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不二,還有什麼高下,大平等之法。從本以來就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無外、唯一真實不可思議。都沒有,那不就是斷滅了?不,唯一真實。唯一真實,那你說是不是有?你要想!告訴你不可思議。剛一要想,禅宗多少捧打下來,趕出去。所以稱爲一真法界。
一塵一毛無不是一真法界。不但廣大無邊的是一真法界,極微細的電子、比電子小多少萬倍的中微子,都是一真法界。到了華嚴境界,小就包括大,“毛端刹海”。一個毛端就能容納刹海,小中可以包括大。咱們的常情大包括小,多包括一,但華嚴一多相即。一萬包括一包括二,一跟二包括一萬。又華嚴延促同時,一秒鍾和一萬年是一樣的時間。艾雷斯艾,愛因斯坦,懂此道理。他的一個朋友死了。他說:“你死了,不久我也就會來了。”他又說這都是錯話,時間是人的錯覺,物質也是錯覺。錯覺與妄想正好相似。錯似妄,覺似想。我們說妄想,他們說錯覺。時間就是錯覺。現在時間、空間、物質,這些概念都在發生變化,所以我們佛教前途光明。要知道不是指現在,信佛的人多了,交供養的人多了,有大光明在前頭。科學家非常驚訝釋迦牟尼的大智慧,現在如此努力,才以實驗做出來,可是兩叁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早已了知了。
爲什麼念佛叁昧論,以一真法界爲本體?因爲清涼大師把華嚴的一真法界,分爲四: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事,種種事相,大地山河,男女老少,有凡、有聖、有因、有果,都是事,這是一個法界。理法界,都是本體。離言思、離名相,本來就不生不滅,這也是一個法界。一切空寂而不妨示現種種的大地山河,理跟事不相妨礙,叫理事無礙法界。還有事事無礙法界,是華嚴所獨有的。小跟大,本來有礙,它無礙。大的可以包括小的,小的包括大的。多與一,人們是有礙,多包括一,十包括一。叁包括十,一個手指頭包括十個手指頭,常情就不好懂了。它無礙,事事無礙。一秒鍾包括十萬年。華嚴分爲四法界,《起信論》雲:“念佛完全可以入四法界。”所以我們說,以一真法界爲體,是有所依據的。
彭際清(二林居士)如此說:“一心念佛,不雜余業,就入事法界”。修持是事。要一心念佛不參雜別的。不是念佛之外,還練氣功,那就不是一心。一心念佛,不雜余業,就入了事法界。“心佛雙泯,一真獨脫,入理法界”。念著念著,心與佛在自己心中都沒有了;本有的一真獨然透露,就這一句佛號明明朗朗。就入理法界。寂然不動,生佛俱泯,這些事相都沒有了。“即心即佛、大用齊彰、入理事無礙法界”。這個心就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從體起用,從性起修,全修在性,大用齊彰。一人念佛,光明遍滿全法界。小說一人念佛有四十裏光明,此對凡夫說的。要是圓人,遍滿一切,大用齊彰,理事無礙。所以不起于座,分身塵刹,廣度無邊衆生。一人念佛之功遍滿一切處,此大用也。“非心非佛、神妙無測、入事事無礙法界”。非心非佛就離開一切了。神妙不測,此境界非凡夫所能知,事事無礙。
所以念佛就入四法界,四法界就是一真法界。所以華嚴念佛叁昧論以一真法界爲體,以諸法實相爲體。淨修捷要:“無量光壽是我本覺”。我們所念的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生起念佛之心才是開始覺悟,故名始覺。念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本覺,始覺就合本覺,“始覺合本”,此最重要。始覺合本覺才稱爲覺悟。“始本不離,直趨覺路,”就到究竟覺。由于一真法界爲體,所以你本心就是佛,起心來念,念什麼?念佛。佛是什麼?佛就是你自己,無量光壽就是你的本體。
參、明宗
我個人體會本論以“華藏入名字,持名入華藏”爲宗。整個華藏世界就是毗盧遮那說的法。說華嚴經時四處在天上說、叁處在人間說。七處八會、或九會,由于兩種譯本不同。華藏世界講十方一切佛、一切菩薩、一切莊嚴,持名就入華藏,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持名往生,就入了華藏。再加上一句“華藏入名字”,如果能夠信、能夠理解,這個名字有這樣殊勝的功德,信解就深入了。信解深入了,就是往生的主要因素。
爲什麼說“華藏入名字”?根據此論所言:“彌陀全體遮那,極樂不離華藏”。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切一切就是華藏世界。“華藏依正悉入彌陀名字”。華藏世界一切依報,就是一切佛土莊嚴,一切正報,就是一切佛菩薩;都入在阿彌陀佛名字裏面。所以說“華藏入名字”
“持名入華藏”,彭二林又說:“持一佛名入全法界”。持一佛名,全法界的功德都在裏面。論雲:“名字即法身”,“名字不異報化”。一個名字,法身、報身、化身全在裏面。
又雲:“此土行人(即娑婆世界之人),以專念力,修諸功德,回向西方,惑業未斷,(大多數人是此情況,還起惑,有疑惑)生同居土”。西方有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這種惑業未斷,但專念、修功德、回向的人生到凡聖同居土。
