。”不下种不过徒劳而已。又如《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不仅徒劳辛苦,还有沦堕三恶道的危险啦!
诸位同学!现在求学时期,当然要“博闻”一切经论,而个人修行,须要认定一种法门,“专修”无间。诸位大多数是女界青年,更以专修净土法门为最适当。现代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说得最简要:“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诸位为修念佛法门,应当将上面祖师的法语,作为座右铭,则终身受用不尽。
今天既为结缘圆满之日,应将省庵大师的中心思想,来一番探源工作,彭二林居士在天亲菩萨《发菩提心论》后跋云:“《无量寿经》往生三辈及《观经》上品,俱以发菩提心为本。菩萨心者,无量寿愿王所建立,亦尽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由从生也。欲求无量寿佛国,而不发菩提心,则不为诸佛之所护念,不克现生见佛,以与无量寿愿王不相应故,与一切诸佛最初发心不相似故。”彭居士以上段最精辟警策之文来跋天亲菩萨造的《发菩提心论》,我今天也把这一段妙文移跋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最为恰当,就此作为今天法缘圆满的一个结论吧!
——本文曾刊于《觉生》月刊——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解圆满开示
——四十七年农历八月初十日讲于南投龙泉寺——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我这次来南投开讲《地藏本愿经》,本来打算放下一切事务,一气讲完。那料到自农历七月十一日开讲,到二十七日讲至第八品,忽然发生了内障和外障。何为内障呢?天热过劳,血压高涨了二十度,觉得脑筋发胀;何为外障呢?南投佛教莲社于二十八日举行开幕典礼和台中慈善寺启建地藏法会,因此之故,不得不停讲五天,今天方得圆满,“佛法难闻”由此更足证明。希望诸位珍视此段因缘,常常读诵此经,万不可听过了就置诸高阁。
《地藏经》我讲到第八品,后五品由广化法师代讲。我今天把全经的要旨和修行的方法,融会贯通,作一结论,使诸位了知此经的重要,希望留心谛听!
《地藏本愿经》,共计十三品,大别可分为四章:第一〈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二〈地藏分身集会品〉,可列为第一章专明地藏能度之主。如分身无量,遍入泥犁,以孝行化,令生人天,表显幽冥教主一切神通威德也。第三〈观众生业缘品〉、第四〈阎浮众生业感品〉、第五〈地藏名号品〉,可列为第二章,专明地藏所度之机。如刚强冥顽,难调难驯,起贪嗔痴,行杀盗淫,五逆十恶无所不为的堕落无间地狱的罪苦众生也。第六〈如来赞叹品〉、第七〈利益存亡品〉、第八〈阎罗王众赞叹品〉,可列为第三章,专明度脱之法。如读经、烧香、造幡、塑像、瞻礼供养种种善缘也。第九〈称佛名号品〉、第十〈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一〈地神护法品〉、第十二〈见闻利益品〉、第十三〈嘱累人天品〉,可列为第四章,特明成佛之因。如至诚恭敬,称佛名号,财法二施,六度万行的菩提正因也。综括四章的意义,充分发挥世出世间之孝道,度己度人之愿行,尽善尽美,毫无遗意。
夫人而不孝,不可以为人;孝而不能使亲了生死,不足以言孝。盖恩莫大于父母,虽服劳奉养,甘美具备,实难报宏恩于万一。纵令正心诚意,作圣希贤,建功立业,致君泽民,可谓极尽世间之孝了。倘未能度脱二亲,永离六道,亲证无生,则终有遗憾也。莲池大师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佛语祖意,昭然若揭,吾人身为佛子,岂可沾沾自喜以世间孝道为满足吗?
释迦牟尼佛,当他越城出家时,虽未得父王的同意,惟念度生事大,不能不忍痛从权,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例如世称大孝的舜帝,“不告而娶”,孔孟极力赞其孝。佛祖圣贤,其揆一也。我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开始度化众生,不久即回到本国,对父王说法,凭借神通道力,立令净饭王证得圣果,并使释种多人,得法眼净。呜呼懿哉!世出世之“至德要道”,一以贯之啊!
我佛说法度生四十九年,机薪已尽,应火将熄,特于涅槃前三月,以应身上升忉利天宫,说法度母,说此《地藏菩萨本愿经》。事前放种种光明,出种种音声,召集十方世界分身地藏菩萨,称扬赞叹其四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最后以自入涅槃至弥勒出世中间所有众生,嘱累地藏菩萨一肩担任。此何意哉?诚以地藏大士,过去因地身为婆罗门女及光目女,悉皆救拔母难,发大誓愿,度尽众生,方证菩提。于此证明世尊以世出世间之大孝,垂训十方三世的四众弟子。
不料一般外道和凡夫,不能了解我佛的深意,大肆诽谤释尊背父出家为“不知恩分”。乃至诋毁后世出家人为舍亲割爱,逃避现实责任,几同无赖游民。呜呼!此等谤佛谤法之罪,高于须弥,深于巨海,真令我不忍缄默,特为表明:佛对父母,报答恩德,前面已说过,无庸赘述了。至于佛定制度,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禀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其有出家以后,若兄弟或故,亲无倚托,亦得撙减其瓶钵之资,以奉二亲,终其天年,岂竟不顾父母之养,如世论所责耶?试举例以明之。
宋代长芦宗颐禅师,襄阳人,少孤,母陈氏鞠养于舅家,及长,博通世典,二十九岁出家,深明宗要。后住长芦寺,迎母于方丈东室,劝令念佛,求生净土,历七年,其母念佛而逝。
又清初玉琳国师,迎养其母于报恩寺,遵磬山遗命,代磬山为其母剃发说戒,建草堂以终养,称为大慈老人。劝请专修净土,兼事参究,其母不久得大悟,年七十二不寂,师于龛前趺坐七日夜,不沾粒米,迄报恩寺大众闭厨封锅,激令进食,师闻之,始啜粥云。大慈老人塔在江苏虞山藏海寺后,民国十九年曾重修。
是故印光大师说:“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为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晦而难明者也,”然则如之可而后可呢?就是必须如地藏大士的宏誓大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才可谓不匮锡类之无上大孝。
学佛系要度己度人,这是尽人皆知的;而度人尤应度亲,这却为人所疏忽。须知光说度人,而自己双亲尚不能度,作其轮转六道,此岂非大言不惭吗?是故释迦世尊、地藏大士发愿度人,皆度父母,正是告诉我们尽孝度亲为成佛度生之根本也。
我此次开讲《地藏经》,不禁重有感触,我行年五十,方知皈依三宝,那时候父母业已先后逝世,欲想劝二老吃素念佛,已赶不上了!唯在早晚课诵完毕,以念诵功德,回向法界,至诚恳切,乞求西方三圣,接引祖母(幼时鞠养,祖母偏劳)和父亲母亲往生极乐世界。并默自祝愿,恳求阿弥陀佛,先度我祖父母们,早早往生西方,我才欢乐生西,倘我祖父母们不先往生,则我虽蒙接引,终有遗憾,反不如同在六道安心受报。如是反覆申诉,不觉涕泪沾襟。此是我个人内心的衷曲,二十余年,未曾告人,今为诸仁者披肝沥胆,痛切言之,希望诸位从此以后,为在生的父母,婉劝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为亡故的父母,多多念佛,替亲回向早生极乐。但要至诚、要永久、尽形寿行之,方不愧此次听讲《地藏经》的殊胜因缘。
——本文曾刊于《中国…
《律航法师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