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慈法法師)▪P34

  ..續本文上一頁害己。在這個地方你這樣行持就不行,決定不許有!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

  于一切有情

  下面是大菩提心于一切有情。

  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之心

  學諸佛發的智慧心與大悲心。這個地方是我們應有的學佛的正常心性。我們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要以利益安樂一切衆生的心、慈悲喜舍的心、平等心來念誦,那麼你念一句佛號,就比一般的不發這種菩提心的念誦,利益大得無量無邊。發這樣的心念一聲佛號,法界衆生同得饒益。這個慈悲喜舍平等之心,也就是饒益一切衆生之心,也就是所謂的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利益的心,也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佛心。以佛心念佛,那就與佛相應。實際我們本心也就是佛心,所以通過念佛來啓發自己的真心,真心即佛心,所以念佛成佛。以佛的果德來引發自己的真心,以真心來顯示佛的果德,所以心心相應,那就是平等饒益的心。這在我們學習這個果地教化裏是個最重要、最重要的一個根本要求。

  所以發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大乘佛教有叁個根、叁個根本的要求。第一就是必須有出離心,就是出離我、我所的這種自私的小圈子,也就是所謂出離叁界火宅的心,出離對這個世界一切沾染的一種心。要出離這個因緣,要超越它,這就是所謂的不爲自求,這個不爲自求,本身就是大乘心,就是智慧。學習大乘法,這個心必須得明白。若不明白,你學大乘法義就不能迅速地産生效果,達不到事半功倍的利益啊!所以要發出離心,出離心是大乘佛教的第一步,就是不爲自求。不爲自求,直接就出離一切生死差別的壓迫。說不自求,我們學習大乘佛法往往不光是爲自求,還極端地爲自求,那這樣的人不是饒益一切有情的心,大乘法益不能發起。所以不爲自求是體、是根,要沒有這個智慧的根,那你學習佛法慈悲就生不起來。

  第二是大悲心。智慧要是不爲自求,就會産生無量大悲心。這個無盡的大悲心哪,這個大悲心就産生大利、大用。人要不爲自己的時候,看到這個世間就太苦啦!因爲這個世間無量的生命都在爲自己求,拼命地爲自己所取。爲了維護自己,住往不惜一切代價,不惜一切過失,這樣的因緣,本身就是愚癡,就是顛倒相,就是無知。所以産生大悲心,那就要不爲自求。不爲自求,再看這個世間一切衆生真是苦不堪忍哪!大悲心可以流出一切陀羅尼教,可以産生一切智慧方便哪,那方便是從大悲心裏流出來的,一切法義也從大悲心裏流出,沒有大悲就沒有大利,沒有大利,就沒有大用啊!

  說這個歸結,歸結到菩提心上了。所謂的菩提心就是上求佛法,下拔衆生。下拔衆生之苦,上求佛法就是不爲自求,超越自我,走出生死輪回。就是爲了饒益一切有情,也就是所謂平等心。

  以這樣的心迅速地就産生利益,當下就會産生利益。一切不平等的壓迫就會丟失,不平等是個壓迫,是一個極殘酷的壓迫。比人強的就有壓迫之心;比人弱往往被欺負,這樣就會産生壓迫與傷害。平等心本來就是智慧,是平等智。我們學習果地教化的因緣,一定要把這個事情認清楚,那麼利益現下就會産生,我們就會遠離一切壓迫,不貢高不下劣。無量經典所宣化這個平等之心就是饒益心,饒益心就是平等心。這個饒益是自利利他的饒益,普利一切有情的饒益。因爲啥呢?他平等。平等就會遠離種種魔難、種種壓迫,自然地就會生出來無量的智慧。這個智慧決斷疑網,由心出生,于佛教法圓赅無外,智慧如海。那麼呢,尊重一切衆生,饒益一切有情。

  鼓樂歌贊,右繞佛像

  鼓樂歌贊,我們在佛前念誦乃至梵呗,歌歎佛德。右繞佛像是一個規矩,就是順時針繞,右繞是正定相。在印度有這個規矩,右繞是贊歎隨順的意思,左繞是反對、對抗、毀滅的意思,所以說要右繞佛像,特別特別要右繞佛像。我們許多人都上過佛殿,在一些大殿、叢林裏去做佛事,看人繞佛都是在右繞繞佛,繞著那個佛像念佛號、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什麼。

  複應念彼如來本願功德

  十二大願是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本願。也就是說,他的這個名號功德、真言功德的內涵。

  讀誦此經

  讀誦此經,不光是自己可以得到開示,心開意解,也可以使一切有情、聽聞有情得到饒益。我們都知道六祖大師聽到人誦《金剛經》,聽到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祖師就走出來了。就這一句話就造就了一個祖師——六祖大師。要是沒有人讀這個《金剛經》,沒有人把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送到六祖大師耳朵裏面,六祖大師可能就一輩子打柴。所以,誦經有極其深刻的意義,有饒益有情的意義。誦經那個人是不是極有善巧的人呢?他雖然沒有善巧,但是他把經文讀誦出來,使六祖惠能大師聽到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就生光明了。慧由心出,識得自性了!所以誦經就直接把佛的法慧傳送給一切有緣。並不是說誦經人有多大本事,不是,但是誦經人可以把這個佛的功德、佛的法義、佛的智慧直接給一切聽聞者。所以過去人修慧、修福啊就要多誦經的!多持真言,有的人誦真言就會身心脫落,成就法義,這個是一樣的。

  “讀誦此經”,大家一定要思維。讀誦經典比我們在那個地方閑聊、說閑話,來的真實利益,大得無量無邊。當然有善巧了,你說閑話也不閑了。經典上的教導可以提醒于人、饒益于人、開人心扉、開人心智,有時不然那就會造口業,或者過失,所以說讀誦經典是個十分重要的事情。“思維其意”,人要隨順經典的教誨、隨順佛教的給予,就會得到許多許多增上的提攜,使我們心開意解,多生無礙。那這樣再來行持,就是明心意而行啊!