第二種人“欣厭既切”,欣慕極樂的心,厭離娑婆的心都很切。厭離的心很要緊,很多人厭離的心沒有生出來,對娑婆世界還是很留戀,那就欣願不切。“粗漏漸除”,惑業即漏,所謂見惑、思惑。見惑有十: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貪、嗔、癡、慢、疑,斷了見惑成初果。思惑就是貪、嗔、癡、慢,細的。一直到無色界的貪嗔癡慢都斷了,證阿羅漢。現在不去證小乘極果。但欣厭很切,粗漏漸漸消除。粗漏指粗的邪見、身見、邊見、粗的貪嗔癡慢漸漸消除。並且“聞法增進”,這樣念佛求生,可以生方便有余土。比凡聖同居土高。
“若修圓教爲因”。我們所講的華嚴是圓教,以圓教作因,從這裏發心。“深達實相”,很深的了達實相。“以普賢行願”,以普賢十大願王作自己的願,“回向西方”,就生實報莊嚴土。“親承佛記、分證寂光”。
所以,此論不但希望大家持名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還希望大家以圓教爲因,可以上升到實報莊嚴土。生實報莊嚴土,就是大菩薩,一生大成就。上品上生,分身到無量佛國去聞法、去受記,到無量的世界說法廣度衆生,分身無量無邊。淨土宗的成就是如此的成就,但須以圓教爲因。若沒有圓教爲因,那只是前面同居土、方便土的成就。此即造論的意思。把“華藏入名號”,華藏的一切都入名號之中,如此念,深達實相,不但往生,而且品位很高。此即“宗”,“華藏入名字,持名入華藏。”華藏就是極樂世界。
肆、論用
“用”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往生極樂,一生成辦”爲用。首先叫你發菩提心,叁輩往生要發菩提心。論如此細說,就是要你發菩提心。菩提心淺說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相結合,此是最粗淺的說法。以大智慧來說,此論所表達的就是大智慧。發起此心,一向專念,是《無量壽經》所說叁輩往生的共同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此可往生極樂世界,“一生成辦”,過去多少生沒有成功的事,現在這一生成功了。
我還可以抖膽的向大家說,修什麼法門,如果不求生淨土,一生成辦就沒有可能。縱然是有,那是極少的。密法,統計下來,從解放到現在,有六個人化光。中國有十億人口,解放以來四十年。四十年來,十億人之中,只有六個。一億人也攤不到一個,一萬萬攤零點六,經過四十年。北京才一千多萬人口,離一萬萬還遠啦。總之,此百分數看來,是很不容易的。
論上說:“行者誠能決定信解,知一切佛不離自性”。如果真正能夠有決定的信、決定的解,知道一切佛不離開自性。“起勇猛心,起擔荷心”,要覺他,既要覺他,先要自覺。“便與本師初發心時等無有異”。勸人發菩提心,如果信心有了,決定的信心,知道一切佛不離自性,起了勇猛心、擔荷心,就跟釋迦牟尼佛初發菩提心的時候一樣。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這就是華嚴的道理,因果同時。都是“超情離見”。如果大家都在情見之中,對于這些事就是懷疑,這怎麼行?咱們的情見都是錯覺。愛因斯坦說都是錯覺,佛早就告訴你是妄想出來的。
而且《無量壽經》說如果對于佛的不可稱智、無等無倫智、最上勝智,不能明了的話,就是往生,也在邊地。若對于佛的智慧能明了,但對于自己的善根不能生信,不能相信自己具有佛性,不能相信自己的本性就是法身,跟法身佛平等平等,無所欠少,你也只能生邊地。所以造論者的用心即在此。不但希望大家往生,還希望往生的品位高一點。此即造論的苦心。我們今天有這個共成會聚,也就是希望在這個地方提高一點。這個提高一步,往生之後,你到那邊大大的提高一步。如是因,如是果啊!
第四個就是“用”,就是勸你發菩提心,你這樣發菩提心,就跟釋迦牟尼佛當年發菩提心是一樣的。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這樣往生,不會落到邊地疑城裏,多少年不見佛,只有菩薩來跟你說法。爲什麼?佛跟你說,你也不懂,華嚴會上的阿羅漢們都如聾如盲。
伍、教相
至于屬于什麼教呢?教裏分叁藏:經藏、律藏、論藏。此屬論藏。律藏是戒藏,經藏是定藏,論藏是慧藏,戒定慧。所以論很重要。有的時候光讀經,草草的念過去。論給你一解釋、一分析,大家就深入了,此爲慧藏。
在大乘、小乘中,此爲大乘教,而且是一乘教。
判教裏,天臺判四教:藏、通、別、圓。藏是小乘,通是通于大小乘,別是大乘。此論爲圓教。
華嚴判爲五教:小、始、終、頓、圓。此論屬于圓頓教。這是最高的、最圓頓的,最殊勝。
把這個染入心神,這麼去念佛,品位必高。還有,若真正圓解能開,就是圓人。圓人和不圓人的分別,修行是日劫相倍。圓人修一天,等于不圓的人修一劫。這是件了不起的事。大家要知道,開圓解也不是勉強的。要好好的發心,好好的修,見解一天天圓起來,別人望塵莫及,日劫相倍。以上就是論的五重…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