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的研究(精简版)▪P10

  ..续本文上一页经文。我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佛陀教我们要以广大心发大愿;“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众生当体即空的般若大智,“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是成佛之因的无相大行。这大愿大智大行就是诸菩萨和大菩萨们所走的菩提正路。我们若能以这几句话作为修行做人的指针,则不论修何种法门,禅净显密,视各人宿根因缘,都会成就,这就是我加强解释的原因。

  依我个人的浅见,金刚经到“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这段时,佛陀已经答覆了须菩提的问题,展示了一般人应学的修行途径,可以说已告一段落了。经文自此之后,都是佛陀在解答须菩提心中的疑问,这些疑问大部份都是须菩提才一转念,佛陀已经知道,遂以反问须菩提的方式,使他领悟进而讲出答案,因为须菩提心中的念头,结经的大德没法在经中记录下来,所以金刚经的经文给读者有很多段落和不相连贯的印象。其实自始至终,金刚经都是以须菩提的心念为贯串,并且须菩提的心念是逐步深入,所以这部经文也是逐层推进,此所以通理法师在金刚经新眼疏中有信、解、修、证的次第之分,而明朝憨山大师著的金刚决疑,列举须菩提心中的三十个疑问,更是与其他注解不同,值得各位参考。

  为什么佛要问“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佛陀在说“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后,接著即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佛陀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身相究是指什么?要解答这个问题,我得先说明一下,在大乘佛法中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或应化身佛),所谓佛的三身的说法。这种说法,原是为了使我们凡夫容易了解的方便说法。法身佛是佛的本体或本性,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遍一切处,没有形相,也就是没有身相,在金刚经中称为如来。报身佛是为应大菩萨们的机,在法身佛本体中显现出来,是具足万德庄严的身相,譬如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是报身佛。应身佛是为了度化有缘众生,在法身佛本体中显现出来的身相,通常佛经中说的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指的就是应身佛的身相庄严。我们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即是应身佛。所以报身佛、应身佛都有身相,可是法身如来并无身相。

  接著我们来看为什么佛要问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上文佛陀教我们要无住相布施,无住相包括了要不住布施的对象的相,众生是布施的对象,不住众生相对这批听法的大比丘来讲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供养佛陀也是布施,所以佛也是布施的对象,佛是他们最尊敬信赖的;每天在一起,不但对佛的庄严威仪印象深刻,而且常常以佛的一举一动作为模范,对他们来讲这是身相俨然,千真万确,而现在佛是不是要他们连这个佛相也不住呢?这是须菩提代表这批大比丘在心中所生起的疑。佛陀知道得很清楚,所以反问须菩提说:须菩提啊!你以为你们目前所看到的佛的身相,是不生不灭遍一切处的佛的本性法身如来吗?须菩提也许本来已明白,也许是经佛一问即刻领悟,知道身相是瞬间在变,缘聚则生,是有生有灭的,自然不能即是法身如来,所以他答“不也,世尊”。为什么他会这样回答呢?须菩提自己解释,是因如来所说的身相,只不过是一个名称而已,并不是实有一个不变的身相。

  佛陀接著说了两句很重要的话,第一句是:“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就是佛对须菩提说:你说身相只不过是一个名字,并非实有,而是虚妄的,这是对的。不仅身相如此,连世界上其他所有的一切相都是如此,都不是实有,都是虚妄的。凡是可以称为相的,都是在本性中因因缘聚合而显现出来,都是虚妄。

  第二句佛更进一步地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其意为:须菩提啊!你说这个身相不是法身如来,其赏并不是完全对的。这好像水波是由水而有的,这个你们所见到的佛的身相,也是从如来法身中因和你们相应的缘而显现出来的相,所以如果明白了所有的相都是虚妄,都是非相,不要执著在任何相上,则你们所看到的佛身就是法身如来。譬如见波就是见水,就是见H2O,就是见原子,就是见“能”。不但佛身如是,其他所有的一切相都是如此,若能将所有的相都以此观之,则见法身如来。这更深一层的道理,连须菩提也觉太深,怎能令人听闻而起真实信心呢?于是他又问佛陀说:“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陀答须菩提说:不可如是说,即使是佛灭之后很久,还是会有持戒修福的人,对这个真理产生信心的。

  “持戒修福”这四个字希望各位要常存于心。我们已离佛住世时代久远,现在能有缘听闻金刚经,过去一定是积了许多持戒修福的因,而今要使以往的善因不会浪费,就更应持戒修福,积极地储存持戒修福的善因,使自己对金刚经的经义,即使是一句一义生起实信,或者仅仅是一念的净信,都是很好的。

