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药师如来十二大愿讲解▪P4

  ..续本文上一页自毁前程。例如:目前世界各地,流行着种种邪知邪见的宗教,正在谋杀人的慧命,残害人的身心,所以凡是正知正见的佛弟子,都应该受持及弘扬药师法门,祈求药师如来慈光加被,令邪知邪见的人,转为正知正见,共同实践利已利人的菩萨道,以杜绝社会种种罪恶发生,使我们的世界,变为人间的净土!

  

  (十)解脱灾难令离忧苦愿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以下三大别愿,皆是缘苦谛境而言。佛说:人的富贵贫贱,穷通得失,或智愚贤不肖,皆是个人宿生业力使然;所以我们欲想富贵荣耀,幸福快乐,就要实行布施持戒,努力修善,自求多福。

  

  可惜众生迷惑无知,不信因果报应分明,每妒忌他人的成就,而苦自已之不足,因而愤世嫉俗,甚至挺而走险,作奸犯法,扰乱社会治安,当然要被:「王法所录」,接受国家法律的裁判。

  

  古之王法,设有笞、扙、徒、流、死等五刑,以惩罚犯罪的人。今言:「绳缚鞭挞」即是笞刑」,系闭牢狱」即是徒刑,「刑戳」属于死刑。「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是指王法以外的一切天灾人祸,或是被恶人陷害,饱受凌辱。人的感受可分为苦、乐、忧、喜、舍等五种;今被种种逆境,导致「悲愁煎逼,身心受苦」是属于忧与苦。

  

  药师佛行菩萨道时,发愿拔除众生的痛苦,不管是因触犯国法,该受刑罚的人,或被人陷害,枉受无辜者,或是在王法之外,遭受其余天灾人祸的逼害,致使「悲愁煎逼,身心受苦」的众生,若得闻药师佛的名号,即可仰仗佛的本愿功德,与佛果上的」福德威神力」加被的缘故,皆得解脱,一切王法所加,以及其余无量灾难、苦难、厄难、困难,与遭受他人的横加「凌辱」,种种「悲愁煎逼」的忧苦。

  

  或有人问,被国法惩罚的人,若是冤枉,闻佛名号,即得解脱,是应该的;如果是五逆十恶的人,是罪有应得,若闻佛名号,即得解脱,岂非违背因果定律?当知若有福德因缘,得闻药师佛名,一定是有善根,而又勇于改过的人,今因闻佛名,受佛感化,悔过自新,转恶为善,念佛修行,必然蒙佛慈悲摄受,可以解脱灾难,或重罪轻受,正是善因善果,谁说是违背因果定律?

  

  (十一)饥渴众生得妙饮食愿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饮食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条件,若然缺乏饮食营养,不仅身瘦形枯,百病丛生,且面临死亡;是以世人无不为求饮食而奔驰。

  

  《楞严经》云:「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段食,又名粗搏食:指色、香、味、触等食物,可直接资养身体,间接资补精神。触食:指人的眼等六根,与外界色等六尘接触,产生色声香味,冷暖涩滑种种反应情绪,令人心生喜乐,能长养身心,谓之触食。思食:指人的思想与意志,能使人精神奋振,克服艰苦,甚至任劳任怨,以谋生存,谓之思食。识食:此识非指眼等六根,扳缘色等六尘所起之六识,而是指一切众生,.皆依之而生存的第八阿赖耶识;地狱众生及无色界有情,固赖此识资持命根,而一切众生,亦因此识资持业果,始可以延续生命,因名识食。三界众生,皆依此四食而住。

  

  至于出世三乘圣人,则以禅悦为食,或以愿力为食,以解脱为食,以资养慧命;唯独诸佛,已转识成智,法身显现,智慧饱满,无需再依食住。

  

  段食、触食,纯属物质;思食、识食、以及禅悦食,法喜食、愿食、念食、解脱食等,皆是精神食粮。普通一般人,大都全力注意饮食营养,争取物质的享受,而忽视精神食粮,致使人心失常,精神枯萎,百病丛生,仍然不知谋求挽救,努力进取精神食粮,令精神饱满,身心健康,反而醉心物质享受,心为形役,身为物转,每为物之得失而烦恼;尤甚的是为满足一时口腹之欲,而屠杀生灵,冤结累劫,受报无穷;或为满足一己的私欲,而强夺巧取,无恶不作,既作恶多端,则罪孽难逃,生受法律制裁,死堕恶道,受苦无量,佛眼观之,实在可怜可悯。因此,药师如来行菩萨道时,发愿将来成佛,凡为「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的众生,若然得闻其名号,而能「专念受持」,即先以世间「上妙饮食,饱足其身」。

  

  「上妙饮食」,非指血腥臭秽的肉类,而是营养丰富,资补身心的天然食品,加以思想纯善无恶的思食,与深信因果知见正确的识食,该是世间最上最妙的饮食。「法味」,指大乘佛教的思想,以及菩萨所修学的无量法门,能长养人的慧命,能令人法身健康,毕竟解脱生死之苦,获得佛果无上菩提的究竟安乐。药师佛对于为饥渴所恼,作诸恶业,流转生死的众生,先以世间「上妙饮食」,令其安住于有漏善道,使之成为人间贤士;然后再进一步用出世间的「法味」,令其安住于无漏觉道,使之成为出世间圣人,乃至证得佛果无上菩提,究竟离苦得乐,故言:「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十二)贫乏众生得妙衣服愿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后心所玩,皆令满足。

  

  衣服不止可以卫体遮羞,还可以御寒避暑,保护肌肤,避免寒暑或蚊虫的侵袭;是以衣服,亦是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护身之物。时至今日,人的衣服不但讲究华丽美观,还求欸式新潮怪异,富人一件衣服,每以万计,可是贫穷人家,往往衣不蔽体,即使是粗衣旧服,亦无以自给。药师如来为照顾此类贫苦群众,因中行菩萨道时,发愿将来成佛,若有贫穷众生,缺乏衣服,饱受蚊虫侵袭,或被寒暑逼迫恼害,如果得闻药师佛的名号,又能专心称念,如法「受特」,自可获得药师如来本愿功德威神之力加被,即能「如其」心中「所好」,随意「即得上妙衣服」。同时「亦得一切宝庄严具」,例如:宝石,钻石,钻戒,项链等首饰之类。

  

  「华鬘」,是用种种花、或用种种宝石制成的项链首饰;「涂香」,是种种名贵的香水;「鼓乐」,是各种流行的音乐;「众伎」是各种乐器。此皆人间富豪之家所用之物,今因专心称念佛的名号,即可「随」其「心」意所爱好玩赏的一切华丽衣服,各种名贵首饰,高级化妆用品,以及娱乐所用的各种器具,药师佛悉皆能令一切贫苦众生,得到「满足」,如意享受。

  

  总结:药师如来,从凡夫开始,在因中修行时,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即发上述之十二大愿,而此大愿,既不同于凡夫,只求自利之人天福报;亦不同于二乘人,但求出三界,了生死;也不同于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教化众生,开佛知见;而是愿意满足一切众生的希望,「令诸有情,所求皆得」。十二大愿是药师如来因中修行所发的别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是成佛后由本愿行功德力的实现。

  

  

《药师如来十二大愿讲解》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药师经研究书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