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喻修因得果,果就是莊嚴法報化身。“芬馥萬行,榮耀衆德”。花又香又好看,表示萬行所結的果,是一切衆德所形成的。花喻此。一切神通,一切妙相,來作爲莊嚴,此“華嚴”之意。花也有十個涵義。花不僅僅是草木之花,也包含了珍珠、金、銀、作裝飾者。如密宗的佛像的璎珞,是寶所成的,這也算花。耳環、钏镯也都是莊嚴之具。飄幡,身上披的飄幡爲衣、綢緞的重裙,這一切莊嚴之具。珠玉金寶也可以嚴身,也是花。花有二種,一種是草木的花,一種是金玉所成的花。都可莊嚴其身。花有十種涵義:
一、含實。花能結果結籽。
二、種子表示含有性德。一切都是性德之所流現,由性德再出現修德。
叁、光淨。表示本性本來是很明顯的,花很光瑩、很潔淨、很微妙。
四、適悅。誰看了花都很高興。“順物之機”,應一切衆生的機,大家歡喜。
五、引果。能結出果子。
六、端正。
七、無染。
八、巧成。花開的形相很好,很美。
九、芬馥。花味香美。
十、開敷。心開。“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開悟、開解。心被捆上了,又放開了。開敷爲意,從此點看,有很深的涵義。
這十種裏,有的是通于二種花的,有的只限通于草木花的。
“嚴”是莊嚴之意。萬德、萬行都圓滿了,拿來裝飾佛的十身。所以“佛華嚴”是“喻”與“人”放在一起。佛是覺悟的人,萬德圓滿之所莊嚴。這個代表“人”,能證的人。此人證了“大方廣”,大方廣是所證的法。也可以說大方廣也是體、是性德。從大方廣起修,修是事,事就是佛華嚴。有一點覺悟,便有一點莊嚴。最後,又證得大方廣,是修德。所修又全在性中,這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以上,經題七字中,解釋了六字,此爲別名。
“經”是通名,一般解是“貫、攝、常、法”。到了華嚴又是有十個涵義。
一、湧泉。像泉水湧出來。
二、出生。經裏能輾轉出生殊勝的妙意。
叁、顯示。顯示佛的知見。
四、繩墨。木匠用帶墨的繩子在木上彈出一條墨線,然後完全依照這墨線來施工。表示經中指示,應依教奉行。等等。
智者看到經題就能知道經的全部意思。忙人見經題亦能得利益。華嚴是經中之海、經中之王。這個經題只能很粗淺的做一介紹。
“念佛叁昧”。此叁昧在《華嚴經》內,所以才叫華嚴念佛叁昧。華嚴裏講了種種叁昧,什麼叫“叁昧”?叁昧的含義就是正定、正受。正定:戒定慧,禅定。定有種種的定,正定,相對的還有邪定。很要知道有邪定,一入邪法,不符合聖言量的法,入了定,是邪定。正受,受是受用,定中就有受用。正定有正受用,邪定就有邪受用。所以,有很多人很快的就出現了許多奇異的事;不是佛教的法,都稱爲邪法。大家知道向上很難,趨于下流是很容易的。不是走正路,就是走邪路,是走下流,往下跑,就很容易,就容易入邪定。所以,有的人修行說:“你這不好,你開了鬼眼,通了鬼脈”。就跟鬼打通了。所以,看到許多陰間的情形,看到許多死人,他自己也出現鬼的特點。妖魔鬼怪都有通,鬼有鬼的通,牆壁擋不住鬼,地也擋不住鬼。人就不行,不能從牆過去,從地下出來。得鬼通是進步是退步?這問題要好好想一想。許多佛教徒對這些事,還不能很明白。有人自己可以堅持,但不能夠勸動別人。這些東西要有分別。無分別中還有分別,有分別中還無分別。此處是正定、正受,分別于邪定。
叁昧是正定、正受。念佛叁昧,持名也好,觀想佛也好,實相念佛也好,用這個去修,這個是在修的因地上所謂的“念佛叁昧”,修這個叁昧。當修行有所成就的時候,得了定,生了智慧,入了一心,見了種種瑞相,此爲果上叁昧。當然,叁昧有深有淺,得到了受用,得到了成就,就是果上叁昧。念佛叁昧也是華嚴講的。
妙葉在寶王叁昧,念佛直指中說:念佛叁昧是叁昧中最上的叁昧。無量法門,唯念佛一門,圓攝無外。圓滿攝了一切法門,沒有不包的。一切法、什麼禅定、什麼密法都包括在內。這就是華嚴的道理。懂得華嚴之後,就是圓人。一法就攝一切法,不然就忙了:今天生病,趕緊念藥師;有人死了,趕緊念地藏;沒有錢用,趕緊修財神法;有點恐怖,趕緊修觀音。有人說念阿彌陀佛只爲往生。不知道任何一法都能包括一切法,都有無量無邊的妙用,不是那麼機械。有的人就忙亂不堪。念佛一門,圓攝無外,悉皆具足。此念佛叁昧,如大海吞納衆流,悉無分別。如如意珠,能出生無量無邊的寶,以滿衆生願,故稱如意之寶。能滿一切的願,它也沒有什麼減少。要什麼給你什麼,但如意珠是不是損失了什麼?也不是。故又名爲王叁昧,念佛叁昧又叫王叁昧,此妙葉大師在寶王叁昧念佛直指裏說的。
蕅益大師說:“念佛叁昧所以名爲寶王者,如摩尼寶,如摩尼珠,出生一切諸叁昧寶”。不是世間所要的寶、要飲食、要湯藥要臥具。而是,能給你一切無量無邊的叁昧之寶。所以,一個念佛叁昧包括這麼多。“如轉輪王”,轉輪勝王統攝四天下,統攝一切諸叁昧之王。“蓋是至圓至頓之法門也”,最圓最頓,頓是頓然成就,一生成辦。要修叁大阿僧祗劫就不是頓法,頓法是刹那成就,至圓滿至頓之法。以上是二位淨土宗大德所論。
大智度論說:“念佛叁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所以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話大家要好好想一想、算一算帳,劫是極長的時間,沒法說了。億劫:萬萬劫,數位大的不得了,電腦都表示不出來。那麼多生死重罪,一句佛號就能消。想一想才知道念佛的殊勝.
