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义(文珠法师)▪P24

  ..续本文上一页灾,五谷失收,人多饿死;未死之人,收集白骨,煎水取汁,饮以活命,历时七载,名饥馑劫。能免刀兵灾,能避疾疫难,能度过饥馑劫的人,大难不死,劫后余生,渐知善恶报应,而改过自新,立心向善,人寿亦随之而增,真的「天增岁月人增寿」,直增至人寿八万四千岁,如是一增一减名一小劫。积二十小劫为一中劫,积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八十小劫),为一大劫,今言一劫,是指住劫。药师如来因中行菩萨道时,由于行愿无穷无尽,佛果所证的功德也无量无边,以释尊的智慧与辩才,用一劫,或一劫余的时间,亦「说不能尽」。

  

  

  (一)国土清净

  

  

  然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

  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

  

  

  「彼佛土」,是指药师佛的国土,彼佛国土之所以「一向清净」,名净琉璃世界,原因是彼国众生,纯于杂色宝华中化生,皆具有三十二大丈夫相;无有女人,亦无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等四恶趣众生,即使是因不愉快而发出的苦恼音声,亦不可得。不像娑婆世界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不像娑婆世界五趣杂居,五浊垢秽;也不像娑婆世界,崇山峻岭,荆棘瓦砾,高低不平;而是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宫殿楼阁,皆珍宝所成。「城」是市民聚居之处,正中的通道是「阙」,高广大厦是「宫」,重楼是「阁」。「城阙宫阁」以及其他轩堂明窗,装饰罗网等物,皆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七宝所成。「亦如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功德庄严」同等,并无任何差别。因为琉璃极乐,皆是佛的本愿功德所成就的佛国土;药师弥陀,都是佛从体起用,教化众生的大权示现;虽因众生根性不同,施教的方式不一,东西各异,但若然摄用归体,则理性无二,唯一真法界,何来东西之别?故言:「等无差别」。此明佛的依报庄严。

  

  

  (二)眷属庄严

  

  

  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次补佛处;悉能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宝藏。

  

  

  「其国」,指药师佛的净琉璃世界。此世界中有无量无数众多的菩萨,从佛闻法,作为药师如来的法眷属。其中有二位大菩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上首,即是诸菩萨众的首领;譬喻日、月光明,是众星光的上首一样。日光能破黑暗,表示菩萨的智慧光明,能照破众生无明烦恼长夜的黑暗;月光能令大地清凉,表示菩萨的慈悲,能令众生除热恼,得清凉。

  

  又菩萨名日光,表示一切智,名月光表示道种智,佛名琉璃光,表示一切种智,若佛若菩萨,若主若伴,皆以般若智光,广作佛事,利益众生。

  

  因为日光与月光菩萨,是药师如来的接班人,将继承佛位,犹如世间的王太子,将继承王位,执行王政一样;亦如弥勒菩萨,当来下生此娑婆世界成佛,补释迦牟尼佛之处。又如西方极乐世界的观音、势至两位大菩萨,在阿弥陀佛灭度之后,即于极乐世界,补佛之处,次第成佛,继承佛位。日光、月光两位法身大士,将继药师佛之后,在净琉璃世界,相继成佛,故言:「次补佛处」。

  

  「正法宝藏」,拣非世间上的邪法,而是出世间最妙至上的正法,此正法即是胜曼经所说:「佛性者,是如来藏,是正法藏,是法身藏,是出世藏,是自性清净藏。」日光、月光两位大菩萨,位居等觉,智慧功德与佛同等,通达佛性,亲证法身,所以「悉能」受「持彼」净琉璃世界的「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正法宝藏」。

  

  

  (三)劝信愿生

  

  

  是故曼殊室利!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应当愿生彼佛世界。

  

  

  释尊既已介绍药师如来,因中的行愿功德,及果上依正庄严,所以劝诸有情,发愿求生彼国;亦如伟佛说阿弥陀经一样,劝人发愿往生。善男子,包括沙弥、比丘、优婆塞等;善女人,包括式叉摩那、沙弥尼、比丘尼、优婆夷等。释尊的意思是说:凡对药师如来有信心的七众佛弟子,都应当发愿,求生彼药师佛的净琉璃世界,一则可以避免众苦,二则可以常随佛学,饱餐法味,受众妙乐。

  

  

  七、本愿功德的殊胜

  

  

  (一)闻名灭罪免堕恶道

  

  

  以下是释尊简单介绍净琉璃世界的国土清净,眷属庄严并劝导我们发愿往生彼国土,亲近药师如来之后,再介绍药师如来,由本愿所成就佛果利他的殊胜功德。药师佛利益众生的功德,可分为四大类:一是闻名灭罪免堕恶道,二是持名增福得生善处,三是持咒治病终成菩提,四是供养消灾获福免难。闻名灭罪免堕恶道,又可分四点:

  

