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修法)▪P10

  ..续本文上一页又注意“心念”,心易乱,究竟如何是好?

  答:耳闻是能闻之性,而不是注意耳朵。所以耳闻心念咒之声,则妄念不起矣。

  199.问:修法是为了明心见性,见性后就能明了诸法实相,从而不会迷惑颠倒,造业受报了。修法的诀窍在心念耳闻,不管身体上的任何感受。只将咒分分明明地念下去,最后将咒也化去,就孤灵灵地剩下灵知觉性了,但也不可著。对吗?

  答:是的。妄念化空,咒即念不出来了,当下忽然根尘脱落,世界化空,真性即现前矣。

  200.问:“念起不随”是否属压念?

  答:不是。

  201.问:刚见上师时,觉得自己本来是佛,因此于一击掌之刹那,便明了自性本空。但时间一长,烦恼又起来了。

  答:可怜,出声持咒以转换吧。

  202.问:我在起念时,不知不觉就去压它,对吗?

  答:不能压念,尽管启用,但不跟它转,不睬它,这叫做“青山本不动,白云任去来。”坏不是坏在起念上,而是坏在跟念跑。不是压住不起念,而是念念不停留,这才是无念。六祖所谓“无念者于念而离念。”比量而现量,比量是知道,有分别,而现量不动。这与镜子照物还有些区别。镜子照物不管好坏,没有区别,而我们知道好坏、美丑,但心不动。功夫做到这里就行了。但非要见性不可,不见性做不到。所以说,活活泼泼地做很难啊。

  203.问:请师父开示“念起不随”与“毫无分别”?

  答:“念起不随”不是叫你做个呆子,连好坏、是非也不知道,而是了知,但不住著,这是第一步功夫。第二步功夫为“毫无分别”,是指善于分别客观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即知道是非、长短、得失,但心中不动,不被任何事物所影响与染污。

  204.问:弟子在下座观照时,有时没有一念,但一会儿就忘记,一忘就随妄想而去。

  答:正观时一念不生,知道这一念不生的灵知即是本性。一会儿就忘了,就赶紧拉回来,不要随念转。

  205.问:平时知道不要著相,可碰到事情又忘了。

  答:这有什么用?!这是你仅懂一点道理而未真实修炼的缘故。应该赶快改正,精勤修习,多多打坐,绵密观照才是。

  206.问:请师父谈谈“时时观照。”

  答:我们的念头多得不得了,刹那的念头很多。因为我们八识田里的种子太多,好的、坏的都藏在里面。比如我们看香蕉,只用眼识,不用意识,香蕉就是香蕉。眼睛就好比是照像机。如果用意识,看到香蕉就想:“这是香蕉,很好吃。这个大,那个小。”所以一用意识就产生分别心了。耳根也如此。意识跟著跑,六识的消息就交给了第七识,七识就传给第八识,就有种子了。所以要时时观照,观照就是:念头一动就知道,不睬它,要观照念头的起处。

  207.问:“安住保护”是不将此无念而知觉了然的灵明寂寂光景,常常在人事逢缘之境中相应相印,守之护之?或者才有念起,即迅速回光转而空之,与这空性相应呢?

  答:对!在应缘接物时,只有当事的一念,无有第二念。做后毫不留念,如未做过一样。这是无住无著功夫。

  208.问:若在闻声时,仅闻“闻声者谁?”有时似乎近似无念而空然,但有知觉的光景,可转而又失。是否要承当第一?如何承当?

  答:问“闻声者是谁?”是在未悟时用。如已悟这能闻声者即自己主人公,则不须问。但保护它不住声即得,更不须起念承当,起念承当则是头上安头了。

  209.问:常于妄念流动时,回光返照“前念已断,后念未起”之中间空明。这样做好吗?

  答:不对,妄念断处即自性空明,不须再起念观照。

  210.问:因工作忙,有时观照力不足,便采用了大圆满中“断”念法,一天数十次,这样于颠倒中似较前有些把持力。

  答:这种简易禅法于事忙人最适用。你能每天做数十次,日久功深,自然于不知不觉中打成一片,而归家稳坐矣。

  211.问:座下“断”念法,即于事忙或心念外驰散乱之际喊一声“断?”。

  答:不一定喊“断”,一觉即行。

  212.问:座下很少忘记保任,干活休息也一样。有时一想观音圣号或弥陀圣号,耳边自动响起念佛声,甚至流行歌曲也是一样。怎么办?

  答:这耳边的一切音声,均不可睬它,任它自生自灭。

  213.问:有时在念头上没觉察,念尾巴上才知道。

  答:这是觉迟了,力量不够。要看话头,念头一来就化空它。如念头转了个圈才看见,那是看的话尾巴。所以禅家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观照的好处就是,念头来了就知道,境界来了,有的觉照在前有的觉照在后。顺境不易察觉,而恶境界却易觉察。

  214.问:《般若正观法门》中讲观的问题,要求从心窝处起观,不取舍之,而避免某些学人因过于集中头部引发高血压之类病症。对吗?

