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尚未起分別,心中尚不能形成關于境物的認識,或僅爲直覺(“現量”)經驗,待這一刹那過後,意識才起分別,形成知覺,佛家名爲“念”《大智度論》卷十二說:“眼識知色,色生滅,相續生,相似滅,然後心中有法(概念)生,名爲念。”世間萬物,皆處于念念生滅、刹那生滅中,當意識起念形成知覺時,前一刹那的境相已滅,新的境相相續、相似而生,但意識還認爲所分別者是前一刹那的境相,並生境在心外等見解,如《成唯識論》卷七所說:“現量證時,不執爲外,後意分別,妄生外想。”因此,人的認識永遠是落在境相之後,認後爲前的。若依南傳上座部關于一念心生十七刹那、九心輪的分析,則形成知覺(第四“等尋求心”)時,已是心境相接後的第五刹那了,認識落後于境相整四刹那。四刹那雖然爲時極短,不足一秒鍾,境相所起的變化也未必明顯,認識誤差不大,但若精確而言,則認後爲前,終屬錯誤,可謂不實。
叁、名依相立,唯假不實
名(概念)在認識過程中的形成,從時間上來看更在知覺之後,從其實質言,名言顯然是人爲造設,是意識對感覺經驗進行抽象、舍象等加工後,所創造的一種認識符號,其非實物本身,更是顯而易見。佛書中說,若名爲實(事),則說火之時,口應被燒,說食之時,腹應能飽。又同一事物,在不同語言中就有不同的名言表示。名言雖假借非實,卻是人們進行思維、交流思想包括弘揚佛法的重要工具,人們在生活中,基本上念念都在名言概念上轉圈子,往往忽視名言是假非實的實質,錯誤地認假爲實。
關于名、相之不實,《大乘密嚴經》有偈說:“名唯遍計生,相是依他起。”謂相依他(因緣)而生,非自然本有;名依相假立,經過了主觀意識的加工,人們往往忘記了名言之假借不實,而執著名字所表即是實事,男即是男,女即是女,我即是我,衆生即是衆生……這叫“遍計所執”(周遍計度一切名言即是實事)。遍計所執,即是法執,包括我執在內。有比喻說:遍計所執,就像人夜行踩著一段繩子,誤以爲是蛇,而驚惶恐懼;依他起的相,就像那繩子的本身,雖然沒有誤認爲蛇,但卻不知繩子也是假相,是草麻、人工等因緣和合而成,唯認繩爲繩,也屬法執。
佛學指出,衆生由誤認名、相爲實的人法二執,是生起貪嗔等煩惱、造作有漏善惡業,使衆生墮于生死苦海中的根本原因。貪愛財色名位,終歸是因執著財色名位爲實有;執著財色名位等實有,終歸是誤認色聲香味觸法的名、相爲實有,如果能看破名、相之不實,如實認識,“如理作意”,則自然心平氣靜,不會有煩惱生起。
第五節 “藏識持于世,猶如線貫珠”
爲了更清晰地解釋生死輪回現象,大乘瑜伽行派的法相唯識學依據一類大乘經,對心識作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底層,又分析出兩層或叁層潛在心識。
第七末那(Manas)識,意譯“意”,其義爲“思量”,“思謂思慮,量謂量度”(《唯識述記》卷一),其思慮量度有兩方面含義:一是“恒審思量”,其思量的功用無時不在發揮,爲第六意識生起之本,亦名“意根”(意識之根);二是思量的對象主要是內自我,思量內心深處有一恒常不變的自我,産生深層自我意識,這種思量念念相續,無有停息之時,貫穿于一切表層意識活動中。這種在意識層下對內自我的思量,産生我癡(不知無實自我)、我見(執著有實自我)、我慢(自我驕慢)、我愛(對自己身命的本能性貪愛)四種煩惱。末那識的思量內自我,既然生前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那麼死後也應慣性延續,于腦內、嬰孩乃至轉生爲畜類時,猶相續不斷,爲維系衆生生命的本源動力。這種對內自我的思量,貫徹輪回過程的始終,如果一定要找到一個輪回主體的話,末那識對內自我的恒審思量,可以假名爲輪回主體。然而,這種思量,既然有一個所思量的對象內自我,便已墮入二元對立中,屬因緣所生法,稱不起真常自在的真我,在佛學看來。只不過是一種恒常相續的妄執,是“無量劫來生死本”。
第八阿賴耶(Araya)識,意譯“藏識”(倉庫意識),又稱“本識”、“種子識”、“一切種”、“阿陀那”、“心”等。它深潛于末那識層下,其見分,即是末那識所恒審思量的內自我。此識名“藏”,謂其功能以儲藏爲主,《成唯識論》卷二解釋識藏有能藏、所藏、執藏叁義。能藏,謂此識具有能儲藏的功用;所藏,謂此識所收藏儲存者,爲前七識活動所生的“種子”;執藏,謂此識有執持所藏種子令不消失、錯亂的作用。從唯識學說的論述看,阿賴耶識可看做一意識層下的心靈電腦,具有儲存信息,按自然的因果律等法則處理信息的功用,實爲心識之本,被稱爲“心體”、“心王”、“本心”、比喻說,藏識猶如大海,前七識就像海面上興起的波浪,《楞伽經》偈雲:“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按唯識學論述,衆生的生命活動,是一個阿賴耶識所藏種子與前六識現行的心理活動“種現互生”的立體延續過程,第七識則在前六識與第八識之間起著不間斷的聯絡作用。