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药师如来所应化的琉璃光身,善于安住于此,由无量光线所组成光辉灿烂的焰网之中,故其光明,超「过于日月」。不止照耀无量无边世界,同时照耀常处于幽冥中的地狱众生;令人间天上,及恶道众生,凡接触佛的焰网光明,「悉蒙开晓」智慧的心眼,皆可以照破内心无明烦恼的黑暗,使众生在佛光与自已智光的照耀中,明白真理,认识自己,走向光明,进入菩提觉道。在菩提觉道上,随各人的意志,去作各种有益身心,有利群众的事业;或随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缘,实践六度万行,广修福慧,自利兼他,直至二利究竟,即可完成佛道。以上两愿,是着重自他佛道的证得,是依四谛中的灭谛而发的大愿。
(三)智慧方便满众所欲愿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自此至以下第五愿,是依道谛而发的宏愿。道,是佛弟子所修学的法门,广则无量,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略则可以说是三十七道品,再略则不出戒定慧三无漏学。此第三大愿,是依道谛中的慧无漏学而发。
智慧是实智,属于体;方便是权智,属于用。如无智慧的实体,则无以起方便的妙用;若无方便的妙用,则无以显示智慧的实体。今药师如来发愿,得菩提时,以实智证理,以权智鉴机,从体起用,运用种种善巧方便,利益有情。
量谓衡量、计量、度量、测量,凡衡量物之轻重,计量物之多少,度量物的长短,测量物的大小、浅深、厚薄,皆名之为量。「无量」,是已经超越世间事物的大小、多寡、长短、浅深、厚薄,如《摄大乘论》所言:「不可以譬类得知」。边谓边际、边缘、边界等;物与物之间有其边际,人与人之间有其边缘,国与国之间有其边界。「无边」,是已经超越世间任何人与物的边际、边缘与边界。
佛的智慧言:「无量无边」,因为佛以般若智,证实相理,此理离言绝相,不落边际,既非凡情可计算测度,亦非小乘圣人的智慧可衡量或思量,故佛的智慧是无量无边。药师佛从无量无边的智慧,所起的方便妙用亦无量无边,故能普令一切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
「所受用物」,即是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资生之物,例如衣、食、住、行、医药、卧具、娱乐等,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享受。若然缺乏或短少,必然群起而争,争必乱,何止损害群众,危及社会,而且因此作诸恶业,流转生死,招致无穷无尽的苦恼。药师如来,为了取消人类现实生活的贫穷困苦,给予人类无穷无尽的享乐,更为了拔除众生永劫沉沦生死的苦恼,给予众生法身慧命无穷无尽的寿命,所以从无量无边的智慧,运用无量无边的权巧方便,来到人间,提倡五明学。
先灌输众生论理学、心理学、语言学、医学、科学各方面的知识;教导众生发展工业,开发资源,创造艺术、娱乐种种技巧,令众生有建业知识,谋生技能,获得物质高度文明的享受,生活富裕,「皆得无尽所受用物」,不致贫穷困苦,「有所乏少」。然后运用内明学,来开启众生的心智,令众生明真理,知因果,识邪正,止恶向善,甚至恶性隐殁,佛性抬头,成就戒、信、闻、舍、慧、惭、愧等七圣财,以提升人的德性,改善人的品质,使人乐于发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精神;乐于进德修业,利己利人;乐于趣向佛道,觉悟成佛。如《华严经》言:「菩萨于菩提,当于何求?当于五明处求。」是以药师如来行菩萨道时,发第三个大愿,就是运用智慧方便,以五明学的权巧,来提高人类物质的享受,同时也提升人类的智慧与质素,彻底解除人类物质与精神的贫乏,令人类物资富裕,精神饱满,不致「有所乏少」。
(四)令邪归正导小向大愿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前愿是偏重人类资生事业的发展,以促进物质文明;今第四大愿,目的是化邪归正,扩展大乘佛教济世益群的思想,是偏重于精神文明。
「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是令人道众生,舍邪归正。「菩提」,译名正觉,「菩提道」即正觉的康庄大道,反之便是邪道。药师佛发愿将来成佛时,遇见有不正的思想,不正的信仰,不正的行为,不正的娱乐的人,都以正觉的思想,正觉的教育,正觉的行动来教导之,辅助之,令舍邪归正,知因识果,信仰三宝,学习大乘佛法,走向正知正见的菩提觉道。
声闻,是一类因佛说法的音声,得闻四谛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结果断见思烦恼,解脱生死,证得阿罗汉果的圣人。独觉,又名缘觉,是一类因闻佛说十二因缘的道理,知世间诸法,皆缘生性空,无常无我,因而放弃世间五欲的享乐,如法修学,由十二因缘的流转门,进入还灭门,而得断烦恼,了生死的圣人;另有一类立志出尘之士,但生不逢佛世,唯有孤峰独宿,春观百花开,秋观黄叶落,而悟知世态荣枯,生灭无常,不恋世事,专心修习禅定,引发无漏智慧,得断烦恼,了生死,证真空
