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喻修因得果,果就是庄严法报化身。“芬馥万行,荣耀众德”。花又香又好看,表示万行所结的果,是一切众德所形成的。花喻此。一切神通,一切妙相,来作为庄严,此“华严”之意。花也有十个涵义。花不仅仅是草木之花,也包含了珍珠、金、银、作装饰者。如密宗的佛像的璎珞,是宝所成的,这也算花。耳环、钏镯也都是庄严之具。飘幡,身上披的飘幡为衣、绸缎的重裙,这一切庄严之具。珠玉金宝也可以严身,也是花。花有二种,一种是草木的花,一种是金玉所成的花。都可庄严其身。花有十种涵义:
一、含实。花能结果结籽。
二、种子表示含有性德。一切都是性德之所流现,由性德再出现修德。
三、光净。表示本性本来是很明显的,花很光莹、很洁净、很微妙。
四、适悦。谁看了花都很高兴。“顺物之机”,应一切众生的机,大家欢喜。
五、引果。能结出果子。
六、端正。
七、无染。
八、巧成。花开的形相很好,很美。
九、芬馥。花味香美。
十、开敷。心开。“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开悟、开解。心被捆上了,又放开了。开敷为意,从此点看,有很深的涵义。
这十种里,有的是通于二种花的,有的只限通于草木花的。
“严”是庄严之意。万德、万行都圆满了,拿来装饰佛的十身。所以“佛华严”是“喻”与“人”放在一起。佛是觉悟的人,万德圆满之所庄严。这个代表“人”,能证的人。此人证了“大方广”,大方广是所证的法。也可以说大方广也是体、是性德。从大方广起修,修是事,事就是佛华严。有一点觉悟,便有一点庄严。最后,又证得大方广,是修德。所修又全在性中,这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以上,经题七字中,解释了六字,此为别名。
“经”是通名,一般解是“贯、摄、常、法”。到了华严又是有十个涵义。
一、涌泉。像泉水涌出来。
二、出生。经里能辗转出生殊胜的妙意。
三、显示。显示佛的知见。
四、绳墨。木匠用带墨的绳子在木上弹出一条墨线,然后完全依照这墨线来施工。表示经中指示,应依教奉行。等等。
智者看到经题就能知道经的全部意思。忙人见经题亦能得利益。华严是经中之海、经中之王。这个经题只能很粗浅的做一介绍。
“念佛三昧”。此三昧在《华严经》内,所以才叫华严念佛三昧。华严里讲了种种三昧,什么叫“三昧”?三昧的含义就是正定、正受。正定:戒定慧,禅定。定有种种的定,正定,相对的还有邪定。很要知道有邪定,一入邪法,不符合圣言量的法,入了定,是邪定。正受,受是受用,定中就有受用。正定有正受用,邪定就有邪受用。所以,有很多人很快的就出现了许多奇异的事;不是佛教的法,都称为邪法。大家知道向上很难,趋于下流是很容易的。不是走正路,就是走邪路,是走下流,往下跑,就很容易,就容易入邪定。所以,有的人修行说:“你这不好,你开了鬼眼,通了鬼脉”。就跟鬼打通了。所以,看到许多阴间的情形,看到许多死人,他自己也出现鬼的特点。妖魔鬼怪都有通,鬼有鬼的通,墙壁挡不住鬼,地也挡不住鬼。人就不行,不能从墙过去,从地下出来。得鬼通是进步是退步?这问题要好好想一想。许多佛教徒对这些事,还不能很明白。有人自己可以坚持,但不能够劝动别人。这些东西要有分别。无分别中还有分别,有分别中还无分别。此处是正定、正受,分别于邪定。
三昧是正定、正受。念佛三昧,持名也好,观想佛也好,实相念佛也好,用这个去修,这个是在修的因地上所谓的“念佛三昧”,修这个三昧。当修行有所成就的时候,得了定,生了智慧,入了一心,见了种种瑞相,此为果上三昧。当然,三昧有深有浅,得到了受用,得到了成就,就是果上三昧。念佛三昧也是华严讲的。
妙叶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中说:念佛三昧是三昧中最上的三昧。无量法门,唯念佛一门,圆摄无外。圆满摄了一切法门,没有不包的。一切法、什么禅定、什么密法都包括在内。这就是华严的道理。懂得华严之后,就是圆人。一法就摄一切法,不然就忙了:今天生病,赶紧念药师;有人死了,赶紧念地藏;没有钱用,赶紧修财神法;有点恐怖,赶紧修观音。有人说念阿弥陀佛只为往生。不知道任何一法都能包括一切法,都有无量无边的妙用,不是那么机械。有的人就忙乱不堪。念佛一门,圆摄无外,悉皆具足。此念佛三昧,如大海吞纳众流,悉无分别。如如意珠,能出生无量无边的宝,以满众生愿,故称如意之宝。能满一切的愿,它也没有什么减少。要什么给你什么,但如意珠是不是损失了什么?也不是。故又名为王三昧,念佛三昧又叫王三昧,此妙叶大师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里说的。
蕅益大师说:“念佛三昧所以名为宝王者,如摩尼宝,如摩尼珠,出生一切诸三昧宝”。不是世间所要的宝、要饮食、要汤药要卧具。而是,能给你一切无量无边的三昧之宝。所以,一个念佛三昧包括这么多。“如转轮王”,转轮胜王统摄四天下,统摄一切诸三昧之王。“盖是至圆至顿之法门也”,最圆最顿,顿是顿然成就,一生成办。要修三大阿僧祗劫就不是顿法,顿法是刹那成就,至圆满至顿之法。以上是二位净土宗大德所论。
大智度论说:“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所以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话大家要好好想一想、算一算帐,劫是极长的时间,没法说了。亿劫:万万劫,数位大的不得了,电脑都表示不出来。那么多生死重罪,一句佛号就能消。想一想才知道念佛的殊胜.
