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免堕恶道,又可分四点:
(1)灭悭吝贪惜罪
尔时世尊,复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诸众生,不识善恶,惟怀贪
,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阙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
凡利己又益人的事谓之善;凡损人利己,或损人不一定利己的事谓之恶。本来为善最乐,为恶遭殃,是必然的因果定律,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是永远相随,也永远相类的。是以我们欲想幸福快乐,就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可惜迷途众生,「不识善恶」因果报应,一向「惟怀贪」恋物质享受,悭「吝」不舍之心,「不知布施」,可获无量福报。又「愚痴无智,阙于信」仰三宝的善根,只知「多聚财宝,勤加守护」,刻薄寡恩,分文不施,拔一毛以利天下亦不肯为。见有乞求帮助的人来,或慈善机构向他劝捐,「其心」则生厌恶「不喜」,假「设」因人事关系,或因面子问题,「不获已而行施时」,则「如割身肉」一样,「深生痛惜」。
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傍生趣。
还有,世界上无量无数众多悭贪的人,只知「积集资财」,愿意作为一名忠实的守财奴,连他自己本身的享乐,尚且不舍得受用分文,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分享自己的财富呢?殊不知世间财物,五家所共有,更不知百岁光阴一剎那,转眼发白面皱,无常终于到来,结果,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彼诸」不肯布施,利己利人的「有情」,由于生前悭贪的罪业,「从此」人道「命终」之后,即「生饿鬼界,或傍生趣」,受苦无量。
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今在恶趣,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恶趣苦,不乐欲乐;好行惠施,赞叹施者,一切所有悉无贪惜,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来求者,况余财物。
由于悭贪不舍之罪,堕落恶趣受苦的众生,幸而往昔在人道中,「曾」经「得暂」时「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已在八识田中,印烙下药师佛号的种子。今由种子引生现行,故虽「在恶趣」中受苦时,忽然能「暂得忆念彼」药师「如来名」,凭此忆念如来名号的功德,「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得解脱三恶道之苦。而且凭佛力加被,「得宿命念」,能记忆前生由于悭贪之罪,曾经堕落在恶道受苦,现在因怖「畏恶趣苦」,再不敢因好乐五欲快乐的享受,而损人利己,薄人厚我;反而能舍己为人,「好行惠施」,或见他人布施,亦能随喜功德「赞叹施者」。对于自己「一切所有」的财物,「悉无贪惜」之心,而能欢喜布施,或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以谋利益群众,或在需要时,尚且可以渐由外财布施,进而「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等内财布施,例如:输血,或捐赠身体各部分器官,给来求助的人,何「况其余」身外的「财物」呢!
是药师如来以布施之药,对治众生悭贪之病;所以悭贪有情,得闻药师佛的名号,由佛力加被,便可以消灭悭贪无知之罪业,得成就檀波罗蜜的利益。
(2)灭犯戒谤法罪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虽于如来受诸学处,而破尸罗;有虽不破尸罗,而破轨则;有于尸罗轨则虽得不坏,然毁正见;有虽不毁正见,而弃多闻,于佛所说契经深义,不能解了;有虽多闻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谤正法,为魔伴党。如是愚人,自行邪见,复令无量俱胝有情,堕大险坑。此诸有情,应于地狱,傍生,鬼趣,流转无穷。
「尸罗」是梵语,含有清凉、安稳、安静、寂灭等四义,简译为戒。「若诸有情」,指人道中学佛修行的七众佛弟子。「学处」,是指佛所制的戒,因为戒是佛弟子应当修学之处,例如:在家佛弟子,以受持五戒、八戒为其学处,出家二众,以受持具足戒为其学处,菩萨以受持菩萨戒为其学处。故凡是佛弟子,都有应守的戒律,犹如社会群众,必有其应守的法律一样;若人犯戒,即毁私德,违背法律,是毁公德。如无正见,则损公益,不求多闻,是断慧命。一个正信的佛弟子,或良善的公民,皆应严持佛戒,遵守国法,还要力求多闻,了解佛法,建立正知正见,深信因果,如法修证。所谓:「解行并进」。切忌曲解佛意,邪见炽盛,或得少为足,贡高我慢,沦落为魔鬼眷属,自害害人。
