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第十章 轮回说与心灵学▪P3

  ..续本文上一页迟速不等,平均约为五百年。美国史蒂文森博士则说,死亡至再生的期限,因地区而不同:土耳其4月,斯里兰卡21月,印度需45月。再生人能忆前世者,以前生暴死者居多。记忆前世的时间多在2—4岁,至5—8岁时,多有遏止记忆之念。

   《麒麟文化》创刊号《再生之谜破密》从国内近年内搜集到的再生事件中,总结出再生现象的几个特点:再生事件多发生于山区、农村;从死到再生的时间,从四小时至十八年不等;再生人对前世经历的最佳记忆年龄是3—7岁,7岁后前事逐渐淡漠;再生人中具遥诊、透视、预测、搬运等超常功能的人较多;再生人在回忆前世时,身体往往有不适感,甚至每讲一次会病一场,到成年后这种病态反应会明显减轻;转世的路程都不是很远,去再生地点,有坐马车、毯子等的,有步行的,皆感身体无重量,行动自由;再生人的记忆中,死和投生的瞬间,都是不自觉的,都说死后进了母亲的房间,正赶上生孩子,便投胎转生了。国外心灵学家们调查到的再生案例中,也反映出这些特点,一般说对从死后到再生之间的经历,再生人多记忆不清。

   除了可取得客观事实验证的对前生的强型记忆外,还有不少不易获得事实验证,唯属主观经验的对前世的弱型记忆。这种记忆往往由特定境物的触发,偶尔出现,多是由一些恍如隔世的生活片断,记起自己在成为今天这个我之前,曾是一个大略为什么身份的人,而记不清姓名和其它情况。这种记忆为时短暂,孩童时多不予注意而遗忘,也有能自觉注意的,虽然不堪作科学测试的案例,却常能使自觉注意这种经验者确信有前生后世。如以严谨庄重著名的已故学者梁漱溟先生,1990年在中国佛教协会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曾郑重其事地宣布:“我前生是个和尚,是禅宗的和尚。”笔者在以往四十多年的生涯中,曾有过六七次这类经验,多发生在童年时,大约三四岁时,有次在院子里玩,仰头看见大门屋顶,忽记起在生于这家人之前,曾被一个人领着,在这家大门屋顶停留,那人称自己为什么。另一次忽记起自己曾是个当官的,坐在轿子里,前呼后拥,还有一次记起自己曾白衣披发,在山中静坐。上初中、大学时,还有过此类经验。现在回想起来,那种经验都发生于完全放松、无意识的刹那间,如独处玩完后、打完篮球往回走时、吃完饭放下筷子时那种记忆与普通主动的追忆不同,是一种自然呈现的直觉,在刹那间似乎可现出相当长的经历,但当自觉意识到,想要有意追忆时,则转而渺茫。据西方心灵学家调查,这种经验在人众中相当普遍。

   这类弱型的前世记忆,在修习禅定的佛教徒和气功锻炼者中,往往有发现。笔者的朋友中,便有几个由坐禅和练气功,自称能回忆前世者,有的还能知晓别人的前世。如美国朋友弗利克斯,来华修禅定几年后,自称能自知好多世,被甘肃拉卜楞寺承认为该寺一喇嘛转世。据自述,能知晓他人前生者大略有两种:一种是由气功所说“天目”的直觉,据在所看对象身后或自己额部所现的形像,判断其前生;另一种是由直觉随口说出他人前生。虽然多难于验证,但笔者相信他们并非妄言。而有某种主观经验的依据,不管这种经验是否符合真实。在精勤修行的僧尼道士中,颇有自称能看别人前生者,以藏传佛教的僧人中为多。

   从再生转世的眼光看来,记忆前世的现象可以说相当普遍,甚至尽人皆有。记忆有强型的,有弱型的,有显性的,有隐性的,弱型的、隐性的记忆虽然未必自觉到,但从再生的角度可以观察到。史蒂文森教授认为,儿童对某种境物表现出的恐惧心理、偏嗜、特别技巧、与父母间的反常关系、性别错乱、胎记、先天性畸形、同胚双胎的性格差异等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有追溯于前生,方可获得解释。它们实际上可看作对前生的隐性记忆。另外,还有一类超出儿童知识范围的奇梦,如前所述苏东坡小时梦自己为独目僧来往陕右之类,可以解释为前世经历在梦中的再现。

   国外心灵学家、心理学家还把再生运用于医疗。内瑟顿与雪弗莱合著的《宿命疗法的理论和实践》(一译《前生疗法》)一书,系统介绍了这种源出佛家的治病方法。其法大略是先向病人讲述再生及三世因果的道理,使他们确信善恶必报。然后以宿命通观察各人疑难杂症的宿因,令其各自忏悔改过,修善修德,以消除宿世恶业。书中通过三十六位病人陈述的心得体会,证明这种疗法不仅能治愈多种宿疾顽症,而且能改变恶劣人格,使人身心健康,喜逢再生。医生伊斯迪·菲奥里著的《你到过这里》一书,则通过再生案例中三世因果的研究,论述前生的人际关系如何可影响今生的婚姻,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奇特的婚恋学说。