“论”里说本来一个人就具足了法身、报身、化身,本来是佛,一念能相应,就名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门,即能遍摄一切诸三昧门”。入了念佛三昧,就摄一切三昧。所以,此即“念佛三昧”的解释以及念佛三昧何以称为宝王三昧。
华严是经中之王,念佛法门是法门中王,念佛三昧是三昧之宝。所以念佛三昧是王中之王、宝中之宝,称为宝王三昧。这是一个极殊胜的因缘,能遇能闻都不偶然,“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暂闻亦不能”。若不是往世多劫修了福,修了慧,听到一点都不可能。这是给我们证明。大家能闻,证明往劫修了很多福,修了很多慧。我常劝大家,多生辛苦到了今天,我们今天要叫它有个决断,叫它成功,不要跟过去一样,下回再来,要有个决断。
“论”就是优婆提舍。指佛涅槃以后,佛的弟子对于佛的教义,做了一些解释,设了一些问答,这些著作称为“论”。
以上说明了“华严念佛三昧论”的论题。下面介绍作者。他是受过菩萨戒的大居士彭际清,字绍升,号二林居士,是乾隆年间大居士。世代宗儒。此论有篇自序。《居士传》是他做的,《居士传》最后:有自撰的“知归子传”很简单。只说:为儒,父亲都以文字官于朝。年未冠(不到二十岁),就以儒言取科第。就我所知,他父亲是尚书,他本人是进士。后为官,最后都放弃了,专研佛教,著作很多。第一部著作是“无量寿经起信论”,对《无量寿经》做了一些删节。
王龙舒著有《龙舒净土文》。他把四本《无量寿经》会集成一本,称为“大阿弥陀经”。作了第六种《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一共九种。净宗学会把九种合印,很好。(一)汉译、(二)曹魏译、(三)吴译共三本。(晋译了五、六次,都未传下来。)唐《大宝积经》中有一会,是无量寿如来会,是第四本,唐译本。第五种宋译。存世者,即此五种。王龙舒居士取四种原译会集成“大阿弥陀经”。流行很广,大德引用多采此本。王是站著往生的,是宋朝进士。此本缺点是会集本中有用自己的语言写的内容。此点有毛病,后人若用自己的语言作为佛说的,便是大妄语,这个例开的很不好。彭二林就想补救,但没有会集,他把魏译本加以删改简化,成第七种。丁福保的《无量寿经笺注》,注的就是彭二林的本子。第八本是魏承贯,清咸丰年间人,用五种原译会集,想尽量不要犯王龙舒的毛病,可是不知不觉还是犯了。仍有些文句不是经中原有的。所以,夏老才著第九种,公认完善了,圆满了。此事就完成了,此事到一九四五年以后才完成。
《无量寿经》出现了善本,是现代人的福报。现国外大量印刷,我的大经解国外也在印,在讲,录音复制。此经大放光。
彭二林删节了一种,成了第七种,而且还作了“无量寿经起信论”。另外,他有“观无量寿经略论”、“阿弥陀经略论”、“华严念佛三昧论”、“一乘绝疑论”、“居士传”。还有“二林居士集”。他是一位深入禅宗、深入净土的大居士,不可多得。跟莲池大师的风格很近,禅与净土密切结合。
贰、辨体
本论之“体”,就是一真法界。华严宗说一真法界,就是天台宗所常说的“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与一真法界实际是一回事。法界就是统摄一切万法,所以叫法界。怎么说一真法界呢?体是绝待的,没有对待,不是二,称为一。是真实无妄,所以叫真。不二,离妄,统摄万法,就称为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之另一解释,“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彻融摄”。这比统摄万法又深了一步。一切互相“彻”,你能“彻”我,我能“彻”你,此交彻也。融摄:互相融,互相摄。互相融、互相摄、互相交、互相彻,可以拿屋里的灯光作比方。烛台有光,顶上的灯各个有光。屋子里的光亮,是由于烛台与全部电灯所发的光。谁能分别这室内哪一块是烛台的光?那一块是顶上的灯光?不可分。所有的光,每一个光都遍满全室。每一处都有各各发的光。这就是交彻、交融、相摄之意。你摄了我、我摄了你,你融到我里头,我融到你里头,交彻融摄。以我们的譬喻推广到一切法,一切法无不如是。
这样的一个不二不妄一真的法界是什么?就是诸佛平等的法身。佛的法身是平等的。《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法身还有什么高下,不但佛与佛的法身无有高下,一切…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