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航法師開示

  律航法師開示

  律航法師講述

  《勸發菩提心文》講解圓滿開示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解圓滿開示

  彌陀佛七初次開示

  慈善寺四十七年彌陀佛七開示錄

  叁十年後的理想世界

  《勸發菩提心文》講解圓滿開示

  ——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八日講于臺中佛學書院——

  諸位同學!我和諸位結緣,今天圓滿,深深感覺“佛種從緣生”這句話的意義重大。此次我來貴院演講,若非你們聖印法師一再謬愛邀請,我不會想起講解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若非我講此文,諸位同學也不會同時都發起大菩提心,爲將來往生極樂世界,種下善根,普度衆生,共登彼岸,諸位要珍視法會,決非小緣了。

  諸位同學!今天既聽完了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你們知道省庵大師作此文的中心思想嗎?若要明白他的中心思想,先要知道他是淨土宗第十一代祖師。淨土宗以叁經一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往生論》——爲根本,而《無量壽經》上,叁輩往生各有應具的條件,但以發菩提心爲共同的條件。換句話說,若不發菩提心,則無論上中下叁輩九品,皆不能往生。你們應知發菩提心,對于往生何等重要呀!省庵大師一生既以淨土法門,自行化他,他的中心思想,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皆要接引衆生,離苦得樂。所以判定此文肇源于《無量壽經》的叁輩往生。

  後次,天親菩薩既著《往生論》,將《無量壽經》的種種殊勝莊嚴,和種種修行的方便,業已充分發揮,毫無遺意了,爲什麼又造《發菩提心論》呢?由此足見發菩提心,爲往生極樂世界的根本之根本。省庵大師以西方淨土爲歸宿地,當然洞明發菩提心,爲往生最基本條件。所以趁在阿育王寺啓建法會的時候,親燃指香叁炷,向大家發表《勸發菩提心文》,不惜泣血稽颡,哀告四衆,同發大心,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衆生,同成正覺也。

  我今天提出上兩段的用意,諸位同學明白嗎?就是說,諸位若不願往生極樂就算了,果想臨命終時往生極樂,則非速發菩提心不可。若欲發菩提心,則非每日恭讀《勸發菩提心文》一遍不可!至于將來一有機會,須要悉心研究淨土叁經一論及天親菩薩造的《發菩提心論》,則往生西方淨土,如操左券。

  諸位同學,或已落發,或未落發,既已發心來此求學,自然不甘居凡夫,且皆具備十種因緣,若不當下發起大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又何必多受這一番辛苦呢?況且古德說:“修行不發菩提,譬如耕地不下種。”不下種不過徒勞而已。又如《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不僅徒勞辛苦,還有淪墮叁惡道的危險啦!

  諸位同學!現在求學時期,當然要“博聞”一切經論,而個人修行,須要認定一種法門,“專修”無間。諸位大多數是女界青年,更以專修淨土法門爲最適當。現代第十叁代祖師印光大師說得最簡要:“凡修淨業者,第一必須嚴持淨戒;第二必須發菩提心;第叁必須具真信願。戒爲諸法之基址,菩提心爲修道之主帥,信願爲往生之前導。”諸位爲修念佛法門,應當將上面祖師的法語,作爲座右銘,則終身受用不盡。

  今天既爲結緣圓滿之日,應將省庵大師的中心思想,來一番探源工作,彭二林居士在天親菩薩《發菩提心論》後跋雲:“《無量壽經》往生叁輩及《觀經》上品,俱以發菩提心爲本。菩薩心者,無量壽願王所建立,亦盡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由從生也。欲求無量壽佛國,而不發菩提心,則不爲諸佛之所護念,不克現生見佛,以與無量壽願王不相應故,與一切諸佛最初發心不相似故。”彭居士以上段最精辟警策之文來跋天親菩薩造的《發菩提心論》,我今天也把這一段妙文移跋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最爲恰當,就此作爲今天法緣圓滿的一個結論吧!

  ——本文曾刊于《覺生》月刊——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解圓滿開示

  ——四十七年農曆八月初十日講于南投龍泉寺——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我這次來南投開講《地藏本願經》,本來打算放下一切事務,一氣講完。那料到自農曆七月十一日開講,到二十七日講至第八品,忽然發生了內障和外障。何爲內障呢?天熱過勞,血壓高漲了二十度,覺得腦筋發脹;何爲外障呢?南投佛教蓮社于二十八日舉行開幕典禮和臺中慈善寺啓建地藏法會,因此之故,不得不停講五天,今天方得圓滿,“佛法難聞”由此更足證明。希望諸位珍視此段因緣,常常讀誦此經,萬不可聽過了就置諸高閣。

  《地藏經》我講到第八品,後五品由廣化法師代講。我今天把全經的要旨和修行的方法,融會貫通,作一結論,使諸位了知此經的重要,希望留心谛聽!

