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六章 心識與輪回▪P2

  ..續本文上一頁*和人倫間的親情之愛爲本,如《楞嚴經》所說:“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又說:“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爲本。”人出生的直接根源,便是中有因**而起“顛倒想”,從而鑽入母腹。

   貪愛及伴隨它所生的嗔、嫉、疑、慢等諸煩惱,隨煩惱,終以六根本煩惱和叁毒中的“癡”爲根本而生起。《佛說罵意經》雲:“癡爲惡父,愛爲惡母。”癡,意謂愚癡無智,不知宇宙人生的真實本面,就像孩童幼稚無知,不谙世事。癡與無明(Avidya)爲同義語,無明,謂缺乏明見宇宙人生實際的智慧之光,暗昧不明。《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解釋:“不知真實,說爲無明。”無明、癡又與“執”緊密聯系,執,即執著,緊緊抓住某種東西不放,專指執著某種並非真實的東西爲其實。煩惱、無明、執著,能障蔽真實,阻礙人超出生死、獲得超越自然的大自由,形成煩惱、所知二障,煩惱障,謂起諸煩惱,能引起叁界分段生死,障礙出離叁界;所知障,障蔽如實盡知真實,引起變易生死。《佛地經論》卷七:“惱亂身心名煩惱障,覆所知境無顛倒性令不顯現名所知障。”

   佛家諸乘諸宗,將無明、惑、執著分爲多種層次,各有其具體的诠釋。大略而言,小乘所說見、思二惑,爲諸乘諸宗所共認。見惑,又名理惑,指經過意識表層的思維、推理而得的不符真實的見解,大略當于理性認識的層次。見惑主要通過後天的學習、受教、思考、接受、認同某種學說、思想,或獨立思考而形成某種決定的見解。見惑主要有五種:1.身見,梵語曰迦薩耶見(Sat-kayadarsana),執著五蘊和合的假我、俗我及我所占有的東西爲實有。2.邊見,片面之見,主要執死後斷滅及靈魂不死等。3.邪見,認爲無善惡報應、無佛法所說解脫、執著邪因論等。4.見取見,以身見、邊見、邪見等下劣見解爲殊勝,自以爲是,自是非他。5.戒禁取見,執著不正的戒條禁忌如苦行、斷食、食牛雞食等,以爲生天或涅槃之道,以持守此類禁戒而得意。這五種見惑性能雖銳利而修道時易斷,稱“五利使”,爲“十使”(十種煩惱)之前五種。五利使中,身見、邊見二種,還有與生俱來(俱生),不經學習思考便具有者。

   思惑,亦稱修惑、事惑,指隨緣處事,生心起念時,從感性層次自然産生的煩惱,主要有貪、嗔、嫉、慢等。這些煩惱,多與生俱來,很深難拔,十使中的後五使——貪嗔癡慢疑,被稱爲“五鈍使”。

   見思二惑生起之本,從執著的角度講,即是大乘所說的我、法二執,或稱“人我執”、“法我執”。人我執,是執著有實常自我;法我執,是執著一切世間、出世間的東西爲實有。人我執以法我執爲本,大乘法相唯識學分人、法二我執各爲分別起、俱生兩個層次。分別起人法二我執,在意識表層,經思考而得,當于見惑;俱生人法二執,與生俱來,在意識深層及意識層下,俱生人我執當于思惑。

   由見思二惑、人法二執爲本起惑造業的過程,這裏不妨作一通俗易懂的解析:比如有人造殺、盜、淫叁惡業,強*人妻,搶走她家的財物,殺了她的丈夫,此人因何而作此惡?是因爲見色生心、見財起意,貪愛財色,欲圖占有,而偷而淫。因貪愛而憎嫉財色的已占有者、保護者而殺人;貪財貪色,是執著身外之物爲實有,他肯定是物質實有論者,是爲分別法執。貪財貪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終歸在貪愛自身,滿足自己的占有欲。貪愛自身,必認爲自身實有,他一定自我執著甚深,特別自私自利,執我身我心和我之所有爲我,是爲身見、分別起人我執。他必定還有其它世界觀爲主導:肯定不相信作惡必有惡報,總認爲或許能逃出法網,不相信即使逃出法網,也有死後地獄餓鬼的惡報,肯定自認爲人死一切皆完,生前不擇手段盡情享受最爲實際,是爲邪見、邊見、見取見。而他見財起意、見色生貪,是被一種惡習驅動,自然而起,是爲思惑。思惑的根源,在于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性自我執著和身外有實物的本能性執著,是爲俱生人法二我執。若是造有漏善業,情況雖可能有所不同,造業者或許不是出自邪見、邊見、見取見、嗔嫉等煩惱心,但也起碼離不了身見、貪、我執,施佛齋僧,是爲自己或自己親屬今生來世的世俗福報;盡職盡分,往往是與晉職提薪的考慮牽連;幫助別人,往往心懷需要時得到別人幫助的打算;即使進行道德修養,也往往離不了我的德名遠揚、我的人格圓滿的精神需要,總之,是離不了以自身爲實有的我執、以名利等爲實有的法執。

   後來天臺宗進一步發揮佛經義理,在見思二惑之上增加了塵沙、無明兩種惑。塵沙惑指修大乘道的菩薩,尚未能窮徹衆生的根性和知曉濟度他們的合宜方法。無明惑,指最根本的俱生法執。這兩種惑只感招叁界外的變易生死,與叁界內的生死輪回關系不大。