“論”裏說本來一個人就具足了法身、報身、化身,本來是佛,一念能相應,就名爲念佛叁昧。“入此叁昧門,即能遍攝一切諸叁昧門”。入了念佛叁昧,就攝一切叁昧。所以,此即“念佛叁昧”的解釋以及念佛叁昧何以稱爲寶王叁昧。
華嚴是經中之王,念佛法門是法門中王,念佛叁昧是叁昧之寶。所以念佛叁昧是王中之王、寶中之寶,稱爲寶王叁昧。這是一個極殊勝的因緣,能遇能聞都不偶然,“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暫聞亦不能”。若不是往世多劫修了福,修了慧,聽到一點都不可能。這是給我們證明。大家能聞,證明往劫修了很多福,修了很多慧。我常勸大家,多生辛苦到了今天,我們今天要叫它有個決斷,叫它成功,不要跟過去一樣,下回再來,要有個決斷。
“論”就是優婆提舍。指佛涅槃以後,佛的弟子對于佛的教義,做了一些解釋,設了一些問答,這些著作稱爲“論”。
以上說明了“華嚴念佛叁昧論”的論題。下面介紹作者。他是受過菩薩戒的大居士彭際清,字紹升,號二林居士,是乾隆年間大居士。世代宗儒。此論有篇自序。《居士傳》是他做的,《居士傳》最後:有自撰的“知歸子傳”很簡單。只說:爲儒,父親都以文字官于朝。年未冠(不到二十歲),就以儒言取科第。就我所知,他父親是尚書,他本人是進士。後爲官,最後都放棄了,專研佛教,著作很多。第一部著作是“無量壽經起信論”,對《無量壽經》做了一些刪節。
王龍舒著有《龍舒淨土文》。他把四本《無量壽經》會集成一本,稱爲“大阿彌陀經”。作了第六種《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一共九種。淨宗學會把九種合印,很好。(一)漢譯、(二)曹魏譯、(叁)吳譯共叁本。(晉譯了五、六次,都未傳下來。)唐《大寶積經》中有一會,是無量壽如來會,是第四本,唐譯本。第五種宋譯。存世者,即此五種。王龍舒居士取四種原譯會集成“大阿彌陀經”。流行很廣,大德引用多采此本。王是站著往生的,是宋朝進士。此本缺點是會集本中有用自己的語言寫的內容。此點有毛病,後人若用自己的語言作爲佛說的,便是大妄語,這個例開的很不好。彭二林就想補救,但沒有會集,他把魏譯本加以刪改簡化,成第七種。丁福保的《無量壽經箋注》,注的就是彭二林的本子。第八本是魏承貫,清鹹豐年間人,用五種原譯會集,想盡量不要犯王龍舒的毛病,可是不知不覺還是犯了。仍有些文句不是經中原有的。所以,夏老才著第九種,公認完善了,圓滿了。此事就完成了,此事到一九四五年以後才完成。
《無量壽經》出現了善本,是現代人的福報。現國外大量印刷,我的大經解國外也在印,在講,錄音複製。此經大放光。
彭二林刪節了一種,成了第七種,而且還作了“無量壽經起信論”。另外,他有“觀無量壽經略論”、“阿彌陀經略論”、“華嚴念佛叁昧論”、“一乘絕疑論”、“居士傳”。還有“二林居士集”。他是一位深入禅宗、深入淨土的大居士,不可多得。跟蓮池大師的風格很近,禅與淨土密切結合。
貳、辨體
本論之“體”,就是一真法界。華嚴宗說一真法界,就是天臺宗所常說的“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與一真法界實際是一回事。法界就是統攝一切萬法,所以叫法界。怎麼說一真法界呢?體是絕待的,沒有對待,不是二,稱爲一。是真實無妄,所以叫真。不二,離妄,統攝萬法,就稱爲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之另一解釋,“無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徹融攝”。這比統攝萬法又深了一步。一切互相“徹”,你能“徹”我,我能“徹”你,此交徹也。融攝:互相融,互相攝。互相融、互相攝、互相交、互相徹,可以拿屋裏的燈光作比方。燭臺有光,頂上的燈各個有光。屋子裏的光亮,是由于燭臺與全部電燈所發的光。誰能分別這室內哪一塊是燭臺的光?那一塊是頂上的燈光?不可分。所有的光,每一個光都遍滿全室。每一處都有各各發的光。這就是交徹、交融、相攝之意。你攝了我、我攝了你,你融到我裏頭,我融到你裏頭,交徹融攝。以我們的譬喻推廣到一切法,一切法無不如是。
這樣的一個不二不妄一真的法界是什麼?就是諸佛平等的法身。佛的法身是平等的。《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法身還有什麼高下,不但佛與佛的法身無有高下,一切…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