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陳兵教授 著
對生死之謎破解曆程的反思
當結束這本已顯冗長的書之際,還有必要對人類關于自身生死之謎的破解曆程來一番大略的回顧與總結,以便從整個人類認識史、文明史的視角,對佛教輪回說作出公允的評價。
自先民們的自我意識明朗之日起,生死之謎,便困擾著人類的心靈。出于本性中抗拒死亡威脅的意欲,人們一代又一代繼續著對它的破解,至今尚研究未已。人類破解生死之謎的方法,不出宗教、哲學、科學叁途,訖今爲止,大體經曆了四大階段。
第一階段:前宗教——宗教階段。
這一階段的上限,可遠溯至十多萬年前,下限,在幾大文明古國,約在公元前2—l千年,古埃及宗教、古印度婆羅門教、猶太教等形成之時,在中亞、西亞延遲至公元七世紀伊斯蘭教之創立,在一些後進地區則一直拖延至近代。這一階段,由前宗教的巫教和後來人爲的一神教、多神教所提供的死而不亡、靈魂不死之說,成爲全社會所共同接受的對生死真相的認識。人們破解生死之謎的方法,是基于內心需要和感情的信仰,被信仰的關于生死真相的答案,系通過人神或人靈交通的途徑,由巫師或“聖人”傳達出的神明的降谕。
這種降谕被人們奉爲聖知聖見,非人類智能所堪窺探。其對生前死後,宇宙真相之描述,甚爲簡單粗略。史前的原始靈魂不死觀念對生前死後的說明多模糊不清;中國先秦巫教只留下人死“魂歸于天,魄歸于地”或“魂歸太山”的朦胧觀念;婆羅門教聖典《吠陀》中只有關于死後靈魂去處的暗示,在後來出現的《梵書》和《奧義書》中才有了粗略的叁道輪回之說;基督教的《聖經》和伊斯蘭教的《古蘭經》,宣說人生前死後亦甚簡略,大略都說人類乃唯一至上神的創造物,負有其先祖在天園偷嘗禁果的原罪,命運一系于至上神,信神行善者,死後其靈魂永生于天堂、天園享受幸福,不信神、行惡者的靈魂死後受地獄火刑等的永罰。神教的主旨,是教人以敬畏心、依怙心歸伏于有絕對權威的神明膝下,按被稱爲神明頒示的法則生活,不容許以凡夫俗子的知識去妄測生死之間、天人之際的奧秘。顯然,這是人類在生産水平、認識能力相當低下、不可能依自己的智慧窺破生死之謎時,在強大自然力量的威逼下發自深心的信仰。
第二階段:哲學或哲學與宗教結合階段。
第一階段的上限,在幾大文明古國,大約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奧義書》出現,佛教、耆那教等創立,中國先秦百家爭鳴,歐洲希臘羅馬哲學家出現于思想舞臺上之時,其下限,在歐洲約至十六世紀,在中國和印度等地落後了大約叁百年,延及近代。
這是人類理性從覺醒到成熟,發揮其邏輯思辨與悟性之能,力圖依自己的智力從宏觀上窺破宇宙奧秘的哲人時代。宗教觀念雖然還是統治全社會的主導思想,但通過哲學的概念思辯解釋世界,對生死等問題作出經過理性審視的定性認識,已成爲不可遏製的時代思潮。即各宗教,亦被這時代思潮所推動,對其教義不斷作哲學的論證,宗教家們多數兼披著哲學家的衣裝。東西方的諸家哲學、宗教雖然思路各異,然其對生死之謎的解答,大略不出靈魂不死與人死斷滅即中國哲學所謂神不滅與神滅二端。在社會上影響較大,被多數人所接受的,是主要由宗教所宣揚的靈魂不死論。對于靈魂及人死後斷滅與否的論證,皆以身心或形神問題的辨析爲理論基礎。
主張靈魂不死者,大抵皆從人心、精神具主動性、超物質性,功用神妙,爲身心結構中的主宰者著眼,說精神或靈魂不會因肉體軀殼之死亡而消滅,死後續存或輪回轉生。其哲學立場多屬二元論或精神本原論,認爲靈魂、精神是一種不同于物質的形而上的實體,是先于形體而存在的本原性的東西,人生不過是這種東西與肉體的暫時結合過程。東西方哲人、宗教哲學家們對靈魂的性質及其與肉體結合的方式作了種種解析,如印度教哲學分自我爲五個層次;道教說人有叁魂七魄,以精氣神爲身心的內在結構;西哲畢達哥拉斯、柏拉圖皆將靈魂區分爲叁個部分;基督教教父哲學家的最高權威奧古斯丁(354——430)說靈魂有自覺的記憶、理智、自由意志叁大功能,遍布全身而是一非多,是非物質、無形體、不占有空間的實體“精神”(spirit);基督教經院哲學正統派代表人物托馬斯·阿奎那(1226——1274),雖據亞裏士多德的身心同一說論述“靈魂活動有賴于肉體的一切器官”,而又從靈魂是身體的主人公出發,說靈魂因具主動性和無可比擬的思考、抉擇、決斷之能。是可與肉體分離而獨存的形式,人死而靈魂不死。蘇格拉底、新柏拉圖派的柏羅丁(約206——270)等,則從靈魂是“太一”出發,論證其爲超物質的“始基”或“本原”,是永恒不滅的。中國的《淮南子》和以魏晉玄學爲基礎的佛教神不滅論者,也從精神爲以“不化應化”的本原、本體,論證人死神不滅,與蘇格拉底、柏羅丁的思路大體相通。