   第四節 惑由不如實知

   能生善惡業、感生死果的見思等惑,又是從何而生?佛學對此作了頗爲深入的探討,其答案是:“無明緣非理作意”(《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是心理活動不符合實際、真理,是“不如實知”或“妄想情見”,質言之,不符合真實的認識,是煩惱惑業生起的源頭。認識,于是成爲佛學所著力研究的問題。

   佛學研究人的認識,仍是從緣起法則出發,先著眼于認識形成的諸條件。根(感知器官)、境(認識對象)、識(認識能力)叁緣和合而生諸識,是佛學所說認識形成的基本條件。認識既然依緣而生,依人所具特定的認識機製作主動的分別而有,則非不依緣起、常恒不變意義上的“真實”本面之原樣呈現,具有相對性、局限性、虛妄性,對此缺乏正確反思,執非真實的認識爲真實,是無明之本。

   大乘《楞伽經》說凡夫衆生認識的形成,大致經相——名——妄想叁個過程。首先,眼、耳、鼻、舌、身五大感知門戶開放,接收、分別外境而在心中形成色、聲、香、味、觸等“相”(相狀)——感覺經驗;隨之,在意識中形成“名”(名言、概念);對相、名素材進行思擇,因對相、名緣起之真實的無知和錯解,誤以相、名爲真實本面,形成“妄想”(一譯“分別”)——不真實的、甚至是虛妄顛倒的觀念、想法、看法,“妄想”即是生起煩惱的禍根。”“妄想”,何以爲妄;大乘法相唯識學通過對認識的分析,對此作出頗爲精致的說明。

   一、相依他起,依心變造、隨心而轉故非真

   感覺經驗(相)必依內外諸因緣和合,才能生起。如佛經說視覺(眼識)的形成,須仗眼、色、明(光亮)、欲(想看見的意欲)四緣,乃至空、明、根、境、作意、根本依、染淨依、分別依(意識)、種子九緣。《涅槃經·迦葉品》說:“是眼識性,非眼非色,非明非欲,從和合故,便得出生,如是眼識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是故當知無有本性。”依衆緣所生的視覺經驗,青黃黑白等相,既非純粹的主觀心識,又非境相的本身,亦非光明與想見的意欲,而是主體心識通過既定的感知方式,接觸客觀境相,再加上光明等條件的參與,所共同創造的東西。既依衆緣而生,則必生滅無常,生後必滅,非哲學意義上實常不變的實在、真實。衆緣和合中,既然離不開主觀心識的主動認識作用,則所生眼識等,必然打有主觀烙印,非境物實體的原樣呈現。如近現代心理學所言,感覺乃是客觀對象在人的感知中所形成的主觀映像、主觀經驗。

   大乘法相唯識學把心識分爲見分(能認識的作用)、相分(所認識的境相)二分,相分又分親、疏二種所緣緣(所認識的對象)。說感覺經驗的形成,是心識的見分“變帶”相分親所緣緣而生。變帶,即通過心識和感官的作用,變起一個相似于境相實體的“影像塵”,由見分進行分別。所謂“影像塵”,即如影子和鏡中像,雖然不離實物,相似于實物,但非實物本身。即實物本身(“疏所緣緣”),也由心識見分“挾帶“而起,終歸不離心識,而且並非等同于心識見分所見的影像塵。如分析視覺所見實物,便可發現它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乃至“極微”(最小的物質單位)構成,而視覺卻無法看見四大和極微。這種心識見分“變帶”影像塵而生視覺等感覺經驗的事,在某種意義上與古印度流行“幻化”之術——通過念力或咒力等變石頭爲黃金——具同樣性質,因此,佛書中常說諸相如幻如化。

   關于感覺經驗的如幻不實,佛書中還常通過同一實物在不同種類衆生那裏所見不同爲論據。《順正理論》卷五叁引佛經偈:“天見寶莊嚴,人見爲清水,魚見爲窟宅,鬼見爲膿血。”同一清水,在不同衆生的感知中會完全異樣:諸天見它爲珍寶莊嚴,人見其爲清水,魚以它爲窟宅,鬼類見它爲膿血。至于清水的實體,大概皆非如天人魚鬼各自所見,佛書謂其難以言說,或比喻爲一種本無固定色彩,而遇什麼色彩反映什麼色彩的摩尼(寶珠),由此可以推知:佛書所謂天宮地獄、鬼府神宅、佛國淨土,未必在這個世界之外,或許就近在身旁而視之不見。它們只不過存在于肉眼不見的細身衆生之主觀經驗中而已。佛經中多處說:凡夫衆生居住的這個充滿汙穢罪惡的“五濁惡世”,當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靈山淨土,在佛眼裏是備極莊嚴清淨,在心未淨化的衆生眼裏,才是穢濁不堪。

   感覺經驗既然緣起非實,依心變造、依心轉變,則具相對性、局限性、虛妄性,非絕對的真實,佛書中稱之爲“妄、假”,以妄假者爲絕對真實,被佛家稱爲“顛倒見”,認爲顛倒見及依顛倒妄執而生的煩惱,才是造業感果之本,而非感覺經驗本身能造業感果。《成實論》卷十二言:“眼、色等不名爲縛,貪喜爲縛。”謂以眼見色等並不直接導致生死系縛,而是從眼見色後所生的貪愛等煩惱才能系縛人流轉生死。

   二、識後于境故不實

   從認識形成的過程看,在心、境相接的最初刹觀意識…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六章 心識與輪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