盘的圣人,名独觉。声闻人但断见思烦恼,缘觉兼侵习气,二者同是独善其身的修行人,属于小乘。但佛教的基本精神,却属于大乘。
「大乘」即是一佛乘。诸佛出世,虽说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五乘教法,但目的在于一佛乘。如《法华经》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否则,「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诸佛圣人岂是悭贪者?是以药师佛发愿来世成佛,不止要令沉沦生死苦海中,行邪道的人乘众生,舍邪归正,安住于菩提觉道;还要令已断烦恼,了生死的小乘圣人,回小向大,修学大乘法门,趣向佛道,不致滞留小乘,故言:「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此是依道谛中,定无漏学而发的大愿。
(五)令修梵行得戒清净愿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梵言「尸罗」,译名戒。戒能防非止恶,令人行为清净,如《华严经》言:「菩萨护持净戒,于色声香味触,心无染着,亦为众生,如是宣说,不染六尘,不起杂念。」故持戒即是「修行梵行」。戒有在家五戒,八戒,十戒;有出家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有《华严经》所说的菩萨十戒:「一不舍菩提心戒,二远离二乘地戒,三观察利益一切众生之戒,四使一切众生住于佛法之戒,五修一切菩萨所学之戒,六于一切法无所得之戒,七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之戒,八不着于一切如来身之戒,九离思惟取着一切法之戒,十诸根律仪之戒。」还有《梵网经》所说的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于所受戒,能严持不犯,名「得不缺戒」。
「具三聚戒」,三聚戒又名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是受持佛所制的一切在家、出家、大乘、小乘之戒;律己修心,严持不犯,即是诸恶莫作,是断德因,可修成法身果。二摄善法戒:是修持一切善法,例如修学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大乘法门,亦即是众善奉行,是智德因,可修成报身果。三摄众生戒,又名饶益有情戒:大乘佛教的精神,在于慈悲济世,利乐有情;故大乘菩萨,应该以弘法利生为出发,以普令众生离苦得乐为目的,是恩德因,可修成应身果。律仪戒是止持作犯;后二戒是止犯作持。「毁犯」是因,「堕恶趣」是果。
药师佛因中发愿成佛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药师佛)法中,修行梵行」,必蒙我药师如来佛光加被,「一切皆令得不缺戒」,何止圆满具足比丘,比丘尼戒,同时还可以「具」足菩萨的「三聚戒」。假设有人,被恶业所牵,为境所转,「毁犯」禁戒,若然有机会听「闻我」药师如来「名已」,能一心称名,恭敬受持,誓不再犯,即可恢复戒体,「还得清净」如故,「不」致因毁犯禁戒之罪,而「堕恶趣」。此是依道谛中的戒无漏学所发的大愿。
(六)令诸残疾六根具足愿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颠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此是药师佛因中行菩萨道时,缘苦谛境而发的别愿。「若诸有情」,也许是特别指娑婆世界的众生,因为得生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有情,皆相好如佛,绝不会「诸根不具,…种种病苦。」
「诸根」,指人身体中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人的体态怪异谓之「丑陋」,是身根有缺憾;心性鲁钝,专横固执是「顽愚」,指意根有缺憾;目不能视之疾是「盲」,指眼根不具足;耳不能听之疾是「聋」,指耳根不具足;发音不亮是「喑」,指鼻根不具足;不能言语是「哑」,指舌根不具足;手足弯曲不能伸缩之疾是「挛」;两足俱废是「躄」;背向前弯不能直伸是「背偻」;恶疮难愈,犹如痲疯是「白癞」;神经反常,心智不清是「颠狂」;此皆令人苦恼,引以为憾的疾病,都属于个人别业所招的恶报。药师佛为救拔此等众生残疾之苦,行菩萨道时,就发愿将来成佛,残疾的人,闻其名号,若能一心受持,恭敬供养,即可取消一切丑陋残障的缺憾,「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病苦」。黠是灵巧,慧是聪明;「端正黠慧」,则不丑陋顽愚;眼根具足则不盲,耳根具足则不聋,鼻根具足则不喑,舌根具足则不哑;身根具足则无挛、躄、背偻、白癞等病;意根无缺,便不会颠狂,或愚鲁专横。眼等五根完具,…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义(文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