   第二节 濒死体验与临终视觉

   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指在死亡边缘上经历的主观体验,实际上即是古籍中所载死而复生及昏死不省人事者复苏后自述的体验。这种体验虽非尽人皆有,却也相当普遍,在医院里可谓司空见惯之事。在近代西方,十八世纪瑞典著名科学家斯威登堡(1688—1772)曾宣称自己经历过死亡的早期阶段,对死后景象作了生动的描述。十九世纪的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阿尔伯特·海姆,在一次登山中遇意外事故几乎丧命,获得一种濒死体验,从此对垂死境况与濒死体验产生了浓厚兴趣,几十年如一日地搜集了大量危险事故中幸存者们自述的濒死体验。对这种透露出死后境况的信息、暗示着死后续存的特殊体验的研究,在当代西方有新的进展,成为新兴的“死亡学”之重要内容。美国医学哲学家雷德·穆迪博土于1976年出版的《生命之后的生命》(一译《死后见闻》),分析了150名濒死复苏者的自述。同类著作还有斯·格罗夫的《死亡探密——人死后的另一种境况》等。美国心脏病科专家迈克尔·萨博竟毅然以身家性命为赌注,亲自“去地狱出差”,他建立了一个由有、无濒死经验两类人组成的小组监督,一个高水平的抢救小组负责“起死回生”,以医学方法亲由体验了死亡,复活后写成名著《死亡的回忆》,宣称濒死经验是人类最大的奇迹。1985年,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成立了“国际濒死经验研究协会”。1988年,纽约世界民意测验研究所在全美国所作的广泛调查结果,令人震惊:竟有800万美国人声称自己有过濒死体验,经历了“地狱之行。”

   研究者们调查的濒死体验自述者,据《死后见闻》一书的总结,大略有两类人:一类是已被医生判定或宣布为死亡而又复生者,另一类是在事故中受到严重损伤而接近肉体死亡者。至于第一类死而复生的死亡标准,指医学上至今通用的心脏跳动和呼吸停止、血压为零、瞳孔扩散、体温开始下降等。最新的由脑电图平直等判定脑死亡的测试技术,还未能应用于濒死体验研究。一般认为,按医学通用标准诊断为死亡5分钟以后,脑便会因缺氧而受损,不可能再复活。但专家们调查的情况中却频有例外,精神病学家乔治·里奇在1943年因肺炎被诊断为死亡,9分钟后竟然复活,脑未受损,有灵魂离体的体验。穆迪博士调查的案例中,还有被诊断为死亡20分钟后又复活的,其所述体验,按通用医学标准,实际上应称为“死后复生体验。”

   除了极少数案例外,绝大多数死而复生者和濒死者都记得“死”后的精神历程,死而复生者和濒死者的这种经历大致相近,只是前者比后者对这种经历的叙述更为炫耀、完整,死亡时间较长的人要比死亡时间较短的人叙述得更为深刻。从各人的体验中尽管可以发现共同点和相似点,但任何两个叙述都不完全相同。各人体验的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体验到意识、灵魂或自我离开肉体而出游,其体验非人类的语言所能明确表述。这种体验对大多数当事人都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往往能改变其生死观、世界观,使他们确信死后续存,不再畏惧死亡,变得更热爱生活和更加慷慨。

   专家们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统计,将一般体验的过程描述如下:

   首先,听到医生和旁观者说自己死的消息,想极力表白:我没有死,可他们根本没有反应。

   接着,头脑里发出嘈杂声、咔嗒声、轰鸣声、猛撞声、铃声、风呼啸声等,而后听到悦耳的音乐声、感到极度平静、祥、轻松。

   觉得自己被一股旋风吸入一个巨大的黑洞,在洞里飘游,感到非常舒适、平静。

   之后觉得自己离开身体,游离到天花板上、半空中,在远处观看着医生和亲人们在自己的肉体周围忙碌,听到了亲人的哭泣声,心情极度不安。然后发现自己虽离开肉体,而仍有身躯,其特性与原来很是不同。

   而后看到闪烁的光,见到已故的亲朋好友迎接自己去另一个极乐世界。这时,自己一生中的重大经历在眼前一幕幕飞逝而过,或觉与灿烂的光明融为一体,与宇宙合一而获得极为静谧和穆的永生体验,或觉到达世界的边缘后,觉得身后有一种力把自己往回拉,回归肉体而“复活”。

   这些过程,有的书中分为五个阶段。实际上,这并非是一个固定的模式。有些人只是经历了以上综合经历的若干阶段,有些人先看到明亮的光,同时自觉离开肉体。

   在此类主观体验中,也有“死后”游离体外时所看到的事物可在现实中获客观验证的少量案例,如斯特拉顿在1957年调查过这样一例:一位病人“死”而复生后,记起当她濒死时,似乎坐在病床的窗户旁,观看医务人员在抢救她。还从窗中望出去,看到下面院子里一些被单晾在绳子上,有一株圣诞树,一个男孩正在逗弄一个女孩,而窗外的院子,她入院后从未看见过。恢复知觉后,她立即请一位护士观看窗外,证实了她“死后”所见。

   与濒死经验相近的,还有临终体验(Deathbed experience),即真正死亡、不再复生的人在临终时的体验。这种体验有叙述…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第十章 轮回说与心灵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