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宣化上人)▪P4

  ..续本文上一页呢?」赶快记得嘛!怎么办?就是这样子,无论出家人、在家人,我给你们讲,你看!我这很费气力的,给你们讲完了,你们都忘了,像耳边风似的,你说那多可惜啊!所以我现在给你们讲多少,我来一定要问一问,好象这个阿难以四事问佛,我今天问了一个。以后我要把你们每一个来听经的人,我都要记一记,我把你们的名字都写下,等到时候,我不知道叫哪一个名字,就来给我讲一讲。你讲不明白,那就证明你在这儿尽睡觉呢!你说:「我不会睡觉。」在这儿我现在叫一叫你,你就这么呼噜呼噜……这就是打呼了,就睡着了。你旁边那个人听经,也听不入耳了,就听见你在打沉雷了!学会了吗?我也学不好,因为我也不会打呼。

  

  「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这是说佛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不是在一个国家教化众生,是到所有有因缘的国家,去教化众生,和哪一个国家的众生有缘,就到哪一个国家去教化,所以叫游化诸国。那么在这个游化诸国的期间,就到了一个大城市。这个大城市,叫广严城。到那个地方,就在那个乐音树下,结跏趺坐,来为众生说法。

  

  这个广严城、乐音树下,这是一个「处成就」;前边有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那么主成就也有,也有人讲经了,但是你若没有一个地方,怎么样讲啊?好象我们这儿要讲《药师经》,若没有一个讲堂,怎么样讲法呢?所以要有一个地方,这叫处成就。

  

  下边等到那个比丘和菩萨合起来,这叫「众成就」。那么也有人讲经了,地方也有了,又要有人去听。佛说法如果没有人听,他自己给自己讲,也是没有什么意义,必须要对众生而说法。

  

  那么在每一个法会都有他的众生,都有和他有缘的众生,好象你们各位,现在到这个法会来听经,这都是有缘的。若没有缘,想来也来不到的,因为没有这个法缘。你看这是很平常、很普通的,可是这是在多生多劫种的善根,才能天天有机会来听经,不是这么简单的一回事!不过你自己还不认识自己,有的时候,就躲躲懒,偷偷安。说是:「师父也没有来,我这回溜溜号啦!」于是乎就去看看戏、看看电影、跳跳舞、喝喝酒,开一个party(宴会)!这是把自己的精神,都浪费到那没有用的地方。

  

  所以来到这儿听经的人,第一,你到这儿听经,听着这个法音,把世俗的那些个尘劳妄想都减轻一点,也就是学智慧,经典上所说的都是智慧,都是般若法,那么你就能懂得多一点。

  

  说:「我已经懂得很多了!」那你懂得更多一点不更好吗?你怎么嫌多了?你往银行里存钱,没有看见你什么时候嫌说:「我钱存在银行太多了,我这个钱,不得了了,太多太多了!」有多少你都不嫌多,多多益善!那你学智慧,学真正的佛法,怎么你又怕多了?这岂不是颠倒呢?没有算过这个帐,所以就舍本逐末,舍近求远,不真正研究佛法,而尽把时间都浪费了!所以这个乐音树,是说这一部《药师经》的一个处所。

  

  「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这个大苾刍就是出家人,怎么叫大呢?他都是长老,出家都超过二、三十年了,所以叫大比丘。为什么不说老比丘呢?因为这一老啊,就没有什么用了。人一老了,离着那一头就很近了,所以不说老,说大,是很大的比丘。这很大的比丘,就是德行也具足,智慧也圆满,品行也高超,所以叫大比丘。

  

  比丘是梵语,翻译过来有三个意思,你们听过经的人都听过很多了!这三个意思,第一就是「乞士」,第二是「怖魔」,第三个就是「破恶」。

  

  怎么叫乞士呢?乞士就是个要饭的,比丘另外一个名字就是要饭的。要饭的那个化子不叫乞士,他叫化子,也各处去要饭,但是他不择手段,不平等。人家给他多了,他就高兴了;给他少了,他就烦恼。那么比丘这个乞士呢?乞士是你给他好吃的东西和不好吃的东西,他都不注意,也不管。你给他多,给他少,他也不管,他就是为着给众生种福,你能放多少种子,就种多少福,什么时候也不起烦恼,没有无明。

  

  他是走路目不斜视,眼睛不向旁边看,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出家的比丘,什么时候走路也不会东张西望的,都是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这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乎礼貌他不看,不合乎礼仪他也不听,他在乞食的期间就是合乎礼。不合乎礼,他都不看不听;不合乎礼仪的事情,他也不去做去;非礼勿言,不合乎礼的事情,他也不说。

  

  比丘乞食,根本就不讲话的,不像那个化子要饭的时候,到人家门口就:「哎!大爷爷、大奶奶,发福生财呀!指日高升呀!」尽给念这个好听的话。比丘乞食,什么也不讲的,到那儿,你若布施,给这个饮食,他就拿着;不布施,他就走了,心里没有一种烦恼。这乞士和要饭的是不同的。

  

  怖魔,这个比丘,因为他端然有正气,天魔外道一看见他,就都害怕了,邪魔鬼怪一看见他,也都远远就跑了。所以,他为什么能怖魔?就因为他有正气,以正降邪。

  

