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白话药师经(赵嗣崇 编)▪P13

  ..续本文上一页到佛的境地的下一生就能成佛的补处菩萨,才能对佛的一切如实信解。」

  

  释迦佛进一步告诉大家说:「在生死轮回中,人身是很难获得的;得了人身,能皈依三宝,对三宝诚信敬重,也是很难的;进一步在佛法中能听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就更难了。」

  

  释尊又一次赞叹地说:「这位药师琉璃光如来功德非常伟大,因为他在过去的菩萨因地中,以无量无边的慈悲喜舍,行六度万行的菩萨道,以无量无边的智慧方便救助众生成就自己,他的愿力无量无边,他的法力也就无量无边。对他的无量菩萨行,无量智慧方便,无量广大愿力,我就是用一劫或超过一劫的时间,来详细叙说,也是说不完的。因为劫的时间虽然长,终究是有限的,而药师佛的功勋德业是无穷无尽的,无论多长的时间都说不完。」

  

  (接下来请看本经文的第十一部分)

  

  十一、救脱菩萨对药师法的阐释

  

  释迦佛演说了药师佛无以伦比的大愿功德,并教导众生修药师法,为自己消灾延寿,使众愿满足。但是假如自己的亲人朋友有难,又该怎么办呢?经文通过救脱菩萨,告诉学人如何救助自己的亲友。经云:

  

  尔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救脱,即从座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曲躬合掌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像法转时,有诸众生为种种患之所困厄,长病赢瘦,不能饮食,喉唇干燥,见诸方暗,死相现前,父母亲属、朋友知识啼泣围绕;然彼自身卧在本处,见琰魔使,引其神识至于琰魔法王之前。然诸有情,有俱生神,随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书之,尽持授与琰魔法王。尔时、彼王推问其人,计算所作,随其罪福而处断之。时彼病人亲属、知识,若能为彼归依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请诸众僧,转读此经,然七层之灯,悬五色续命神旛,或有是处彼识得还,如在梦中明了自见。或经七日,或二十一日,或三十五日,或四十九日,彼识还时,如从梦觉,皆自忆知善不善业所得果报;由自证见业果报故,乃至命难,亦不造作诸恶之业。是故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皆应受持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随力所能,恭敬供养。」

  

  1、怎样为病厄亲友消灾

  

  救脱菩萨是听佛演说药师经的三万六千大菩萨中的一位,这位大菩萨名叫救脱,顾名思义,可知这位菩萨专门救助众生脱离苦难。他对众生的痛苦,了解最深切。法会上,释迦佛讲到,凡诚信忆念药师佛的人都会得到药师佛的救助,离苦得乐。那么,那些自己已无力供奉、忆念药师佛的人,是否也能得到药师佛的救助呢?对这一点,释迦佛虽没有明白告诉大家,但他讲过,药师佛的功德一劫、一劫余也说不完,释迦佛在法会上不可能将所有功德都说完。所以救脱菩萨特对这一问题作了补充说明。

  

  「尔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救脱」。「尔时」就是释迦佛在法会上讲开示快要结束的那个时候。

  

  听众中有一位大菩萨名叫救脱,从自己座位上站起来,露出右肩,右脚跨前,右膝着地,恭敬地曲躬合掌,对佛作礼。然后说:「大德世尊!像法转时,有诸众生,为种种患之所困厄,长病羸瘦,不能饮食,喉唇干燥,见诸方暗,死相现前,父母、亲属、朋友、知识啼泣围绕」。

  

  大德是对释迦佛的赞美之词。羸瘦指瘦弱干枯。「死相现前」即各种死亡征兆都表现出来了。「知识」指有学问的人,如师长等,也是朋友的异名。许多佛经中常说「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意思就是说大阿罗汉都是众生的朋友。

  

  救脱菩萨说,有的人一病几个月或几年,骨瘦如柴,不能说话,不能吃东西,眼看就要一命呜呼了。他的亲友也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围着他哭泣。

  

  生命如何传递

  

  一期生命结束,是不是就永远结束,一切都没有了吗?释迦佛在十二因缘中告诉我们,一期生命结束,生命并没有终止,人们的第八识保留着一切业行的种子,又会进入一种新的状态,形成新的生命体。

  

  佛学认为人的生命体由精神和物质两部分组成。精神包括八个心识,以及情感、思维、意志等精神活动;物质则是构成躯体的地、水、火、风、四大色法。人的身体叫做五蕴身,就是由色(物质)、受(感受)、想(思想)、行(意志)、识(八识)五种成分蕴蓄而成的。

  

  作为精神主体的八个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识中的前五识管人的认识活动,第六识对前五识进行把握,整理贮存前五识获取的外部信息。第七识是人的自我意识,它的功能是「恒审思量」,维持着机体的警觉状态,对自我进行把握,不间断地思虑,哪怕是梦中也保持一定的自我觉察。第八识又叫藏识,它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个含义,含藏一切法的善恶种子,保留人们一切善恶业行的影响力。

  