人死斷滅論者則著眼于精神對肉體的依賴關系,從唯物論的身心一元論出發,強調精神的物質基礎,認爲精神既然與肉體同一,則應隨肉體之死亡而消滅。如印度的順世論,說人的生命不過是地水火風等元素的組合,人死“四大”解散,無靈魂、輪回可言。古希臘的伊壁鸠魯(前341——前270)、古羅馬的盧克萊修(前99——前55),從原子論的本原論出發,認爲靈魂是由原子構成的有形體的東西,必須借助身體的器官才能表現出感覺等作用,當身體死亡、結構分散,靈魂也就沒有了感覺。人死斷滅論在中國影響最大,理論闡釋最爲充分,王充、何承天、範缜及多數宋明理學家,都從形神不能相離著眼,以元氣論、氣一元論爲本,論證人死如薪盡火滅,物質基礎既已破壞,豈有精神獨存之理。範缜的“形質神用”之說,集中概括了神滅論的基本理論依據。
佛教輪回說,發明于哲學階段的初期,近代以來無多發展,基本上屬這一階段的精神成果。它雖屬宗教學說,卻頗多哲學色彩,在這一階段的東西諸家學說中,對生死之謎的解答最爲明了完備,其主張與靈魂不死、人死斷滅二端皆有不同,在同一階段的諸家生死說中獨樹一幟,具有如下突出特點:
1.佛教輪回說不片面著眼于靈魂或物質,而是從樸素辯證法緣起論出發,把生命活動、衆生存在看作身心合集、心識主樞、非斷非常的流變過程。它既否認有不變不滅的靈魂,又反對人死斷滅論,避免了靈魂不滅論和人死斷滅論的理論破綻和弊端。佛家輪回說始終堅持緣起論的、中道的哲學立場,獨辟出以樸素辯證法窮究生死秘奧的理徑。
2.佛教輪回說描寫論述叁界、六道、十法界之事相、因果,及生前、臨死、死後情狀,至爲詳悉,提供了一幅極爲壯闊的多層次宇宙全景圖,爲世間訖今
爲止的所有同類學說所無法倫比。如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雖然也說天堂地獄、天使魔鬼,但說法粗略,境界相當低,帶有人間世界投影的色彩,與佛家之詳說叁界二十八天、百八地獄相比,精粗立見。即大幅度吸收佛家天堂地獄鬼神說的道教,其有關描述尚遠不及佛家之周詳。
3.佛家不僅詳述衆生情狀、凡聖因果、宇宙全景,而且建立多種哲學體系,力圖從理論上作出解釋。如大乘法相唯識學主要從心識分析入手,建構了一種多層次、多功能的心識集合體變造主客觀世界,形成生死流變的哲學解釋,其對心識之分析,從現代心理學來看,猶顯精密;大乘性宗以絕對一心依緣現起論解釋生死唯一真心現,宇宙全息具足于當下一念,將本體論、體用論發揮得淋漓盡致;密乘無上瑜伽的身心多層次緣起說,論析身心的內在結構、微觀結構更是慧眼獨具。總之,與世間多數哲學宗教僅以直線性的、靜態的思維方法解釋生命現象不同,佛家尤大乘佛學的輪回說,提供了一種多層次的、立體的、圓融的、動態的生命結構說,高出直線性哲學一籌。就以哲學思辨破解生死之謎而言,佛學可謂已窮極人類理性思辨之能事,堪稱登峰造極。
4.佛家不僅以哲學思辨、心理分析觀察解釋生命現象,而且用禅思內觀的方法,開發超理性的超常智能,以直窺生命秘奧,其關于生死輪回的現象描述與
理論解釋,終以禅思內證之實踐爲依據。其破解生死之謎的方法,與西方哲學、宗教之僅依信仰、思辨很是不同,可與中醫之以哲學直貫醫療實踐相比較。印度教、道教等東方宗教破解生死之謎的路子與佛教有所相類,但其理論、實踐技術皆未及佛家之豐滿。禅思與辯證哲學緊密結合以開發潛在智能的方法,使佛家的生死輪回說具有了超時代、超階段的性質和價值。
第叁階段:科學或科學率領哲學的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開始于西方十六世紀以來的科技革命,延伸至現代。其時程最短,而變化甚巨。傳統宗教的生死觀雖然還有約半數人信仰,但信仰普遍淡化,在社會生活中退居次要地位,宗教失去了幾千年來獨宰人心的力量。科學代之而起,成爲左右一切的新權威。人類認識的主攻方向,轉爲通過以歸納、分析、比較、觀察、實驗整理感性材料的精密科學方法,從物質方面窮研宇宙,力圖征服自然,以增加物質財富,方便物質生活。科技進軍節節獲勝,戰果輝煌,使人類一改曆來對超自然力量俯首屈躬的敬畏姿態,昂首挺胸,以大自然主人的雄姿縱觀宇宙,充滿了以自己的理性揭破所有宇宙之謎的信心。生前死後的問題,從表面上看來已不被科學和多數人所關注,似乎已被解決或被視爲無關重要的玄虛問題。但從一些人類學家的眼光看來,人類不可能擺脫對死亡的恐懼,通過科技途徑力作征服自然的英雄,還是一種出于潛意識深處的對死亡的恐懼,而采取的一種抗拒死亡命運的“移情”手段。
科學從物質方面對人自身的研究,實質上也是對生死之謎的破解…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對生死之謎破解曆程的反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