佛告曼殊菩萨,有人虽然于「如来」正法中,「受持诸学处」,但不能持戒清净而「破尸罗」。有人虽不致破尸罗,犯杀、盗、淫、妄等根本大戒,「而破轨则」。轨则,是僧团共住的仪轨法则,大
盘经说,出家人应常修七事:一欢喜和谐,犹如水乳;二恒共集会,讲论经法;三护持禁戒,不生犯想;四恭敬师长,及于上座;五料理爱敬,阿练比丘;六劝化修营,三宝住处;七勤加精进,守护佛法。若然七事不修,是「破轨则」。
正见有世间及出世间之别,世间的正见,是知善恶,明因果,信四大皆空,五蕴无我,信修学佛法,可了生死,可证
盘;出世间的正见,不止理解诸法空性,还要深信人皆有佛性,人皆可以成佛,自己要发菩提心,勤求佛道,还要广度众生,令成佛道
如果有人虽然戒行无亏,也能遵守僧团的仪轨法则,可是思想错误,心念不正,得少为足,甚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每每传播谬论,导致别人曲解佛教,是「毁正见」。
「有虽不毁正见,而弃多闻,于佛所说契经深义,不能解了。」这又是一类知见虽正,但学识肤浅的修行人,往往固步自封,不肯亲近善知识,多参饱学,对「于佛所说契经」的甚「深义」理,当然「不能」理「解」明「了」。每以佛的不了义经,作为了义教,自误误人,实在罪过。
「有虽多闻而增上慢」,此又是一类思想有问题的学佛人。虽然肯广学多闻,增长个人的佛学知识,却因此贡高我慢,目中无人。或不专精佛典,而学异端邪说,以为博学多才,殊不知反而因此,生起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自心的缘故,往往以为自己的见解正确,而说他人的知见不对,因为「自是非他」的结果,「嫌」弃毁「谤」了佛的「正法」,成「为魔」鬼的「伴党」而不自觉。「如是」破戒、毁正见、弃多闻、起增上慢、自是非他、嫌谤正法的愚蠢无智的人,不止自己的行为,沦落于邪知邪见,同时「复令无量俱胝(百亿)有情,堕大险坑。」险坑,指三恶道,是陷害人的危险火坑,正所谓:一肓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此等自行邪见,又令无量百亿众多有情,堕落邪见陷阱的人,可谓罪大恶极,理应永远堕于地狱、傍生、鬼趣三恶道中,流转生死,无有穷尽。
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便舍恶行,修诸善法,不堕恶趣。设有不能舍诸恶行,修行善法,堕恶趣者,以彼如来本愿威力,令其现前暂闻名号,从彼命终,还生人趣。得正见精进,善调意乐,便能舍家,趣于非家;如来法中,受持学处,无有毁犯,正见多闻,解甚深义,离增上慢,不谤正法,不为魔伴;渐次修行,诸菩萨行,速得圆满。
此明闻佛名号,即得离恶生善益。恶行指破戒、邪见、谤法等罪行;善法指正见、精进等善行。恶行的人,若得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便可获得佛的本愿功德神力加被,而能舍恶行,修诸善行;由于转邪归正,转恶为善,则善因得善果,再「不堕恶趣」,而得解脱三恶道之苦。
假「设有」业障深重的人,虽闻佛的名号,仍然「不能舍诸恶行,修行善法」,不能避免「堕恶趣者」,但「以彼」药师「如来本愿威力」,能「令其现前暂闻」药师佛的「名号」,以此闻名功德,罪恶众生即可从彼恶趣命终,还生人趣,而且得正见精进,修学佛法,善于调摄身心,令自己意乐出家修行,便能舍离家庭,趣向非世俗之家,而入如来法王之家,在「如来」的正「法中,受持学处(戒律),无有毁犯」,并且正知正见,勤求多闻,故能了解佛经的甚深义理,远「离增上慢」,不再毁谤正法,不致堕落邪见为魔伴侣;如是「渐次修行诸菩萨」所修学的六度万行,即可「速得圆满」诸波罗密,而成就佛果菩提。
此是药师如来,用戒度、进度、慧度之药,对治众生毁犯、懈怠、邪见等病,故能令犯戒、邪见、不求多闻的众生,闻药师佛名号,即可消灭毁犯、邪见、谤法等罪,而得持戒、正见、多闻等利益。
(3)灭嫉妒毁他罪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又常负重,随路而行。或得为人,生居下贱,作人奴婢,受他驱役,恒不自在。
人的富贵与贫贱,成功或失败,皆由人宿世业力所使然,既非人与,亦非天赐,一切都是由自己自作自受。可惜世人无知,不肯努力自求多福,反而怨天尤人,每悭自己的所有,妒忌他人的成就,既贪求不已,心无厌足,且不喜他善,不耐他荣;往往自赞毁他,造种种恶业,《瑜伽菩萨戒本》言:「他实有德,不欲赞美,他实有誉,不欲称扬。」反而恶意中伤,谗言毁谤,令人间「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是非
起,道德沦亡,可谓罪业深重,当然要「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受完地狱,饿鬼道中种种剧烈苦果报应之后,即「从彼」恶趣「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既要忍受「饥渴逼恼」;又要常为人背负重物,「随路而行」。畜生报尽,即使「或得为人」,仍然要受「生居下贱,作人奴婢,受他驱役」种种苦楚,一辈子「恒不自在」…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义(文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