  佛在经中接著说: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我们得有缘接触金刚经,相信一定也已在很多佛所种了善根,现在是在本师释迦牟尼佛所生而为人,千万不要错过种善根的良机。世上有千千万万过去种了很多善根福报的人,今世滥用福报,这实在太可惜了!所以各位千万抱定宗旨,有善必做,善根积得愈厚,对你愈好,决不吃亏。

  佛陀又说,当知是人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也可以用来考验及警惕我们自己,就是说生起的实信是要和本性相应,也就是说从本性中流露出来的真实信心,才是清净心,才是实信。而清净心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的心。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各家注解中讲得很多,各位可以参考。法相及非法相的意义,我想作一简单的说明。

  一切具体的形相和思想观念或各种道理、法则见诸条文或行动的都叫法相。其实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是法相,因为我、人、众生、寿者都是法,所以金刚经中有时只提法相,其实这个法相已包含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再进一步来讲,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谓的空其实也是法,因为它也是一种缘起的观念,是和“有”相对而成立的观念,所以法相也可以包括空相,空无所有的空相。

  什么是非法相呢?按世间法来说,非法就是不合法,非法相等于犯法,可是在金刚法会中,佛陀说法的主要对象是大比丘们,照理已不须再和他们讲世间法,因此金刚经中的非法,并不是仅指不如法或不合法,而是进一步的指没有法。法是宇宙间的一切现象,没有法就等于什么都没有,等于空。讲到这里,各位也许会想,既然非法即是空,那么鸠摩罗什大师为什么不称它为空相,而称它为非法相呢?我个人的浅见觉得鸠摩罗什大师是为了要避免学人将日常生活中,空无所有的空,和本性真空但能生万物的空混杂而生误解,也因此整部金刚经中,各位可曾注意到,大师并没用一个“空”字。他说虚空,但不是空无所有的空,他译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等于心经中的五蕴皆空,诸法空相,但是他并没译成“凡所有相皆空”。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空的观念是一种断灭相,是一种虚妄观念。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可取著,是无法相,无非法相中的“无”字的注解在大乘佛法中各位常听到我空、法空、空空这句话。我空、法空就是无法相,空空就是无非法相,都不可取著。所以这段经文在说明了这种对金刚经能一念生起净信的人,他们不但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而且对法相、非法相也不取、不著、不住。

  为了使各位对取、著、住这三个名词有较深刻的印象,我再举一个简单的譬喻。现在请各位观想自己在街上走,忽然你注意到路旁站著一个人,注视之下你发觉这个人是一位异性而且长得很好看,你走了几步之后,竟忍不住地又回头去看几眼。

  我想各位看了这个譬喻之后,自己就容易分析什么是取,什么是著,而走了几步又忍不住地再回头去张望一下就是住相,严格的讲,取、著、住,都是执著。取中包含了住,因为取就有刹那的时间,不管怎么短,都是寿者相,所以佛在金刚经中接下去说:“若心取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为什么呢?因为非法相也是一种相,所以“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也就是说任何相不论是有是空,都是虚妄,都不可取。虽不可取,但是要勤修布施,广行六度,这就是金刚经的中心教导。

  为什么佛要问“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我想请各位观想你正参加佛陀的金刚法会,千二百五十大比丘都在座,释迦牟尼佛正问你:“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你将如何回答?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当时的背景,悉达多太子出家苦修,然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依一般人的观点来讲,佛是得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法(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而成佛;佛又正在对我们说法,所以这个答案似乎应该是肯定的。可是在佛陀的问句中用的是“如来”,而如来是法身佛,前面佛已明白指出,法身佛是没有身相的,如果连身相都没有,又怎能说是如来得法及说法呢?所以答案又似乎应该是否定的。你们想这个分析对不对?

  现在请问你,你的答案是肯定的呢?还是否定的?或者是学维摩诘居士的默然不答?默然不答又似乎太不恭敬佛了。我好像听到有人在说“既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有这种想法的人,智慧可就不小了。

  我们且看须菩提是怎么回答世尊的,须菩提说:“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各位请细心体会一下,须菩提这个回答可谓智慧高超啊!须菩提尚未成佛,他怎可自作聪明的说,如来是得法呢,还是没得法;如来是在说法呢,还是…

《金刚经的研究(精简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甚么是佛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