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天作得主么?
答:饥来吃饭困来睡。
2 、问:睡梦中作得主么?
答:朝阳升起月含山。
3 、问:无梦无想,无见无闻时,主人公在什么处?
答:太虚饮光消契阔;风摇浅碧柳丝轻。
开示悟入佛知见
世尊悲愍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而不自知,迷于声色,沉沦六道,出苦无期,乃降生于世,现身说法,以觉醒众生迷梦,证此寂灭一心,出离苦海,而登觉岸。
但因众生烦恼垢重,不敢顿示此灵妙一心。始于阿含会上且说人天十善,免堕三途。及后说无常、空苦、无我、四谛及十二因缘之法,令众生权出三界,勉离生死。次说般若,以显真空妙有,而破二乘偏空之执。
四十年后,佛将涅槃,方于法华会上,纯谈实相,直示一心,以显平等佛性,三乘同归,五性齐入,凡有心者皆可成佛。至此方尽世尊本怀,度生原意。
盖此心体,本自灵明,廓彻周遍,灵融湛寂,如如无拘,凡圣一际,生佛等同。然迷之则生死无端,悟之则轮回顿息。要在忘言以神会,绝虑而心通。故参禅行人贵起疑情,藉以隔断迷情妄念而打开本来,亲证自性也。
但参禅下手时,须先端正修因—以何为修,以何为归。方针既明,宗旨既定,而后可以空其所得。盖禅之一词,系禅那之简称,其意为静虑或思惟修,因行人心情不同,要求各别,修证亦各异。据圭峰宗密禅师《禅原序》云:“禅门有浅有深,阶级殊等,依其修因证果之不同,约可分为五类:
(一) 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
(二) 正信因果,亦以欣厌心而修者,是凡夫禅。
(三) 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
(四) 悟我法俱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 以上四类皆有四色四空之异) 。
(五) 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辗转相传者,是此禅也。”
由此看来,禅宗所传之禅既为第五种,那么,禅宗行人在未参话头前,应先开佛知见,明白自己本具如来智慧与佛无异,而后抱定一则话头,孜孜兀兀地参究,更由明眼宗师的善巧提示,方能打开本来,悟入佛知见。
《法华经》所尊贵的就是毫无隐秘地直示我们:一切众生本具与佛同样灵明、微妙、圆满、廓彻的寂灭心体。以之修行,无不成就。故而该经最关紧要的精髓,即在开示悟入佛知见。历代宗师为敦促学人用功,诱导行人省悟,辅助后人升进计,对此用功关键,皆各有微妙而明彻的宣扬、评唱,这在禅录中实不少见。
清末,南京赤山发祖系当代临济宗大德,道风远播,龙象咸归,一时知名之士,如月露、楚泉等均慕名聚集会下随师参究。一日,师上堂示众云:“选佛场开英才现,各自道出真见来。这里是选佛场,锻炼龙象的,不是叫你们来吃闲饭、睡觉、打盹的。今天我要考考你们,看那个是个中豪杰,宗门英才。法华宝经全经的要旨在开示悟入佛知见,其中奥意,历代祖师皆各出手眼,有层层入胜的开示与宣扬,确是如华似锦,美不胜收。大家读了,无不敬仰赞叹,获益匪浅。但那是各位祖师的,不是你们自己的。拾人家的唾余,住在文字、语句上,于悟道无益。今天我要你们各自从自己胸襟中流露出的说来,看谁具有真知灼见。”
发祖道罢,从签筒中抽出一枝标有名字的竹签点名云:“楚泉( 扬州高 寺来果和尚的法祖) ,你先来说。开,怎么开? ”泉无语。祖责云:“你在这里多日做什么的? ! 这样参禅,简直是闹儿戏,唐丧光阴,如何有出头之日? 跪下参! ”
祖命维那焚香,打止静板,嘱大家一起参,并说要个别考问的。
一枝香一会儿点完了,维那打板开静。祖追问楚泉云:“怎么开? ”泉仍不能答。祖叹云:“如是参禅,何时能了! ”继令跪参。
二枝香过,泉仍无语。祖不罢休,责云:“今天开不出,就叫你跪死在这里! ”逼令继续跪参。可怜楚泉心急如焚,跪在那里脚膝又痛,黄豆般大的汗珠,不断地往下滴。看看第三枝香烧完,维那举板打开静,笃笃一响,楚泉忽然猛省,高声道云:“有了有了,开出来了。”祖问云:“怎么开? ”泉应声云:“开出本有。”祖逐一继问云:“示 ? ”泉云:“示出本无。”“悟什么? ”“悟无有无。”“怎么入? ”“入出无碍。”祖闻后,赞云:“好! 这卷子交得爽丽,不逼你们,不肯用功。终日悠悠散散的,如何能了! 今日不枉你跪了三枝香。”
祖于高兴之余,继点月霞( 月霞系常州天宁寺冶开大禅德的法子) 云:“月霞,你试道看,怎么开示悟入? ”霞不假思索,应声云:“我借楚兄的四句答话用一用。”祖云:“怎么借用? ”霞云:“开出本有是理法界,示出本无是事法界,悟无有无乃理事无碍法界,入出无碍系事事无碍法界。”祖大声赞云:“好! 比楚泉尤较些子。这里不枉是选佛场,今天一下子选出了两尊佛。”
正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 ”前贤不畏艰辛地用功,所以才有成就,我们也不可辜负自己,殷勤参究,精进不懈,方可不让古人专美于前。今试就“开示悟入”四字,换为首尾各赋一颂,以飨读者,不知尚符佛祖之意,勉为交卷否?
