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慈法法师)▪P34

  ..续本文上一页害己。在这个地方你这样行持就不行,决定不许有!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

  于一切有情

  下面是大菩提心于一切有情。

  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之心

  学诸佛发的智慧心与大悲心。这个地方是我们应有的学佛的正常心性。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要以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的心、慈悲喜舍的心、平等心来念诵,那么你念一句佛号,就比一般的不发这种菩提心的念诵,利益大得无量无边。发这样的心念一声佛号,法界众生同得饶益。这个慈悲喜舍平等之心,也就是饶益一切众生之心,也就是所谓的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利益的心,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佛心。以佛心念佛,那就与佛相应。实际我们本心也就是佛心,所以通过念佛来启发自己的真心,真心即佛心,所以念佛成佛。以佛的果德来引发自己的真心,以真心来显示佛的果德,所以心心相应,那就是平等饶益的心。这在我们学习这个果地教化里是个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个根本要求。

  所以发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大乘佛教有三个根、三个根本的要求。第一就是必须有出离心,就是出离我、我所的这种自私的小圈子,也就是所谓出离三界火宅的心,出离对这个世界一切沾染的一种心。要出离这个因缘,要超越它,这就是所谓的不为自求,这个不为自求,本身就是大乘心,就是智慧。学习大乘法,这个心必须得明白。若不明白,你学大乘法义就不能迅速地产生效果,达不到事半功倍的利益啊!所以要发出离心,出离心是大乘佛教的第一步,就是不为自求。不为自求,直接就出离一切生死差别的压迫。说不自求,我们学习大乘佛法往往不光是为自求,还极端地为自求,那这样的人不是饶益一切有情的心,大乘法益不能发起。所以不为自求是体、是根,要没有这个智慧的根,那你学习佛法慈悲就生不起来。

  第二是大悲心。智慧要是不为自求,就会产生无量大悲心。这个无尽的大悲心哪,这个大悲心就产生大利、大用。人要不为自己的时候,看到这个世间就太苦啦!因为这个世间无量的生命都在为自己求,拼命地为自己所取。为了维护自己,住往不惜一切代价,不惜一切过失,这样的因缘,本身就是愚痴,就是颠倒相,就是无知。所以产生大悲心,那就要不为自求。不为自求,再看这个世间一切众生真是苦不堪忍哪!大悲心可以流出一切陀罗尼教,可以产生一切智慧方便哪,那方便是从大悲心里流出来的,一切法义也从大悲心里流出,没有大悲就没有大利,没有大利,就没有大用啊!

  说这个归结,归结到菩提心上了。所谓的菩提心就是上求佛法,下拔众生。下拔众生之苦,上求佛法就是不为自求,超越自我,走出生死轮回。就是为了饶益一切有情,也就是所谓平等心。

  以这样的心迅速地就产生利益,当下就会产生利益。一切不平等的压迫就会丢失,不平等是个压迫,是一个极残酷的压迫。比人强的就有压迫之心;比人弱往往被欺负,这样就会产生压迫与伤害。平等心本来就是智慧,是平等智。我们学习果地教化的因缘,一定要把这个事情认清楚,那么利益现下就会产生,我们就会远离一切压迫,不贡高不下劣。无量经典所宣化这个平等之心就是饶益心,饶益心就是平等心。这个饶益是自利利他的饶益,普利一切有情的饶益。因为啥呢?他平等。平等就会远离种种魔难、种种压迫,自然地就会生出来无量的智慧。这个智慧决断疑网,由心出生,于佛教法圆赅无外,智慧如海。那么呢,尊重一切众生,饶益一切有情。

  鼓乐歌赞,右绕佛像

  鼓乐歌赞,我们在佛前念诵乃至梵呗,歌叹佛德。右绕佛像是一个规矩,就是顺时针绕,右绕是正定相。在印度有这个规矩,右绕是赞叹随顺的意思,左绕是反对、对抗、毁灭的意思,所以说要右绕佛像,特别特别要右绕佛像。我们许多人都上过佛殿,在一些大殿、丛林里去做佛事,看人绕佛都是在右绕绕佛,绕着那个佛像念佛号、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什么。

  复应念彼如来本愿功德

  十二大愿是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本愿。也就是说,他的这个名号功德、真言功德的内涵。

  读诵此经

  读诵此经,不光是自己可以得到开示,心开意解,也可以使一切有情、听闻有情得到饶益。我们都知道六祖大师听到人诵《金刚经》,听到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祖师就走出来了。就这一句话就造就了一个祖师——六祖大师。要是没有人读这个《金刚经》,没有人把这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送到六祖大师耳朵里面,六祖大师可能就一辈子打柴。所以,诵经有极其深刻的意义,有饶益有情的意义。诵经那个人是不是极有善巧的人呢?他虽然没有善巧,但是他把经文读诵出来,使六祖惠能大师听到这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就生光明了。慧由心出,识得自性了!所以诵经就直接把佛的法慧传送给一切有缘。并不是说诵经人有多大本事,不是,但是诵经人可以把这个佛的功德、佛的法义、佛的智慧直接给一切听闻者。所以过去人修慧、修福啊就要多诵经的!多持真言,有的人诵真言就会身心脱落,成就法义,这个是一样的。

  “读诵此经”,大家一定要思维。读诵经典比我们在那个地方闲聊、说闲话,来的真实利益,大得无量无边。当然有善巧了,你说闲话也不闲了。经典上的教导可以提醒于人、饶益于人、开人心扉、开人心智,有时不然那就会造口业,或者过失,所以说读诵经典是个十分重要的事情。“思维其意”,人要随顺经典的教诲、随顺佛教的给予,就会得到许多许多增上的提携,使我们心开意解,多生无碍。那这样再来行持,就是明心意而行啊!

