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第六章 心识与轮回▪P2

  ..续本文上一页*和人伦间的亲情之爱为本,如《楞严经》所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又说:“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人出生的直接根源,便是中有因**而起“颠倒想”,从而钻入母腹。

   贪爱及伴随它所生的嗔、嫉、疑、慢等诸烦恼,随烦恼,终以六根本烦恼和三毒中的“痴”为根本而生起。《佛说骂意经》云:“痴为恶父,爱为恶母。”痴,意谓愚痴无智,不知宇宙人生的真实本面,就像孩童幼稚无知,不谙世事。痴与无明(Avidya)为同义语,无明,谓缺乏明见宇宙人生实际的智慧之光,暗昧不明。《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解释:“不知真实,说为无明。”无明、痴又与“执”紧密联系,执,即执着,紧紧抓住某种东西不放,专指执着某种并非真实的东西为其实。烦恼、无明、执着,能障蔽真实,阻碍人超出生死、获得超越自然的大自由,形成烦恼、所知二障,烦恼障,谓起诸烦恼,能引起三界分段生死,障碍出离三界;所知障,障蔽如实尽知真实,引起变易生死。《佛地经论》卷七:“恼乱身心名烦恼障,覆所知境无颠倒性令不显现名所知障。”

   佛家诸乘诸宗,将无明、惑、执着分为多种层次,各有其具体的诠释。大略而言,小乘所说见、思二惑,为诸乘诸宗所共认。见惑,又名理惑,指经过意识表层的思维、推理而得的不符真实的见解,大略当于理性认识的层次。见惑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受教、思考、接受、认同某种学说、思想,或独立思考而形成某种决定的见解。见惑主要有五种:1.身见,梵语曰迦萨耶见(Sat-kayadarsana),执着五蕴和合的假我、俗我及我所占有的东西为实有。2.边见,片面之见,主要执死后断灭及灵魂不死等。3.邪见,认为无善恶报应、无佛法所说解脱、执着邪因论等。4.见取见,以身见、边见、邪见等下劣见解为殊胜,自以为是,自是非他。5.戒禁取见,执着不正的戒条禁忌如苦行、断食、食牛鸡食等,以为生天或涅槃之道,以持守此类禁戒而得意。这五种见惑性能虽锐利而修道时易断,称“五利使”,为“十使”(十种烦恼)之前五种。五利使中,身见、边见二种,还有与生俱来(俱生),不经学习思考便具有者。

   思惑,亦称修惑、事惑,指随缘处事,生心起念时,从感性层次自然产生的烦恼,主要有贪、嗔、嫉、慢等。这些烦恼,多与生俱来,很深难拔,十使中的后五使——贪嗔痴慢疑,被称为“五钝使”。

   见思二惑生起之本,从执着的角度讲,即是大乘所说的我、法二执,或称“人我执”、“法我执”。人我执,是执着有实常自我;法我执,是执着一切世间、出世间的东西为实有。人我执以法我执为本,大乘法相唯识学分人、法二我执各为分别起、俱生两个层次。分别起人法二我执,在意识表层,经思考而得,当于见惑;俱生人法二执,与生俱来,在意识深层及意识层下,俱生人我执当于思惑。

   由见思二惑、人法二执为本起惑造业的过程,这里不妨作一通俗易懂的解析:比如有人造杀、盗、淫三恶业,强*人妻,抢走她家的财物,杀了她的丈夫,此人因何而作此恶?是因为见色生心、见财起意,贪爱财色,欲图占有,而偷而淫。因贪爱而憎嫉财色的已占有者、保护者而杀人;贪财贪色,是执着身外之物为实有,他肯定是物质实有论者,是为分别法执。贪财贪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终归在贪爱自身,满足自己的占有欲。贪爱自身,必认为自身实有,他一定自我执着甚深,特别自私自利,执我身我心和我之所有为我,是为身见、分别起人我执。他必定还有其它世界观为主导:肯定不相信作恶必有恶报,总认为或许能逃出法网,不相信即使逃出法网,也有死后地狱饿鬼的恶报,肯定自认为人死一切皆完,生前不择手段尽情享受最为实际,是为邪见、边见、见取见。而他见财起意、见色生贪,是被一种恶习驱动,自然而起,是为思惑。思惑的根源,在于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性自我执着和身外有实物的本能性执着,是为俱生人法二我执。若是造有漏善业,情况虽可能有所不同,造业者或许不是出自邪见、边见、见取见、嗔嫉等烦恼心,但也起码离不了身见、贪、我执,施佛斋僧,是为自己或自己亲属今生来世的世俗福报;尽职尽分,往往是与晋职提薪的考虑牵连;帮助别人,往往心怀需要时得到别人帮助的打算;即使进行道德修养,也往往离不了我的德名远扬、我的人格圆满的精神需要,总之,是离不了以自身为实有的我执、以名利等为实有的法执。

   后来天台宗进一步发挥佛经义理,在见思二惑之上增加了尘沙、无明两种惑。尘沙惑指修大乘道的菩萨,尚未能穷彻众生的根性和知晓济度他们的合宜方法。无明惑,指最根本的俱生法执。这两种惑只感招三界外的变易生死,与三界内的生死轮回关系不大。