(一)开出无形面,示作十界身,悟在迷未了,入魔亦无碍!
(二)要尽心花开,方明无情示,本来不迷悟,识智何出入!
物我不二
僧问大随禅师( 沩山灵佑禅师法嗣) :“大千坏时,法身坏不坏? ”随曰:“法身也坏。”此语疑煞天下人。但投子青禅师闻之,便装香作礼,称大随乃古佛出世。
法身真如妙体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动不摇,不变不易,亘古常青之妙体,如何随大千世间坏时而毁灭? 此语与佛所说大相径庭,莫非错下名言,淆惑世人,要落金刚地狱么? 但如真错了,投子青是大禅德,为什么要装香作礼,赞他是古佛再世呢?
原来所谓世间者,不论什么事物,都是我们广大众生的佛性—法身—所变化显现,离开法身,什么也没有。《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就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依法身显现而建立的。以“是法”就是不论什么事物,而“法位”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说世间相就是法身,法身就是世间相。
我们知道,理以事显,事以理成,理和事是分不开的。理事既无可分,故经云:“性相不二、心境一体。”既然心—法身常住不坏,那么世间相也就自然常住了。
从世间相的表面上看,似乎是沧海桑田,瞬息万变不久长的,但事物的本体实无坏灭,不过在这边坏了,到那边又生了,搬了一个场而已。苏东坡先生在《前赤壁赋》中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假水和月说明万物的假相在变化而实体未尝变易。同时又进一步说明心情不豁达执假相的人看世间是沧海桑田,瞬息万变的,而开朗明智之士识得事物与众生一致的真体,就知道天地间的一切一切皆是长住不变的了。
肇法师在《物不迁论》中也举数例详论了事物毫无变迁的真理,就不一一例举,请诸仁自己去检阅吧。
事物之所以不变迁,不消灭,究其实际,就在显现、建立这些事物的根本—法身—是法尔不生不灭,亘古常存的。
今僧问:“大千坏时法身也坏了吗? ”大千若真个坏了,法身岂不也坏了吗? 问话之僧因不明物我不二之理而有此问。大随乃大手笔宗师,不和你说长道短,大谈佛理,只顺其语脉上下搭,叫你知痛觉痒,于心念不行处,蓦然回首,瞥见本性。乃随声答曰:“法身也坏。”这一答大有雷霆万钧之重,因尽人皆知法身是不生不灭、不变不易的,怎么说法身也坏呢? 难道是醉汉说胡话吗? 但大随是当代大德呀,怎么如是说呢? 这一突如其来的雷震,就将学人平时义解、妄想全盘震落。在这急如闪电的一念不生的刹那,这僧如皮下有血,即将于斯得个消息去归家稳坐。
禅师家答话有正说,有直指,有旁敲,有反激等等不同的手法。其目的不外使来问者于言下知机,语端省悟。故皆就来者之机,施以适宜的指示或恶辣的钳锤,以剿绝学人粘缚而亲证本来,此即宗下所谓大机大用也。
如严阳尊者参赵州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州曰:“放下著。”尊者曰:“既是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 ”州曰:“放不下,担起去。”尊者言下大悟。
这“担起去”一语常常使人发生争论。有人说担起去是反激法,你不知过错,放不下就让你挑著走,从而使你反省,没东西不用挑,挑著走还是有东西,逼你认识放不下的东西,放下而开悟;有的说担起去是呵斥句。你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你心中明明有一个“一物不将来”在,这等于心中还有个“空”在,有个空,还是有住,应该放下,空也不住才是。你强调“放下个什么? ”不认账,就浇你一盆恶水,呵斥你,担起去! 这等于云际参南泉,虽累经开示而不开悟,南泉呵斥曰“去! 你不会我话”一样,叫他言下知痛,回头自荐也。更有人说:这是直指法。本性空灵,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这一物不将来正是本性显现时。这个心无可心,放无可放的正是当人安身立命处,故叫他担起去,也就是嘱咐他当仁不让,当下承当也。所以严阳尊者当下大悟。这三种说法各说各有理,各不相让,各有千秋。真是一点水墨三处成龙。但依拙见,反激也好,呵斥也好,直指也好,会得的自可横弄竖拈皆成妙谛,但如认著个“一物不将来”,有个空境在,则失之远矣。
大随答此僧之问,欲其在已明白的常理上反省其未明之事理。因学佛者,人人都知道佛说法身常住不坏,今闻“法身也坏”之说与佛相违,何能接受? 这就逼令…
《禅海微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