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遲速不等,平均約爲五百年。美國史蒂文森博士則說,死亡至再生的期限,因地區而不同:土耳其4月,斯裏蘭卡21月,印度需45月。再生人能憶前世者,以前生暴死者居多。記憶前世的時間多在2—4歲,至5—8歲時,多有遏止記憶之念。
《麒麟文化》創刊號《再生之謎破密》從國內近年內搜集到的再生事件中,總結出再生現象的幾個特點:再生事件多發生于山區、農村;從死到再生的時間,從四小時至十八年不等;再生人對前世經曆的最佳記憶年齡是3—7歲,7歲後前事逐漸淡漠;再生人中具遙診、透視、預測、搬運等超常功能的人較多;再生人在回憶前世時,身體往往有不適感,甚至每講一次會病一場,到成年後這種病態反應會明顯減輕;轉世的路程都不是很遠,去再生地點,有坐馬車、毯子等的,有步行的,皆感身體無重量,行動自由;再生人的記憶中,死和投生的瞬間,都是不自覺的,都說死後進了母親的房間,正趕上生孩子,便投胎轉生了。國外心靈學家們調查到的再生案例中,也反映出這些特點,一般說對從死後到再生之間的經曆,再生人多記憶不清。
除了可取得客觀事實驗證的對前生的強型記憶外,還有不少不易獲得事實驗證,唯屬主觀經驗的對前世的弱型記憶。這種記憶往往由特定境物的觸發,偶爾出現,多是由一些恍如隔世的生活片斷,記起自己在成爲今天這個我之前,曾是一個大略爲什麼身份的人,而記不清姓名和其它情況。這種記憶爲時短暫,孩童時多不予注意而遺忘,也有能自覺注意的,雖然不堪作科學測試的案例,卻常能使自覺注意這種經驗者確信有前生後世。如以嚴謹莊重著名的已故學者梁漱溟先生,1990年在中國佛教協會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曾鄭重其事地宣布:“我前生是個和尚,是禅宗的和尚。”筆者在以往四十多年的生涯中,曾有過六七次這類經驗,多發生在童年時,大約叁四歲時,有次在院子裏玩,仰頭看見大門屋頂,忽記起在生于這家人之前,曾被一個人領著,在這家大門屋頂停留,那人稱自己爲什麼。另一次忽記起自己曾是個當官的,坐在轎子裏,前呼後擁,還有一次記起自己曾白衣披發,在山中靜坐。上初中、大學時,還有過此類經驗。現在回想起來,那種經驗都發生于完全放松、無意識的刹那間,如獨處玩完後、打完籃球往回走時、吃完飯放下筷子時那種記憶與普通主動的追憶不同,是一種自然呈現的直覺,在刹那間似乎可現出相當長的經曆,但當自覺意識到,想要有意追憶時,則轉而渺茫。據西方心靈學家調查,這種經驗在人衆中相當普遍。
這類弱型的前世記憶,在修習禅定的佛教徒和氣功鍛煉者中,往往有發現。筆者的朋友中,便有幾個由坐禅和練氣功,自稱能回憶前世者,有的還能知曉別人的前世。如美國朋友弗利克斯,來華修禅定幾年後,自稱能自知好多世,被甘肅拉蔔楞寺承認爲該寺一喇嘛轉世。據自述,能知曉他人前生者大略有兩種:一種是由氣功所說“天目”的直覺,據在所看對象身後或自己額部所現的形像,判斷其前生;另一種是由直覺隨口說出他人前生。雖然多難于驗證,但筆者相信他們並非妄言。而有某種主觀經驗的依據,不管這種經驗是否符合真實。在精勤修行的僧尼道士中,頗有自稱能看別人前生者,以藏傳佛教的僧人中爲多。
從再生轉世的眼光看來,記憶前世的現象可以說相當普遍,甚至盡人皆有。記憶有強型的,有弱型的,有顯性的,有隱性的,弱型的、隱性的記憶雖然未必自覺到,但從再生的角度可以觀察到。史蒂文森教授認爲,兒童對某種境物表現出的恐懼心理、偏嗜、特別技巧、與父母間的反常關系、性別錯亂、胎記、先天性畸形、同胚雙胎的性格差異等普遍存在的現象,只有追溯于前生,方可獲得解釋。它們實際上可看作對前生的隱性記憶。另外,還有一類超出兒童知識範圍的奇夢,如前所述蘇東坡小時夢自己爲獨目僧來往陝右之類,可以解釋爲前世經曆在夢中的再現。
國外心靈學家、心理學家還把再生運用于醫療。內瑟頓與雪弗萊合著的《宿命療法的理論和實踐》(一譯《前生療法》)一書,系統介紹了這種源出佛家的治病方法。其法大略是先向病人講述再生及叁世因果的道理,使他們確信善惡必報。然後以宿命通觀察各人疑難雜症的宿因,令其各自忏悔改過,修善修德,以消除宿世惡業。書中通過叁十六位病人陳述的心得體會,證明這種療法不僅能治愈多種宿疾頑症,而且能改變惡劣人格,使人身心健康,喜逢再生。醫生伊斯迪·菲奧裏著的《你到過這裏》一書,則通過再生案例中叁世因果的研究,論述前生的人際關系如何可影響今生的婚姻,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奇特的婚戀學說。
第二節 瀕死體驗與臨終視覺