  

  (1)灭悭吝贪惜罪

  

  

  尔时世尊,复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诸众生,不识善恶,惟怀贪

  ,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阙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

  

  

  凡利己又益人的事谓之善;凡损人利己,或损人不一定利己的事谓之恶。本来为善最乐,为恶遭殃,是必然的因果定律,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是永远相随,也永远相类的。是以我们欲想幸福快乐,就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可惜迷途众生,「不识善恶」因果报应,一向「惟怀贪」恋物质享受,悭「吝」不舍之心,「不知布施」,可获无量福报。又「愚痴无智,阙于信」仰三宝的善根,只知「多聚财宝,勤加守护」,刻薄寡恩,分文不施,拔一毛以利天下亦不肯为。见有乞求帮助的人来,或慈善机构向他劝捐,「其心」则生厌恶「不喜」,假「设」因人事关系,或因面子问题,「不获已而行施时」,则「如割身肉」一样,「深生痛惜」。

  

  

  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傍生趣。

  

  

  还有,世界上无量无数众多悭贪的人,只知「积集资财」,愿意作为一名忠实的守财奴,连他自己本身的享乐,尚且不舍得受用分文,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分享自己的财富呢?殊不知世间财物,五家所共有,更不知百岁光阴一剎那,转眼发白面皱,无常终于到来,结果,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彼诸」不肯布施,利己利人的「有情」,由于生前悭贪的罪业,「从此」人道「命终」之后,即「生饿鬼界,或傍生趣」,受苦无量。

  

  

  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今在恶趣,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恶趣苦,不乐欲乐;好行惠施,赞叹施者,一切所有悉无贪惜,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来求者,况余财物。

  

  

  由于悭贪不舍之罪,堕落恶趣受苦的众生,幸而往昔在人道中,「曾」经「得暂」时「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已在八识田中,印烙下药师佛号的种子。今由种子引生现行,故虽「在恶趣」中受苦时,忽然能「暂得忆念彼」药师「如来名」,凭此忆念如来名号的功德,「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得解脱三恶道之苦。而且凭佛力加被,「得宿命念」,能记忆前生由于悭贪之罪,曾经堕落在恶道受苦,现在因怖「畏恶趣苦」,再不敢因好乐五欲快乐的享受,而损人利己,薄人厚我;反而能舍己为人,「好行惠施」,或见他人布施,亦能随喜功德「赞叹施者」。对于自己「一切所有」的财物,「悉无贪惜」之心,而能欢喜布施,或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以谋利益群众,或在需要时,尚且可以渐由外财布施,进而「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等内财布施,例如:输血,或捐赠身体各部分器官,给来求助的人,何「况其余」身外的「财物」呢!

  

  是药师如来以布施之药,对治众生悭贪之病;所以悭贪有情,得闻药师佛的名号,由佛力加被,便可以消灭悭贪无知之罪业,得成就檀波罗蜜的利益。

  

  

  (2)灭犯戒谤法罪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虽于如来受诸学处,而破尸罗;有虽不破尸罗,而破轨则;有于尸罗轨则虽得不坏,然毁正见;有虽不毁正见,而弃多闻,于佛所说契经深义,不能解了;有虽多闻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谤正法,为魔伴党。如是愚人,自行邪见,复令无量俱胝有情,堕大险坑。此诸有情,应于地狱,傍生,鬼趣,流转无穷。

  

  

  「尸罗」是梵语,含有清凉、安稳、安静、寂灭等四义,简译为戒。「若诸有情」,指人道中学佛修行的七众佛弟子。「学处」,是指佛所制的戒,因为戒是佛弟子应当修学之处,例如:在家佛弟子,以受持五戒、八戒为其学处,出家二众,以受持具足戒为其学处,菩萨以受持菩萨戒为其学处。故凡是佛弟子,都有应守的戒律,犹如社会群众,必有其应守的法律一样;若人犯戒,即毁私德,违背法律,是毁公德。如无正见,则损公益,不求多闻,是断慧命。一个正信的佛弟子,或良善的公民,皆应严持佛戒,遵守国法,还要力求多闻,了解佛法,建立正知正见,深信因果,如法修证。所谓:「解行并进」。切忌曲解佛意,邪见炽盛,或得少为足,贡高我慢,沦落为魔鬼眷属,自害害人。

  

  佛告曼殊菩萨,有人虽然于「如来」正法中,「受持诸学处」,但不能持戒清净而「破尸罗」。有人虽不致破尸罗,犯杀、盗、淫、妄等根本大戒,「而破轨则」。轨则,是僧团共住的仪轨法则,大

  盘经说,出家人应常修七事:一欢喜和谐,犹如水乳;二恒共集会,讲论经法;三护持禁戒,不生犯想;四恭敬师长,及于上座;五料理爱敬,阿练比丘;六劝化修营,三宝住处;七勤…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义(文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