每一心理活動及所作善惡等業,除了在橫向聯系和縱向的時間關系上産生相應果報外,還在自心深層留下“種子”。種子,系以植物的種子,比喻內心深處能産生心理活動的因種、潛在勢能,《成唯識論》卷二說種子“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種子亦稱“習氣”,即行爲所形成的習慣,如世間所言“流氓習氣”、“軍閥習氣”等,喻如裝酒的瓶子,雖然酒已喝光,瓶子還留有酒的余味。習氣分名言(遍計所執)、我執、有支(叁界異熟業種)叁種。種子分本有(無始以來本自具有)、新熏(現在的業熏習而成)兩類,又分有漏、無漏兩類。每一現行心理活動的生起,必以阿賴耶識中所藏的種子爲因,這叫“種子生現行”,種子生現行,當然得諸緣具足,就像植物種子只有在具備適宜的溫度、濕度時才能發芽。現行的心理活動及業,又不斷留下新的種子(新熏種子),儲藏于阿賴耶倉庫中,這叫“現行生種子”。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叫做“種、現互生”。種子雖然也是念念生滅,但“前後自類相生”,不斷地生起同類種子,這叫“種子生種子”。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種子生種子,相續不斷,工作繁忙,由新熏種子的不斷成熟,給生命園地中不斷增添著新的景觀。打個簡單的比方說,如有人看到香煙,産生抽的欲望(有人不會有),說明他心識倉庫中有某種與抽煙有關的種子爲因;他抽煙時對煙味産生貪愛,則會在他心識中形成喜好抽煙的新熏種子,促使他在下一次見到香煙時情不自禁地要抽,乃至見不到香煙時也想抽,不抽就不舒服,形成煙瘾。就生命現象來說,一般人長到十多歲,情窦初開,對異性發生興趣,這說明他(她)心識中一定有前世愛異性的慣習所形成的異熟種子;這種子遇到合適的人緣,便促使他(她)求偶、戀愛、結婚、生育子女。今生從**中獲得幸福,深生貪著,又在阿賴耶識中埋藏下新的**種子,必然會出生死後再生于欲界,再求偶、戀愛的異熟果。衆生的種類,及各自的愚智、性情、愛好等的先天差別,都可解釋爲阿賴耶識中所藏種子的不同。《唯識叁十論》頌說:“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熟。”因有漏善惡業及其根本我法二執的習氣種子潛藏于阿賴耶識中,形成必然出生異熟果的因種,使衆生死此生彼,輪回不休。
在無休無止的生死輪回中,阿賴耶識儲藏種子、生起七識現行及異熟果的功能貫徹始終,如《密嚴經》偈所說:“藏識持于世,猶如線貫珠”,比喻阿賴耶識貫通輪回全程的作用,頗爲形像。傳爲玄奘授的《八識規矩頌》說阿賴耶識“去後來先作主公”,是死時最後離身、生時最先投胎的輪回主人公(主體),這應指末那識執爲內自我的阿賴職識見分而言。前六識有時間斷,記憶今生多失,隔世全滅,作爲生命根本和種子儲藏所的阿賴耶識,卻一刻也不間斷,就是在悶絕、睡眠和生前處胎、生後嬰兒期無意識階段,阿賴耶識也一直在暗中發揮其作用。
具這種貫攝叁世功用的阿賴耶識,容易被誤解爲靈魂一類的東西,指責它的建立,違背了佛學的核心義理“諸法無我”,實際上,只要全面理解法相唯識學所說阿賴耶識的性質,便不難看出它與靈魂及婆羅門教所說阿特曼不同:阿賴耶識只是分析心識功能時的假設,井非一個真常不變的實體,而是某種深層心識作用的相續,唯識學說此識也是生滅變異、因果相續、依緣而生現行的因緣所生法,並非實常自我。《解深密經》喻阿賴耶識“一切種子如暴流”,《唯識叁十論》也說此識“恒轉如暴流”,是一像奔騰直瀉的江河一樣的流變過程。《成唯識論》說此識“非斷非常,以恒轉故”,“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非斷非常,便即否定了它非真常自我,又念念相續而貫串輪回全程。非常是真谛,非斷是俗谛,真俗二谛如手心與手背,是爲中道。這種意義上的阿賴耶識,較部派佛教建立的窮生死蘊、一味蘊、根邊蘊、勝義補特伽羅等,在理論上的確要圓滿很多。
阿賴耶識不僅是衆生前七種識及“淨色根”(最微細的感知器官)生起的根本、衆生個體生命的根本,而且還是衆生所居住的依報“器世間”(客觀世界)的根本。法相唯識學把山河大地等器世間亦攝于阿賴耶識的相分,認爲衆生六識所分別的境界實體——“本質塵”或”疏所緣緣”,是由阿賴耶識見分“挾帶”而生,雖然可以說在六識見分之外,卻不在全體心識之外,不離阿賴耶識。所謂客觀世界,實際上終歸是自己心識變造。《成唯識論》卷二說:“謂異熟識由共相種成熟力故,變似色等器世間相,即外大種及所造色,雖諸有情所變各別…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六章 心識與輪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