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的研究▪P25

  ..续本文上一页天,大佛头尚未塑成;或者看了不满意陈教授的手艺,他就不会起“付托有人”的观念,这个因也就不可能结出现在的果。

  如果在阁楼中虽然已经等了五十年,但是,如果没有中国人来兴建庄严寺;或者虽然有寺,但是没有建大佛,也没有像陈长庚这样的第一流雕刻艺术家,那么即使 MR.RUDIN 看中这个场所,我们恐怕也不敢接受这堆支离破碎的木块而结出现在的果。

  如果陈教授不从中国大陆到美国来探亲;或者没有六四事件,他照原定计划在一九九○年就回去了,这个因也不可能结出现在的果。虽然也许有另一位艺术家来替代陈长庚教授的角色,不过他所修复出的观音像,不可能是现在各位所看到的果。

  经过这样分析之后,各位可以看到这些缘都是何等的微妙,都是差不得一点。更何况这里面还有许多同修捐款的缘;很多同修提供参考资料的缘;找到眼珠的缘;找到手臂的木料的缘;如是如是,众缘聚合,这个因,等了六十三年,才结出现在这个灿烂庄严慈悲的果!各位,您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福报,相信自己是何等的幸运,您说对不对?

  从这个古观音像的例子中,我们得到两个结论:

  (一)“因”要有足够的“缘”,才能成熟结果,并没有一定多久的时间。

  (二)“因”可以因不同的“缘”,而结出不同的“果”。

  各位,这两个结论十分重要,因为有这两个结论,您才有可能使过去世的恶因迟迟不成熟,而使善因先行成熟;也可以使过去世的恶因原本可能结的果,予以改变;或者将过去世的善因,结出更美满的果。您说:“不可能吧!”我说:“这是可能的。”

  让我来引用《金刚经》中佛说的一段经文:“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现在我将这段经文的意义,以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三世情况来分析,各位请看,此人他在──

  (一)过去世:(甲)有极重的恶因,造了应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恶因。(乙)一定也有善因,否则他不可能今世还在人道,而且得闻《金刚经》,并且能受持读诵。

  (二)现在世:(甲)他受持读诵《金刚经》。受持读通并不是随便念念,“受持”不但要明白了解经义,而且要坚信不疑。所以这位善男子或善女人,他一定是位持戒修福的人,否则在现在这个时代,他不可能对《金刚经》的经义,生起信心。且能精进,时时读诵。(乙)为人轻贱,可以分狭义和广义来说,以狭义简单的讲,即是被人侮辱、诽谤、恶意批评、谣言破坏名誉等。广义的说,凡受到一切困扰不如意事、痛苦、破财、拂逆的事都可以包括在内。总之,此人在现在世是忍受了被人侮辱或拂逆的遭遇,并没有对对方有所反击,所以为人轻贱已是事实,因此佛说“以今世人轻贱故”。

  (三)未来世:(甲)先世的极重恶因已经消灭。(乙)当得成无上正等正觉的果,即能成佛。

  现在让我将以上的分析再总结一下,归纳成下面几点:

  (一)这个人过去造了极重的恶因,但也有得闻《金刚经》的善因。这些因都在等待足够的缘,才能成熟结果。

  (二)今世他持戒修福,因而受持读诵《金刚经》,努力于培植善因的缘,不做助长恶因的缘,因此善因迅速成熟,而应堕恶道的恶因,则因为缘不具足,不能结出堕三恶道的果。

  (三)可是他还是有些助长恶因的缘,所以这些应该堕恶道的因,已显露出一点将要成熟的现象,所以被人轻贱,幸而他已能持戒修福,受持读诵《金刚经》。所以经中说“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以今世人轻贱故”,是说,他虽受人侮辱、讪谤,或虽然有破财、生病等困扰,可是他能安心忍受,不起怨恨心,不起嗔怒心,不起报复心。换句话说,他能不生起可以助长恶因的缘,因此他过去世种下极重的恶因,没法滋长成熟。

  (四)而且他因受持读诵《金刚经》,深信实相,所谓“心若空时罪亦亡”,我相已淡,那过去世的极重恶因,结成一点“为人轻贱”的小果,也就此消灭。不但如此,而且奠定了未来成佛的基础。

  讲到这里,各位同修大概已经明白,我为什么要讲前面这么一大段。

  因为佛所举的这个“为人轻贱”的例子,正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忍辱”里的“辱”。而这位善男子或善女人,能不起怨恨心、嗔怒心、报复心即是“忍”。所以“忍”即是避免造助长恶因的缘。

  各位,佛的这个例子,不但加强了我们前面的两个结论:(一)“因”要有足够的“缘”,方能成熟而结“果”,及(二)“因”可以因不同的缘,结出不同的“果”,而且强调了“缘”的重要性。因为“受持读诵《金刚经》”是滋长一切善因的缘,“不起嗔恨报复之心”是避免助长一切恶因的缘,于是善因迅速成熟,智慧日益增长,而恶因则迟迟无法成熟,终于结个小果,就此消灭。

  忍辱

  有了上面对因、缘、果的相互关系的了解后,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研究,什么是佛法中的“忍辱”。