  那么破恶,一般人不容易破除他的恶习气,修道的比丘呢,就专门把自己这个坏的习气能破了它,这个恶劣的性质也改了它,改过自新,改恶向善。因为能改恶向善,所以叫破恶,这比丘有这么三种的意思。有多少这样的大比丘呢?有八千人俱,有八千人那么多。

  

  「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菩萨是梵语,可是在中国这个名词很流行的,人人都是拜菩萨,也都会说「菩萨」这两个字,究竟菩萨是什么意思呢?包括佛教徒,你问他,他也不知道,他说:「菩萨就是菩萨!」怎么样解释法?「不知道!」

  

  那么我们一谈到「菩萨」这两个字,我们就应该知道,这是大乘里边一个圣人。菩萨也是半梵语,具足就叫菩提萨埵,英文又叫Bodhisattva,翻译到中文,它就叫觉有情。有情就是众生之一,菩萨是九法界众生之一,也是四圣法界里边一个圣人。怎么叫觉有情呢?就是说他用这个觉悟的智慧,来度脱一切的有情众生。有情,有血有气的,都叫有情;没有血没有气的,那叫无情。好象一切的植物,这叫无情,可是无情它们都有性,它们都在佛的大光明藏里边来生长,所以虽然是无情,可是有性。

  

  那么菩萨是有觉有情的,又是有情觉,怎么叫有情觉呢?这是说菩萨和我们人是一样的,和一切众生都是一样的,不过他觉悟了。觉悟甚么呢?觉悟「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觉悟了,能去一切的习气毛病,而修这个无上的智慧,所以又叫有情觉,是有情里边的一个觉悟者。这觉悟是对迷而言觉,就是有情里边的一个众生,他不迷了;不迷,就是不用无明去做事了。

  

  我们现在这些众生都是在用无明来处理一切事,为甚么用无明呢?就因为没有真正的智慧,遇到事了,也不知道怎么样做好?进不知进,退不知退,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叫一个不觉。我们众生是不自觉,二乘就是自觉了,自己明白了,不那么糊涂了;可是他只是自觉了,而没有用自觉这种的法门,去告诉其他的人,令其他的人也觉悟。

  

  菩萨呢?是既能自觉,自己也觉悟了,又能用这种觉悟的智慧来告诉所有的众生,令所有的众生,如果愿意觉悟的人,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得到觉悟。所以菩萨是既能自觉,又能觉他;可是他没能觉满,觉悟是觉了,可是还不圆满。

  

  佛呢?既能自觉,又能觉他,又能觉满,所以三觉都圆满了,自觉也圆满,觉他也圆满,那么自觉、觉他,都圆满了,所以这叫「三觉圆,万德具」,万德具备了。所以故名为佛。

  

  那么现在讲这个菩萨,菩萨再往前求进步,就可以证得佛果了,和佛还差一个阶级,他是等觉菩萨,等觉了。这个菩萨也不是都一样的,有初地菩萨、有二地菩萨、三地菩萨、四地菩萨、五地菩萨、六地菩萨、七地菩萨、八地菩萨、九地菩萨、十地菩萨。到十地菩萨,这是等觉,等于佛的觉悟了,可是还差一点。

  

  那么现在在这个药师法会,有这样的菩萨中的大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大,他的愿力也大,他的智慧也大,他的修行也大,功夫、修行的道业也大。这样的菩萨有多少呢?有三万六千那么多;这是药师海会的菩萨。

  

  「及国王大臣」:又有一些个国王,就是一国之主,来为老百姓谋幸福。大臣,大臣是帮助这国王,来替老百姓谋幸福的。

  

  「婆罗门」:这婆罗门,是印度的贵族之一。印度有四个阶级,就有两种尊贵的,两种低贱的,这婆罗门就是贵族之一,也就是一种修苦行的外道。他们也吃斋,但是求着生天,那个贪心也没有降伏,嗔心也没有降伏,痴心妄想也没有降伏,只是一种修清净苦行的,这就好象甚么呢?就好象在中国这个道士是一样的,形象是不同,可是修行的宗旨差不多的,这叫婆罗门。婆罗门就是印度的一种外道,也有很多里头有一点功夫的修道者。

  

  「居士」:这居士也是一个称呼,这个称呼是要旁人称自己的,不是我自己称我自己为居士。我看见有一些在家人,既然不是出家了,他觉得他是个居士,居然也就印卡片印上,某某居士;对人讲话,也说我是甚么甚么居士。这种人,这是学问的问题,没有甚么学识。称呼,这是旁人称呼你,可以的,你自己不能称自己是个甚么。

  

  我们中国最普通的就称先生,讲居士,你们或者还不懂,就讲先生吧!这个先生也是旁人称自己叫甚么甚么先生,没有自己称我自己。问你是谁啊?「啊!我是赵先生!」「我是李先生!」「我是钱先生!」「我是孙先生!」问你是谁啊?「我是周先生!」「我是吴先生!」「我是郑先生!」「我是王先生!」这不是自己称的,这是旁人来恭敬你,称你为先生,这可以的;你自己不能自己这样不要脸,就说我是某某先生!有这么称呼的,就是不懂得中国的语言,这是连中国的语言都不懂。这虽然是很普通的,可是这也是很有用的一种常…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