  答:观心是观心念起处,不随之流浪。即念起即觉,一觉即空。既不著在心窝、头部,也不著在丹田或脚下。持咒也只是“心念耳闻”,不著处所,松紧须随时调整,不可过紧或过松。

  215.问:下座观照,应了了觉知。我起了什么念,应该清楚,是吗?

  答:起念要知道,但不能跟它跑。不能记住这个念,念起即觉,一觉即空,像水上画图一样。

  216.问:如何观心?

  答:心者即念头,念头来了就化掉它,不跟它跑。起初是通过持咒化掉妄念,看见念头,念头就没有了。定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念头来了不用化,自己就化了,直到寂而常照,而常寂。了了分明即照,不动就是寂。起妙用时,应缘接物时就起念,不应缘时就没有念,这是最好的禅法。观心是佛法的根本法门。

  217.问:“观自在”就是对事事物物不粘著,也不偏废,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就这样老老实实地随缘度日就行了。这种理解对吗?另外,我与丈夫将在元月27日开始打七。

  答:你的体会非常正确!就这样老老实实地随缘度日是了。所谓“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也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眠。”的一种绝学无为闲道人的平常心是也。你们夫妇真是好样的!既能于理上醒悟,更不废事修。于此苦寒时节,不忘打七用功,将来定能证成大道,圆满菩提。

  218.问:对下座的观照功夫,其下手处,仍未明白。今观照似有三种下手法,请师开示。1、直下观照妄念,不取不舍照之。2、观照心念起处,念起即觉,不随之攀缘流浪。3、观一切事物皆如梦幻泡影,皆属无常幻化之物,应远离贪著。

  答:前两种看起来似两种,其实是一种。因能念起即觉,即直下观照妄念,不然不能念起即觉。不随念转即是不取,念来只是不随之转,而不是压它不起,也不是讨厌它而舍离。故二种是一法也。第三种很好,除对妄念调治外,对事境须如此观照。

  219.问:弟子采用上面的第三种方法,这样是否符合上师要求?

  答:只观境,不观心念,会随念流转。因为妄念在不对境时,还是流动不息,所谓“家贼难防”,不是不对境就一念不生了。仍是无用,必须双照才行。

  220.问:有人说:念念不停留也是修行中的过程。但按师父的开示,念念不停留是本性的大机大用,请师父再为指点。

  答:“念念不停留”,如还有个念念不停留在,就不究竟,仍要化去。我说的“念念不停留”是用,“当下即是空”,不需用心去化。

  221.问:“照而常寂,寂而常照”,究竟起念不起念?

  答:照即是用,即是念念不停留。无念之可念,无起之可起,法尔显现,自然应缘。

  222.问:我们平时保的就是这个灵知吗?

  答:对,就是保这个灵知,而不是保空,不是守住那个空境。念头来了不睬,不睬就是灵知。

  223.问:我们做事时也要了了分明吗?

  答:对啊!我们念咒时听得清清楚楚,也是了了分明,咒不清楚就不是了。不是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个了了分明。到一定的时候,“啪!”一脱,脱的时候还是了了分明,什么都没有,唯一真性现前。

  224.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这两点怎么矛盾了?

  答:“看心观静,不动不起”,这是压念不起,故大错。现在叫你观照,是叫你看著妄念的起处,不跟它跑,而不是压念不起,故不相同,没有矛盾。

  225.问:平时用功无非是息妄显真,但《圆觉经》说:“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这似让人无法把持。所以弟子在平时观照和静坐观心时,总觉得左右不是,不能确定具体方法,又怕念起,又怕犯压念的毛病。

  答:让你观心,不随念去,就是不起妄念。平时不故意起念头,不向外攀缘,而当妄念起时也不执著妄念。念起即觉,不随逐、不压制。只是了了觉知,不起分别。这就是“于诸妄心亦不息灭”的用功方法。

  226.问:下座后,对境生心,为境界所转,当如何用功?

  答:下座要时时观照。这个更难,因为人都是跟著境界跑。刚刚下座时还有个定境,知道看著自己不要乱动。可是,在事情上一做一滚,就忘记观照了,跟著境界跑了,与平时没打坐时一样的乱七八糟,这就不好。所以,我们上座的时候要死心塌地地心念耳闻,下座的时候要绵密观照,不要忘记。但是我们在境上也容易忘记,和几个朋位一谈心,什么事情一做,马上就乱了。念头来了,要赶快拉回来,观住自己。一定要做这个功夫,否则就不能上路。功夫到后面,观熟了,就不要观了,再观就多事了。所以,先下手要“观”,做到后面就不要“观”了,把这个“观”字忘掉才能进步,功夫才能上上升进。再更进一步,连“忘记”也没有了,那功夫就由有为进入到无为了。功夫就是要由有为渐渐地进入无为。无为一下子是做不到的,开始一定要有为地观,就是有心地做功夫。到了后来,无心做功夫,什么功…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