  为解释方便起见,我将忍辱分为四种层次。

  为了容易记得起见,我将第一层次叫做“强迫忍辱”。

  强迫忍辱的意义是,实在忍无可忍,但又不得不忍,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在中国不幸的文革时代,这类例子不胜枚举。不知多少人遭遇到所谓的乱戴高帽子的罪名,种种难以忍受的侮辱,种种无所不用其极的虐待,可是被害的人若一反抗,不是被杀,即是自杀。这种忍辱是表面上的强迫忍辱,而其内心,往往是十分的怨恨嗔怒,只是不敢发作而已!各位,可悲的是这种强迫的忍辱,会造成极大的助长恶因的缘。又因为害他的这批搞文革的人,也种了极重的恶因,于是造成怨怨相报,无有了期。

  从因果的观点来看,强迫忍辱是最危险也是最悲哀的境遇。

  第二层次,我名之为“勉强忍辱”。一般人通常都在这个层次之中。所谓“勉强忍辱”,就是说,在普通的情况下,并不忍辱。若有受人侮辱的情形,即使是极小的事情,也会引起反感的破口相骂,甚至于动手记恨。只有在特种情况下才忍辱,譬如,在上司面前,不得不低声下气;或想要做成这笔生意时,总得忍一口气;或者在不好意思的场合下,就噤著嘴不响,而心里还在叽哩咕噜的,这种都是勉强忍辱。勉强忍辱还是在造成助长恶因的缘!而可叹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连勉强忍辱都不多,往往是任性地发脾气,有时一件芝麻小事也可以弄得拍桌破口大骂,可以造成滋长恶因的重要助缘!

  第三层次,我叫它为“明理忍辱”。这一层次是明白了因、缘、果的关系和道理之后,知道要忍辱;明白了如果不忍,将会造成助长恶因的缘的道理而忍辱;明白了忍辱表面上看来是吃亏,而实际上是对自己大有好处的道理而忍辱。这样的忍辱,不但不会造成助长恶因的缘,而且可以做到将侮您的人当作善知识看,当作恩人看,由此更建立了滋长善因的缘。所以佛经里说“忍有无量功德”。各位,明理忍辱顶要紧的一点是,并非只是外表上的忍,而内心的明理,内心自发的忍受,怀恨嗔怒的心不生起的忍。从明理忍辱再进一层,即达到我想介绍给各位同修的最高目标──第四层次。

  这一层次,本无可名,姑且称为“无相忍辱”。这是根据《金刚经》中,佛说他前生被歌利王解割身体时,他没有嗔恨,因为他已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所以名为无相忍辱。各位,什么是无相忍辱呢?要忍辱而自己没有“在忍辱”的观念,要忍而“不自觉为要忍”,要根本心中“没有我在被辱”,也“没有我在忍辱”的观念,这才叫无相忍辱。没有四相,本性如如,自然谈不到造助长恶因的缘,这是我们学佛的应该建立的理想。这也叫做“忍辱波罗密多”。

  各位,我们谁也没法知道,从无始以来,所造的无数恶业,无数善业,究竟有多少留藏在我们的八识田中。这些善恶的种子,都在等待有足够的缘来使之成熟。如果我们希望善因先成,恶因能迟迟或顶好永远不要成熟,很明显的,今世我们最应该努力的,就是做能滋长善因的缘,而不要造助长恶因的缘。若希望善因快快成熟,多多成熟,就得随时随地,抓住机会,尽量做各种可以滋润一切善因的缘,而尽量避免做可以助长恶因的缘。

  忍辱只不过是许多机会中的一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都在造缘,若处之得当,则成善缘;若处之不当,便成恶缘。是善是恶,往往是差之毫厘,却失之千里。而什么是滋长善因的缘呢?什么又是助长恶因的缘呢?这就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得周全的,这要各位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自己去体验。做为今天的结束语,概括的讲,我可以引用佛经中常提到的贪、嗔、痴、慢、疑,都是助长恶因的缘;戒、定、慧、六度、十善道则是滋润善因的缘。愿和各位同修常常互相警惕勉励,共同走上消除恶因,成熟善因的正路。谢谢各位。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六日讲于纽约大觉寺

  (三十)愿力

  各位同修,一九八五年我到中国大陆去,在普陀山的观音道场打了一个佛七,回向给历世的祖先。有一天,在船上听到有一群人在低声谈话。“你今天许了愿没有?”那人答:“有呀!我每次都是求观世音萻萨的。”“您怎么发愿呢?”“我愿观世音菩萨保佑我这批货平安到达。”“灵不灵呢?”“从前我不求观世音菩萨的时候,货常被没收。”那个人说了之后,东张西望了一下,看看没人注意,他又说:“这次如果平安,我总得还愿了。”问的人说:“你难道许了愿,都不曾还?”“我太忙了,不过这次一定去还?”

  各位一定明白他们在说些什么。这种发愿,不是我今天所要讲的佛法中的所谓“愿”。这只是一种希求,在佛法中应该说是“欲”,是贪的一种。

  当佛法自印度传入中国的时候,翻译经典的大德们,对选择字眼是煞费苦心。“愿”与“欲”在中国文字中原是相通的。《辞海》中的注解,即是“愿…

《金刚经的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