  《地藏本願經》,共計十叁品,大別可分爲四章:第一〈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二〈地藏分身集會品〉,可列爲第一章專明地藏能度之主。如分身無量,遍入泥犁,以孝行化,令生人天,表顯幽冥教主一切神通威德也。第叁〈觀衆生業緣品〉、第四〈閻浮衆生業感品〉、第五〈地藏名號品〉,可列爲第二章,專明地藏所度之機。如剛強冥頑,難調難馴,起貪嗔癡,行殺盜淫,五逆十惡無所不爲的墮落無間地獄的罪苦衆生也。第六〈如來贊歎品〉、第七〈利益存亡品〉、第八〈閻羅王衆贊歎品〉,可列爲第叁章,專明度脫之法。如讀經、燒香、造幡、塑像、瞻禮供養種種善緣也。第九〈稱佛名號品〉、第十〈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一〈地神護法品〉、第十二〈見聞利益品〉、第十叁〈囑累人天品〉,可列爲第四章,特明成佛之因。如至誠恭敬,稱佛名號,財法二施,六度萬行的菩提正因也。綜括四章的意義,充分發揮世出世間之孝道,度己度人之願行,盡善盡美,毫無遺意。

  夫人而不孝,不可以爲人;孝而不能使親了生死,不足以言孝。蓋恩莫大于父母,雖服勞奉養,甘美具備,實難報宏恩于萬一。縱令正心誠意,作聖希賢,建功立業,致君澤民,可謂極盡世間之孝了。倘未能度脫二親,永離六道,親證無生,則終有遺憾也。蓮池大師說:“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佛語祖意,昭然若揭,吾人身爲佛子,豈可沾沾自喜以世間孝道爲滿足嗎?

  釋迦牟尼佛,當他越城出家時,雖未得父王的同意,惟念度生事大,不能不忍痛從權,犧牲小我,成就大我。例如世稱大孝的舜帝,“不告而娶”,孔孟極力贊其孝。佛祖聖賢,其揆一也。我佛十九歲出家,叁十歲成道,開始度化衆生,不久即回到本國,對父王說法,憑借神通道力,立令淨飯王證得聖果,並使釋種多人,得法眼淨。嗚呼懿哉!世出世之“至德要道”,一以貫之啊!

  我佛說法度生四十九年,機薪已盡,應火將熄,特于涅槃前叁月,以應身上升忉利天宮,說法度母,說此《地藏菩薩本願經》。事前放種種光明,出種種音聲,召集十方世界分身地藏菩薩,稱揚贊歎其四種不可思議的功德,最後以自入涅槃至彌勒出世中間所有衆生,囑累地藏菩薩一肩擔任。此何意哉?誠以地藏大士,過去因地身爲婆羅門女及光目女,悉皆救拔母難,發大誓願,度盡衆生,方證菩提。于此證明世尊以世出世間之大孝,垂訓十方叁世的四衆弟子。

  不料一般外道和凡夫,不能了解我佛的深意,大肆誹謗釋尊背父出家爲“不知恩分”。乃至诋毀後世出家人爲舍親割愛,逃避現實責任,幾同無賴遊民。嗚呼!此等謗佛謗法之罪,高于須彌,深于巨海,真令我不忍緘默,特爲表明:佛對父母,報答恩德,前面已說過,無庸贅述了。至于佛定製度,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禀請于親,親允方可出家,否則,不許剃落。其有出家以後,若兄弟或故,親無倚托,亦得撙減其瓶缽之資,以奉二親,終其天年,豈竟不顧父母之養,如世論所責耶?試舉例以明之。

  宋代長蘆宗頤禅師,襄陽人,少孤,母陳氏鞠養于舅家,及長,博通世典,二十九歲出家,深明宗要。後住長蘆寺,迎母于方丈東室,勸令念佛,求生淨土,曆七年,其母念佛而逝。

  又清初玉琳國師,迎養其母于報恩寺,遵磬山遺命,代磬山爲其母剃發說戒,建草堂以終養,稱爲大慈老人。勸請專修淨土,兼事參究,其母不久得大悟,年七十二不寂,師于龛前趺坐七日夜,不沾粒米,迄報恩寺大衆閉廚封鍋,激令進食,師聞之,始啜粥雲。大慈老人塔在江蘇虞山藏海寺後,民國十九年曾重修。

  是故印光大師說:“惟我釋子,以成道利生爲最上報恩之事,且不僅報答多生之父母,並爲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僅于父母生前而當孝敬,且當度脫父母之靈識,使其永出苦輪,常住正覺。故曰,釋氏之孝,晦而難明者也,”然則如之可而後可呢?就是必須如地藏大士的宏誓大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才可謂不匮錫類之無上大孝。

  學佛系要度己度人,這是盡人皆知的;而度人尤應度親,這卻爲人所疏忽。須知光說度人,而自己雙親尚不能度,作其輪轉六道,此豈非大言不慚嗎?是故釋迦世尊、地藏大士發願度人,皆度父母,正是告訴我們盡孝度親爲成佛度生之根本也。

  我此次開講《地藏經》,不禁重有感觸,我行年五十,方知皈依叁寶,那時候父母業已先後逝世,欲想勸二老吃素念佛,已趕不上了!唯在早晚課誦完畢,以念誦功德,回向法界,至誠懇切,乞求西方叁聖,接引祖母(幼時鞠養,祖母偏勞)和父親母親往生極樂世界。並默自祝願,懇求阿彌陀佛,先度我祖父母們,早早往生西方,我才歡樂生西,倘我祖父母們不先往生,則我雖蒙接引,終有遺憾,反不如同在六道安心受報。如是反覆申訴,不覺涕淚沾襟。此是我個人內心的衷曲,二十余年,未曾告人,今爲諸仁者披肝瀝膽,痛切言之,希望諸位從此以後,爲在生的父母,婉勸吃素念佛,求生西方;爲亡故的父母,多多念佛,替親回向早生極樂。但要至誠、要永久、盡形壽行之,方不愧此次聽講《地藏經》的殊勝因緣。

  ——本文曾刊于《中國…

《律航法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