  所以知自心而行持佛法,法益随时现前;若不明自心,修法无益。所谓的自心就是菩提心,若丧失菩提心修法无益,不明自心,修法就是魔业。这在经典上,世尊反复告诉我们。尤其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告诉我们,“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是为魔业”,就是轮回业,不能出三界火宅。所以说这思维可以开我们的心,使我们识得自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没有来去、没有生灭、没有差别,也就是所谓的平等心、不二心、不增减心、无取舍心。这个心没法离开,无生无灭,无有来去,但处处放光,饶益众生,自得安稳,清净真实,普照法界。不动光明,光明普照法界。不动是妙智、安稳智、利益智。所谓的不动,不是寂灭,是寂灭流露出来的光明藏、安稳藏,说法无碍。随顺因缘,作种种善巧。

  思维其义,演说开示

  相互引导疏通,以做增上利益,消除我们众生的分别惑乱、见思二惑。在惑乱当中,我们爱憎就是惑乱处,取舍是惑乱处,贪、嗔、痴、慢、疑、恶见是惑乱处。它在惑乱我们,使我们不生法义呀。演说开示,就是为了消除众生的这种分别取舍的惑乱、不信的惑乱。

  己二、指陈效益

  随所乐求,一切皆遂

  这样的法义,大家都需要深深地去思维。因为一切乐求、一切意想、一切愿望都可以满足。

  庚一、获福益

  求长寿得长寿

  我们知道人类的长寿也就是百年,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处于减劫,人寿逐渐减少。以后增劫,善法炽盛,人寿增长。虽是如是,这个长寿不是真正的长寿。作为世间的人,能向往佛法,像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念药师琉璃光如来都能往生极乐世界清净国土。所以,死的怖畏,他已断除,真正没有了死的挂碍,人就活得特别坦荡、明亮。这种坦荡明亮就给我们现世带来安稳、平和,寿命也就会延长,所以是消灾延寿之说。

  “求长寿得长寿”,依佛法这种根本利益的长寿,就是无量寿。所以我们念药师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清净的国土,寿命无量这是决定的。你知道这,愿意生决定能生,不光阿弥陀佛垂手接引,还有八大菩萨护送于汝,那你怎么不能往生呢!你现前一念生平等之心、光明之心、无牵挂心,此方身不离此处,亦得诸佛清净摄护啊!阿弥陀佛已经光明照摄,依正依显具圆,你已经是莲池海众,没有什么好说的!你心地光明,莲台坐稳了,世间一切分别、取舍的伤害对你来说已经不能产生实质的内容了。这样一来,求长寿得长寿,就可以得一个无量寿。所以发一个大菩提心,就可以使我们得到无量寿。求这样一个愿,是佛希望我们的,求所求之处。求人间那个长寿,斤斤计较太可怜、太小气,但是有些人说,我就这么个求,也可以,不是不行,也能满足。

  求富饶得富饶

  我们在世间家庭生活环境很好,满足自己的要求,也可以说是富饶了。富饶的差别很大,在个人心目中差别都是很大的。对那些饥一顿饱一顿的人、无家可归的人来说,要能吃上饭有个房子住,可能就是富饶了;对有一百万的人来说,一千万是富饶;对一千万人来说也可能上亿、十亿、百亿是富饶;对这些人来说可能有一个世界是富饶。这个富饶是个没止境的事情,他永远不能满足,那个满足是有阶段的满足,不是真实的满足。所以佛法的这个富饶,最增上的利益的给予引导,就是让我们向往佛法这个无尽的宝藏,打开你心地那种无尽的宝藏,得到无穷的智慧与富饶。

  这样的富饶可以往生极乐国土而成就。你愿意往生极乐国土一定能得到这样富饶的给予,不愿意往生极乐国土,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他总是有差别的。极乐世界没有门牌、没有差别,也没有彼此、你我、没有斗争,衣食自然、宫殿随身、黄金为地,到处都是珍宝,那富饶到极处了!什么极处呢?随意运用。不光极乐世界的这种富饶可以任你取用,乃至说无量的佛

  土任你翱游,是大富饶、大方便、大受用!所以求富饶得富饶,有这种菩提心的引发,就会得到这样的富饶。

  求官位得官位

  官位,大家都知道官位。在我们一般的农村,村长也是一个官吧;在一般的单位,厂长、院长、校长或者是说一个机关的什么人都是一个领导吧;在一个县有个县长,一个地区也有个什么官,那省里有种种官,国家也有,这些官呢,差别很大的。那求官位的人,有的人是个区长,想…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慈法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