瀕死體驗(Near-death experience),指在死亡邊緣上經曆的主觀體驗,實際上即是古籍中所載死而複生及昏死不省人事者複蘇後自述的體驗。這種體驗雖非盡人皆有,卻也相當普遍,在醫院裏可謂司空見慣之事。在近代西方,十八世紀瑞典著名科學家斯威登堡(1688—1772)曾宣稱自己經曆過死亡的早期階段,對死後景象作了生動的描述。十九世紀的一位傑出的地理學家阿爾伯特·海姆,在一次登山中遇意外事故幾乎喪命,獲得一種瀕死體驗,從此對垂死境況與瀕死體驗産生了濃厚興趣,幾十年如一日地搜集了大量危險事故中幸存者們自述的瀕死體驗。對這種透露出死後境況的信息、暗示著死後續存的特殊體驗的研究,在當代西方有新的進展,成爲新興的“死亡學”之重要內容。美國醫學哲學家雷德·穆迪博土于1976年出版的《生命之後的生命》(一譯《死後見聞》),分析了150名瀕死複蘇者的自述。同類著作還有斯·格羅夫的《死亡探密——人死後的另一種境況》等。美國心髒病科專家邁克爾·薩博竟毅然以身家性命爲賭注,親自“去地獄出差”,他建立了一個由有、無瀕死經驗兩類人組成的小組監督,一個高水平的搶救小組負責“起死回生”,以醫學方法親由體驗了死亡,複活後寫成名著《死亡的回憶》,宣稱瀕死經驗是人類最大的奇迹。1985年,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成立了“國際瀕死經驗研究協會”。1988年,紐約世界民意測驗研究所在全美國所作的廣泛調查結果,令人震驚:竟有800萬美國人聲稱自己有過瀕死體驗,經曆了“地獄之行。”
研究者們調查的瀕死體驗自述者,據《死後見聞》一書的總結,大略有兩類人:一類是已被醫生判定或宣布爲死亡而又複生者,另一類是在事故中受到嚴重損傷而接近肉體死亡者。至于第一類死而複生的死亡標准,指醫學上至今通用的心髒跳動和呼吸停止、血壓爲零、瞳孔擴散、體溫開始下降等。最新的由腦電圖平直等判定腦死亡的測試技術,還未能應用于瀕死體驗研究。一般認爲,按醫學通用標准診斷爲死亡5分鍾以後,腦便會因缺氧而受損,不可能再複活。但專家們調查的情況中卻頻有例外,精神病學家喬治·裏奇在1943年因肺炎被診斷爲死亡,9分鍾後竟然複活,腦未受損,有靈魂離體的體驗。穆迪博士調查的案例中,還有被診斷爲死亡20分鍾後又複活的,其所述體驗,按通用醫學標准,實際上應稱爲“死後複生體驗。”
除了極少數案例外,絕大多數死而複生者和瀕死者都記得“死”後的精神曆程,死而複生者和瀕死者的這種經曆大致相近,只是前者比後者對這種經曆的敘述更爲炫耀、完整,死亡時間較長的人要比死亡時間較短的人敘述得更爲深刻。從各人的體驗中盡管可以發現共同點和相似點,但任何兩個敘述都不完全相同。各人體驗的最根本的共同點,是都體驗到意識、靈魂或自我離開肉體而出遊,其體驗非人類的語言所能明確表述。這種體驗對大多數當事人都留下極爲深刻的印象,往往能改變其生死觀、世界觀,使他們確信死後續存,不再畏懼死亡,變得更熱愛生活和更加慷慨。
專家們通過對大量案例的分析統計,將一般體驗的過程描述如下:
首先,聽到醫生和旁觀者說自己死的消息,想極力表白:我沒有死,可他們根本沒有反應。
接著,頭腦裏發出嘈雜聲、咔嗒聲、轟鳴聲、猛撞聲、鈴聲、風呼嘯聲等,而後聽到悅耳的音樂聲、感到極度平靜、祥、輕松。
覺得自己被一股旋風吸入一個巨大的黑洞,在洞裏飄遊,感到非常舒適、平靜。
之後覺得自己離開身體,遊離到天花板上、半空中,在遠處觀看著醫生和親人們在自己的肉體周圍忙碌,聽到了親人的哭泣聲,心情極度不安。然後發現自己雖離開肉體,而仍有身軀,其特性與原來很是不同。
而後看到閃爍的光,見到已故的親朋好友迎接自己去另一個極樂世界。這時,自己一生中的重大經曆在眼前一幕幕飛逝而過,或覺與燦爛的光明融爲一體,與宇宙合一而獲得極爲靜谧和穆的永生體驗,或覺到達世界的邊緣後,覺得身後有一種力把自己往回拉,回歸肉體而“複活”。
這些過程,有的書中分爲五個階段。實際上,這並非是一個固定的模式。有些人只是經曆了以上綜合經曆的若幹階段,有些人先看到明亮的光,同時自覺離開肉體。
在此類主觀體驗中,也有“死後”遊離體外時所看到的事物可在現實中獲客觀驗證的少量案例,如斯特拉頓在1957年調查過這樣一例:一位病人“死”而複生後,記起當她瀕死時,似乎坐在病床的窗戶旁,觀看醫務人員在搶救她。還從窗中望出去,看到下面院子裏一些被單晾在繩子上,有一株聖誕樹,一個男孩正在逗弄一個女孩,而窗外的院子,她入院後從未看見過。恢複知覺後,她立即請一位護士觀看窗外,證實了她“死後”所見。
與瀕死經驗相近的,還有臨終體驗(Deathbed experience),即真正死亡、不再複生的人在臨終時的體驗。這種體驗有敘述…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十章 輪回說與心靈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