  业力的影响力就是习气,人们业行消失之后,习气却保留在阿赖耶识中,被称为种子。种子就是功能、潜能和习气。种子是比喻的说法,植物的种子在条件具备时,会发芽生长,形成新的生命体;识种子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成为业行表现出来,称作识种子的发生现行。新的业行又对第八识进行新的熏习,形成新的识种子,新的识种子又保存在第八识中。所以第八识保留着人的一切业行的潜能和习气,记录着人的一切业行,是生命传递的依托。

  

  有人把第八识比喻成人心识中的录音机、摄像机,它把人一生中的一切身语意业行都记录下来,一点都不遗漏。古人说头上三尺有神灵,其实神灵就在自己心中。

  

  第八识保存的业行种子,在一期生命结束时,并不消失,转化成新生命的托胎识。所谓托胎识就是由业力产生的生命趋势、趣味倾向,也就是引业力。受生时,善业熏习产生的高尚的趣味把神识引向高尚的生命界趣;卑劣的趣味形成的识,就会趋向三恶道中受生。生命在六道众生中流转,以业力为牵引,业力不灭,生命便一期一期延续。

  

  经文通过救脱菩萨,用生动的比喻和故事,将生命相续、随业受报的原理告诉人们。法会上,救脱菩萨接着说:「然彼自身卧在本处,见琰魔使,引其神识至于琰魔法王之前。然诸有情,有俱生神,随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书之,尽持授与琰魔法王。尔时、彼王推问其人,计算所作,随其罪福而处断之。」

  

  重病垂危之人,自己身体并没有动,但琰魔使却把他的神识引走了。琰魔梵语译音,是鬼趣中一类中众生的名称,专管生死罪福之业,职责是看守八热、八寒地狱以及各种小地狱。琰魔也可译作诤息,意思是可使犯罪的人息诤息恶,以其能止罪恶不使再生,所以又可译作庶止。琰魔使就是琰魔中充当使者的,琰魔法王是琰魔的首领,相当于中国传说中的阎罗王。

  

  佛教中被称为法王的有三种:第一种推行十善,以正法治世的转轮法王,是人世间的圣明君主;第二种是铁面无私、治理地狱罪犯的琰魔法王;第三种是代表一切正法的无上法王——佛。

  

  临终审判

  

  俱生神在人出生时与人一起产生,是记录人的善恶业行的神。善珠所着《药师经钞》说:「言俱生神者,若约实而言,神即识,俱生神即阿赖耶识」。经文这里将第八识生动地称为俱生神,将第八识受熏持种的功能说为俱生神将人的善恶业行 「皆具书之」,即完完全全记录下来。「尽持授与琰魔法王」就是全部拿出来,交给琰魔法王。

  

  救脱菩萨又将随业受报的规律说成为琰魔法王根据俱生神呈来的记录,对人进行审问。「推问其人,计算所作」,推问就是审问,然后计算他所作的善事和恶事各有多少。「随其罪福而处断之」,处断就是处理判决,决定他受生到六道众生中哪一道去。

  

  印度古代传说,人活着的时候,随时都有神灵监视,一切善恶言行都被神灵记录。临死时,琰魔法王会派使者将人的灵魂勾去,根据神灵所作的记录对他进行审判,作出处理。中国民间传说,人将死之际,阎王会派小鬼来勾魂,并对其灵魂进行审判。伊斯兰教也认为每个人肩上都有两个天使,一个记录他一生中的善行,一个记录他的恶行,临死时,都要受末日审判。善行多的升天堂享受幸福,恶行多的堕地狱受永恒的痛苦。救脱菩萨在这里也采用故事的办法,阐明生命的业报因果关系,使人更直观、更深切地懂得业力不灭,随业受报的道理。

  

  如何救助临危亲友

  

  在垂死亲友神识受审的时候,一般人只会围着他哭,眼睁睁地看着他死去。病人自己也只有无可奈何地接受命运的支配。但是,假如这时亲友能帮助病人诚心皈依药师佛。凭药师佛的伟大愿力,病人亦可获救。所以救脱菩萨说:「时彼病人亲属、知识,若能为彼归依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请诸众僧,转读此经,然七层之灯,悬五色续命神旛,或有是处,彼识得还」。

  

  为病人皈依药师佛的方法首先是请僧诵读药师经。「转读」就是诵读,每行经文都要读过,也叫真读。高僧传中经师论说:「咏经则称转读,歌赞则称为梵音。」现在寺院中做法事都要转经,也就是诵读佛经。

  

  为病人皈依药师佛还要「然七层之灯」,点七层长明灯,每层七盏,以象征生命之光延续不断。「悬五色续命神旛」即悬挂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的长幡,祈求延长病人的寿命。

  

  如果这位病人所做恶业还没有到不可逆转的程度,亲友为他皈依药师佛,他的神识就可能恢复过来。「或有是处」即或许有此可能之意。他就像做梦一样,经历过的一切都很清楚,即经云:「如在梦中,明了自见」。

  

  神识恢复的时间也因人而异,有的较快,有的慢些,如经文所说:「或经七日,或二十一日,或三十五日,或四十九日」。

  

  病人神识恢复,如大梦初醒,梦中一切历历在目,对自己所作的善恶业行,应得的善恶业报,记得清清楚楚,经文说:「彼识还时,如从梦觉,皆自忆知善不善业所得果报…

《白话药师经(赵嗣崇 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