   第四节 惑由不如实知

   能生善恶业、感生死果的见思等惑,又是从何而生?佛学对此作了颇为深入的探讨,其答案是:“无明缘非理作意”(《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是心理活动不符合实际、真理,是“不如实知”或“妄想情见”,质言之,不符合真实的认识,是烦恼惑业生起的源头。认识,于是成为佛学所着力研究的问题。

   佛学研究人的认识,仍是从缘起法则出发,先着眼于认识形成的诸条件。根(感知器官)、境(认识对象)、识(认识能力)三缘和合而生诸识,是佛学所说认识形成的基本条件。认识既然依缘而生,依人所具特定的认识机制作主动的分别而有,则非不依缘起、常恒不变意义上的“真实”本面之原样呈现,具有相对性、局限性、虚妄性,对此缺乏正确反思,执非真实的认识为真实,是无明之本。

   大乘《楞伽经》说凡夫众生认识的形成,大致经相——名——妄想三个过程。首先,眼、耳、鼻、舌、身五大感知门户开放,接收、分别外境而在心中形成色、声、香、味、触等“相”(相状)——感觉经验;随之,在意识中形成“名”(名言、概念);对相、名素材进行思择,因对相、名缘起之真实的无知和错解,误以相、名为真实本面,形成“妄想”(一译“分别”)——不真实的、甚至是虚妄颠倒的观念、想法、看法,“妄想”即是生起烦恼的祸根。”“妄想”,何以为妄;大乘法相唯识学通过对认识的分析,对此作出颇为精致的说明。

   一、相依他起,依心变造、随心而转故非真

   感觉经验(相)必依内外诸因缘和合,才能生起。如佛经说视觉(眼识)的形成,须仗眼、色、明(光亮)、欲(想看见的意欲)四缘,乃至空、明、根、境、作意、根本依、染净依、分别依(意识)、种子九缘。《涅槃经·迦叶品》说:“是眼识性,非眼非色,非明非欲,从和合故,便得出生,如是眼识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是故当知无有本性。”依众缘所生的视觉经验,青黄黑白等相,既非纯粹的主观心识,又非境相的本身,亦非光明与想见的意欲,而是主体心识通过既定的感知方式,接触客观境相,再加上光明等条件的参与,所共同创造的东西。既依众缘而生,则必生灭无常,生后必灭,非哲学意义上实常不变的实在、真实。众缘和合中,既然离不开主观心识的主动认识作用,则所生眼识等,必然打有主观烙印,非境物实体的原样呈现。如近现代心理学所言,感觉乃是客观对象在人的感知中所形成的主观映像、主观经验。

   大乘法相唯识学把心识分为见分(能认识的作用)、相分(所认识的境相)二分,相分又分亲、疏二种所缘缘(所认识的对象)。说感觉经验的形成,是心识的见分“变带”相分亲所缘缘而生。变带,即通过心识和感官的作用,变起一个相似于境相实体的“影像尘”,由见分进行分别。所谓“影像尘”,即如影子和镜中像,虽然不离实物,相似于实物,但非实物本身。即实物本身(“疏所缘缘”),也由心识见分“挟带“而起,终归不离心识,而且并非等同于心识见分所见的影像尘。如分析视觉所见实物,便可发现它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乃至“极微”(最小的物质单位)构成,而视觉却无法看见四大和极微。这种心识见分“变带”影像尘而生视觉等感觉经验的事,在某种意义上与古印度流行“幻化”之术——通过念力或咒力等变石头为黄金——具同样性质,因此,佛书中常说诸相如幻如化。

   关于感觉经验的如幻不实,佛书中还常通过同一实物在不同种类众生那里所见不同为论据。《顺正理论》卷五三引佛经偈:“天见宝庄严,人见为清水,鱼见为窟宅,鬼见为脓血。”同一清水,在不同众生的感知中会完全异样:诸天见它为珍宝庄严,人见其为清水,鱼以它为窟宅,鬼类见它为脓血。至于清水的实体,大概皆非如天人鱼鬼各自所见,佛书谓其难以言说,或比喻为一种本无固定色彩,而遇什么色彩反映什么色彩的摩尼(宝珠),由此可以推知:佛书所谓天宫地狱、鬼府神宅、佛国净土,未必在这个世界之外,或许就近在身旁而视之不见。它们只不过存在于肉眼不见的细身众生之主观经验中而已。佛经中多处说:凡夫众生居住的这个充满污秽罪恶的“五浊恶世”,当下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灵山净土,在佛眼里是备极庄严清净,在心未净化的众生眼里,才是秽浊不堪。

   感觉经验既然缘起非实,依心变造、依心转变,则具相对性、局限性、虚妄性,非绝对的真实,佛书中称之为“妄、假”,以妄假者为绝对真实,被佛家称为“颠倒见”,认为颠倒见及依颠倒妄执而生的烦恼,才是造业感果之本,而非感觉经验本身能造业感果。《成实论》卷十二言:“眼、色等不名为缚,贪喜为缚。”谓以眼见色等并不直接导致生死系缚,而是从眼见色后所生的贪爱等烦恼才能系缚人流转生死。

   二、识后于境故不实

   从认识形成的过程看,在心、境相接的最初刹观意识…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第六章 心识与轮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