  所以知自心而行持佛法,法益隨時現前;若不明自心,修法無益。所謂的自心就是菩提心,若喪失菩提心修法無益,不明自心,修法就是魔業。這在經典上,世尊反複告訴我們。尤其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告訴我們,“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法,是爲魔業”,就是輪回業,不能出叁界火宅。所以說這思維可以開我們的心,使我們識得自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沒有來去、沒有生滅、沒有差別,也就是所謂的平等心、不二心、不增減心、無取舍心。這個心沒法離開,無生無滅,無有來去,但處處放光,饒益衆生,自得安穩,清淨真實,普照法界。不動光明,光明普照法界。不動是妙智、安穩智、利益智。所謂的不動,不是寂滅,是寂滅流露出來的光明藏、安穩藏,說法無礙。隨順因緣,作種種善巧。

  思維其義,演說開示

  相互引導疏通,以做增上利益,消除我們衆生的分別惑亂、見思二惑。在惑亂當中,我們愛憎就是惑亂處,取舍是惑亂處,貪、嗔、癡、慢、疑、惡見是惑亂處。它在惑亂我們,使我們不生法義呀。演說開示,就是爲了消除衆生的這種分別取舍的惑亂、不信的惑亂。

  己二、指陳效益

  隨所樂求,一切皆遂

  這樣的法義,大家都需要深深地去思維。因爲一切樂求、一切意想、一切願望都可以滿足。

  庚一、獲福益

  求長壽得長壽

  我們知道人類的長壽也就是百年,現在我們這個時代處于減劫,人壽逐漸減少。以後增劫,善法熾盛,人壽增長。雖是如是,這個長壽不是真正的長壽。作爲世間的人,能向往佛法,像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念藥師琉璃光如來都能往生極樂世界清淨國土。所以,死的怖畏,他已斷除,真正沒有了死的挂礙,人就活得特別坦蕩、明亮。這種坦蕩明亮就給我們現世帶來安穩、平和,壽命也就會延長,所以是消災延壽之說。

  “求長壽得長壽”,依佛法這種根本利益的長壽,就是無量壽。所以我們念藥師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清淨的國土,壽命無量這是決定的。你知道這,願意生決定能生,不光阿彌陀佛垂手接引,還有八大菩薩護送于汝,那你怎麼不能往生呢!你現前一念生平等之心、光明之心、無牽挂心,此方身不離此處,亦得諸佛清淨攝護啊!阿彌陀佛已經光明照攝,依正依顯具圓,你已經是蓮池海衆,沒有什麼好說的!你心地光明,蓮臺坐穩了,世間一切分別、取舍的傷害對你來說已經不能産生實質的內容了。這樣一來,求長壽得長壽,就可以得一個無量壽。所以發一個大菩提心,就可以使我們得到無量壽。求這樣一個願,是佛希望我們的,求所求之處。求人間那個長壽,斤斤計較太可憐、太小氣,但是有些人說,我就這麼個求,也可以,不是不行,也能滿足。

  求富饒得富饒

  我們在世間家庭生活環境很好,滿足自己的要求,也可以說是富饒了。富饒的差別很大,在個人心目中差別都是很大的。對那些饑一頓飽一頓的人、無家可歸的人來說,要能吃上飯有個房子住,可能就是富饒了;對有一百萬的人來說,一千萬是富饒;對一千萬人來說也可能上億、十億、百億是富饒;對這些人來說可能有一個世界是富饒。這個富饒是個沒止境的事情,他永遠不能滿足,那個滿足是有階段的滿足,不是真實的滿足。所以佛法的這個富饒,最增上的利益的給予引導,就是讓我們向往佛法這個無盡的寶藏,打開你心地那種無盡的寶藏,得到無窮的智慧與富饒。

  這樣的富饒可以往生極樂國土而成就。你願意往生極樂國土一定能得到這樣富饒的給予,不願意往生極樂國土,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他總是有差別的。極樂世界沒有門牌、沒有差別,也沒有彼此、你我、沒有鬥爭,衣食自然、宮殿隨身、黃金爲地,到處都是珍寶,那富饒到極處了!什麼極處呢?隨意運用。不光極樂世界的這種富饒可以任你取用,乃至說無量的佛

  土任你翺遊,是大富饒、大方便、大受用!所以求富饒得富饒,有這種菩提心的引發,就會得到這樣的富饒。

  求官位得官位

  官位,大家都知道官位。在我們一般的農村,村長也是一個官吧;在一般的單位,廠長、院長、校長或者是說一個機關的什麼人都是一個領導吧;在一個縣有個縣長,一個地區也有個什麼官,那省裏有種種官,國家也有,這些官呢,差別很大的。那求官位的人,有的人是個區長,想…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慈法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